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说明了国外红外焦平面阵列成像制导技术在现代战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介绍了红外焦平面阵列成像制导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装备的研制、改进情况,指出了在现代战争中发展红外焦平面阵列成像制导技术的优势和重要性.重点探讨了几种红外焦平面阵列成像制导技术的性能及其特点.最后论述了红外焦平面阵列成像制导技术的发展动向与分析.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国外超导红外焦平面阵列的发展情况,论述了超导红外探测器和超导红外焦平面阵列的研制情况,并论述了超导红外焦平面阵列在太空武器中的应用前景。最后,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计算机光学元件基于光波衍射理论,通过在片基上刻蚀产生两个或多个台阶深度的浮雕结构,形成纯相位并同轴再现,使其具有极高的衍射效率。其分析方法包括几何理论法、标量衍射理论法和矢量理论法。其制作根据元件表面的相位分布函数,反推出相位分布,再按照相位分布等级N,制作n个二元振幅型掩模版,最后进行光刻和离子束刻蚀。  相似文献   

4.
王巍 《航空兵器》2000,(1):27-28,,36,
以往提高红外焦平面阵列(IRFPA)性能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探测器阵列及读出电路上,然而焦平面阵列组件结构或工作条件的差异同样会对其性能造成很大的影响。针对红外焦平面阵列杜瓦及其外围相关部分的处理和工作状态的选择,提出了提高焦平面阵列性能的几种方案。经过对大部分方法的测试结果表明这些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近两年,红外焦平面阵列技术发展很快,大大改进了FLIR(红外前视)系统和先进导弹导引头的性能。美国无线电公司(RCA)是这一技术的先躯,并已将研制出的焦平面阵列应用在导引头上。全文讲4个问题:RCA公司红外焦平面阵列总体说明,RCA导引头万向架、导引头性能综述和研究所得结果。  相似文献   

6.
从技术特征、实用效果与突出优点等方面探讨了目标识别技术、红外焦平面成像寻的制导技术、多量子阱红外焦平面阵列技术、灵巧红外焦平面阵列技术、微扫描技术、视场多路传输技术和微光学技术等目前较为先进的红外成像寻的制导的关键技术, 最后指出, 随着科技的发展, 将有更先进的技术运用到武器之中.  相似文献   

7.
红外焦平面组件是空间红外光学遥感器的核心器件,随着空间红外遥感对探测目标的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波段特性的要求不断提高,红外焦平面探测器将向着扩展波长范围、减小光敏元尺寸、增加器件规模等方向发展.介绍了国外发达国家在大面阵红外焦平面阵列技术研究的先进技术,并分析了美国、法国、英国和德国的大面阵红外焦平面技术特点,提出了红外探测器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基于新的非制冷阵列的热摄像机Amber公司计划引入基于320×240元非制冷微辐射热测量计红外焦平面阵列的热摄像机系列。去年,霍尼韦尔公司已进行了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阵列的研究,是与Amber公司的上级公司雷锡恩公司的研究同时进行的。Amber公司已集成...  相似文献   

9.
自积分型读出电路构成红外焦平面阵列的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巍 《航空兵器》1999,(2):14-18
针对自积分型读出电路和64元线列InSb红外探测器构成的焦平面阵列的性能,进行了分析、推导和计算,得出了焦平面阵列各项性能指标的表达式及其同探测器、读出电路参数之间的关系,并验证了部分结论。分析结果与其他几种形式读出电路构成的焦平面阵列有通用性。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国外背景限红外探测系统的发展,介绍了国外的一些空间红外探测系统,主要是长波红外焦平面阵列技术和Z平面技术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1.
姜成舟  段萌 《航空兵器》2007,(6):40-42,46
在现代军事侦察中,单一波段红外系统已不能满足全天候、高分辨率、抗干扰等要求。根据谐衍射光学基础理论,成功地将谐衍射光学元件应用到红外双波段反射系统中,使系统在两个波段内同时较好地完成了系统像差的校正,成像质量接近衍射极限,可满足更高要求的军事侦察。  相似文献   

12.
基于二元光学的器件制造工艺研究和应用研究,介绍了二元光学元件的发展历程、加工方法、特殊工艺,并阐述了二元光学器件的发展方向及在精确制导武器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翟岩  姜会林  梅贵 《兵工学报》2020,41(7):1417-1422
针对某大型空间红外相机装调过程中某反射镜调整垫需具有微小角度的需求,提出一套 采用光学加工技术进行加工和检测的方法。增加6块反射镜参与加工和检测,分别检测被加工零件的4个特征点高度、零件受加工面的初始角度和零件背面。使用干涉仪对6块反射镜进行检验,获得的干涉条纹可计算出零件受加工面与初始面的夹角,推算出零件高点与低点的高度差,指导进一步加工的加工量和加工角度。通过零件受加工面与反映零件背面反射镜面之间干涉条纹的差别,计算二者所成角度的数值。在80 mm宽的调整垫上,加工所得顶面与底面最终形成0.21″的夹角,调整垫上边缘和下边缘高度差为0.100λ(λ为可见光波长,λ=632.8 nm),即63.28 nm,处于误差范围内。将调整垫装入系统,经过力学试验和热光学试验,仍满足设计要求。结果表明:对于尺寸不大的机械零件,采用光学加工方法获得所需微小角度的平面是可行的;使用干涉仪对辅助反射镜表面进行干涉检测,并推算零件表面的加工量是能够指导加工进行的;通过辅助反射镜的干涉图计算被加工零件的表面高度差能够满足光学系统装调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林涛  杨炜  王健 《兵工学报》2017,38(3):527-533
为精确控制抛光阶段材料去除,实现光学元件的确定性抛光加工,在分析快速抛光原理和快速抛光材料去除机制基础上,从单颗磨粒受力和抛光垫峰点捕获的磨粒数出发,获得量化的单颗磨粒瞬时切除体积和抛光接触区参与有效磨粒数,从而建立一种光学元件快速抛光材料去除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以材料去除量为实验对象,在不同抛光液、抛光垫和光学元件实验条件下,材料去除模型的理论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较为吻合,材料去除量误差可以控制在9%以内。验证了该模型对于光学元件快速抛光技术的适用性,从而可以确定性的控制快速抛光时间和效率。  相似文献   

15.
由于非球面光学元件具有优良的光学性能、紧凑的结构、低成本,其已被广泛使用于航天、航空、军事系统、通信、天文等诸多领域中。对非球面光学零件加工技术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并对非球面测量方法进行介绍,最后对非球面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郭丽君  石邦任  厉宝增  赵猛  陈晨 《兵工学报》2010,31(11):1444-1447
光波导环形谐振腔是微型光学陀螺的核心敏感部件,其性能直接影响陀螺系统的性能,是此种陀螺设计和制造的关键。利用广角有限差分光束传播法(WA-BPM)对二氧化硅光波导环形谐振腔进行了优化设计;在优化设计的基础上,在硅衬底上利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法制备了掺GeO2的二氧化硅光波导环形谐振腔芯片,并通过了实验测试,其测量精细度可达16.7,可为今后集成光学陀螺的小型化和高灵敏度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针对某空间傅里叶变换光谱仪部组件数量多、资源紧张、高稳定性需求等难题,提出了双层集成式结构构型方案,解决了光谱仪空间布局尺寸超出要求和主体结构稳定性差的问题.介绍了空间傅里叶变换光谱仪工作原理、光学组成、光机主体结构设计难点和解决方案、双层集成式结构的设计方法和优点、以及对整机力学稳定性至关重要的组件--碳纤维铝蜂窝复合材料板的详细设计方法.建立了碳纤维铝蜂窝复合材料板和光谱仪的有限元模型,通过计算验证了星载傅里叶变换光谱仪双层集成结构的可靠性.对比光谱仪的正弦试验结果和有限元分析结果,证明设计和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8.
位于电视制导炮弹前端的光学头罩是保证弹载摄像头免受气动热影响及成像质量的关键,其在发射过程中承受着复杂的载荷。为了计算得出光学头罩应力值的数值解,校核结构强度,确保膛内阶段稳定性,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运用大质量法,建立了光学头罩结构的动力学模型,进行了动力学仿真分析。依据动力学仿真结果,发现了结构应力集中部位,并进行了优化。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光学头罩结构在膛内始终处于弹形变形阶段,最大等效应力小于材料的强度极限,保证了光学头罩在外界动态载荷作用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图像处理的炮管轴线直线度检测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分析国内外直线度检测现状和比较了直线度测量的激光准直法、圆度法、杠杆法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处理的炮管轴线直线度检测激光反射法.该方法通过激光器发出激光,经准直后射向分光镜,部分反射后射向测量元件.测量元件在炮管内移动并感知炮管实际轴线位置的变化.激光经反射后透射过分光镜到光靶上,CCD摄像机摄得光靶上被测信息的图像.经过图像处理及数据处理得出对应被测截面图像中的激光束中心,按照角度积累的公式计算出轴线直线度误差.同时论述了在Win98和VC++6.0环境下软件实现的步骤.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测量速度快,对被测对象尺寸要求较低,适合在工厂内使用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为减小跟踪系统跟踪误差,提高跟踪目标能力,以某小型两轴跟踪系统为例,根据某小型两轴跟踪系统的工作特点,设计跟踪系统的机械结构,在建立结构3维模型的前提下,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Workbench对系统的主要结构进行静、动态特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结构满足强度和刚度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动态特性,不会发生共振.即在近距离目标情况下,该系统可以在方位角加速度100(°)/S2、俯仰角加速度150(°)/S2的旋转下满足视轴的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