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提出了分步效率一传热单元数的中冷器计算方法,不仅可以求得中冷器冷、热流体出口的状态参数,亦可计算中冷器内部各处的冷、热流体的全部状态参数、壁面温度、热流量、对流换热系数等各种热力参数.作者用该方法对6130Q增压中冷柴油机的中冷器进行了计算,揭示了中冷器内部的热力过程和流动规律.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车用增压中冷柴油机中冷器设计要求的分析,提出了比传统的设计方法更为完善的中冷器优化设计方法:将设计问题构造成数学模型,采用优化计算方法,在电子计算机上进行中冷器设计。这样可以在满足中冷器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得到最小体积的最佳设计方案。本文以一台车用增压中冷柴油机的铝板翅式水-空中冷器为例,在PRIM250计算机上,利用CMIN16租序中的罚函数法进行计算,并把计算结果与原设计进行对比,证明优化设计方法要比传统设计方法的设计结果优越很多,而且花费的计算时间少。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深冲用双相钢——空冷贝氏体双相钢,它具有性能优良、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的特点。阐述了新型空冷贝氏体型双相钢的显微组织、力学性能、生产工艺的特点及优越性。本文还研究了该钢的强化机理及微观组织参量的影响,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一种新的强度表达式。  相似文献   

4.
该文应用传热学及紧凑换热器理论,在对主战坦克应用的板翅式中冷器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完全新式结构的YC空—空中冷器技术,试验研究结果表明:YC型结构具有传热性能优越、结构紧凑以及重量轻等优点;新开发的ST型传热表面是一种高性能的传热表面,所得出Nu~Re和ξ~Re的准则方程式为工程应用提供了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总结当前国内外水空跨越兵器发展的基础上,探索提出通过变形实现在空中、水中连续跨越飞行(航行)的变体无人机。介质跨越是非常复杂的流固耦合问题,通过共形半环翼变体无人机论述了外形设计、气动水动特性、出水入水受力特性、理论运动轨迹设计等水空跨越技术亟待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反舰武器的突防能力是对敌航母实施攻击的关键,现代战争条件下,单一的水下或空中攻击模式都很难达到攻击航母的目的。提出了一种具有水空介质跨越能力的新型反舰武器,兼顾空中突防速度快和水中突防隐蔽性好的特点,具备经多次介质跨越后实现从航母编队的防御盲区快速突防能力,并着重给出了相应的气动外形、动力装置及综合控制系统的设计。  相似文献   

7.
王瀚伟  罗凯  黄闯  秦侃 《兵工学报》2022,43(12):3151-3161
跨介质航行器是一种具备远程快速打击、重复出入水以及高效突防能力的新概念航行器,而其中涡轮发动机在跨介质航行器不同航行阶段的工作参数差别很大。为解决水下、空中及起飞工况下的空水共用涡轮机的气动设计,结合损失模型的方法提出一种空水共用涡轮机设计方法,通过数值仿真方法验证气动设计方法的合理性以及起飞工况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工况下,数值仿真结果与一维气动设计结果的相对误差均在2%以内;使用数值损失分解方法进一步分析了涡轮机的各部分损失,发现叶型损失为空水共用涡轮机的主要损失;水下工况时流场内存在激波和分离涡,部分进气度很小,损失较大;空中工况则流动更为均匀,损失较小;起飞工况时涡轮机工作在非设计点,此时主要依靠水下喷管做功,空中喷管则会产生负功率。该方法可为空水共用涡轮机的优化设计和试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飞航导弹》2021,(7):31-40
空中拖曳系统是实现空中载荷携带、释放与回收的使能手段之一,在空中加油、武器测试与应用、信息探测、空中投放/回收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但由于载机牵连运动对拖曳体的影响延时明显且柔性缆绳受气流等外界因素干扰显著,致使拖曳体难以按期望状态运动,给完成相应的拖曳任务带来了严峻挑战。详细地综述了空中拖曳系统的建模与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系统地介绍了空中拖曳系统环境扰动模型与载机-缆绳-拖曳体组合体动力学模型的各种建模方法。分别从主动控制与被动控制两方面,梳理了拖曳系统控制的研究进展。基于空中拖曳系统研究与应用现状,探讨了地形跟随、空-地回收与空中-水下跨介质拖曳系统等未来可能的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9.
针对现役舰空导弹拦截目标及时性不足的问题,提出了舰空导弹空中待战的作战想定,并从舰空导弹作战的及时性、杀伤区、指控时间、杀伤概率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论证了舰空导弹空中待战的优势和特点,最后,从无人机的角度,对舰空导弹的空中待战能力建设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法国湯姆逊——CSF电子公司设计生产导弹用雷达近炸引信几乎近20年了。至今该公司已经制造了1600枚以上的导弹近炸引信,已经订购的引信数量达1000枚以上。这些引信已配用于反雷达型战槌(Martel)空-舰导弹(1970年开始批量生产),马絮卡(Masurca)舰-空导弹(1971年开始批量生产),超马特拉530(Matra Super 530)空中拦截导弹(1978年开始批量生产)。不久的将来,配用在克劳德尔(Crotale)舰/地-空导弹的新型引信也将投入生产。  相似文献   

11.
应用三维建模软件PRO/E建立了某履带车辆散热系统的进排气蜗壳、风扇和散热器等部件的三维模型,并运用FLUENT6.3软件对不同蜗壳结构对冷却系统风量的影响进行了仿真分析,提出了改变风扇安装位置、增加排气蜗壳出口斜面以及取消进排气蜗壳分型面等优化建议.仿真结果表明,在不增加冷却系统体积的前提下,通过优化措施,冷却系统风茸提升了8.3%.  相似文献   

12.
冷却介质对搅拌摩擦焊接铝合金焊核区组织性能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在空气和循环水冷条件下对2024-T4铝合金板进行搅拌摩擦焊接,研究水冷介质对FSW接头焊核区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循环水冷具有明显的瞬时快冷作用,水冷介质下FSW可以显著细化晶粒,焊核区的平均晶粒尺寸达到700 nm。沉淀强化对焊核区显微硬度起到主要作用,细晶强化作用较弱。水冷介质减弱了FSW接头的热软化效应,细化晶粒,抑制析出相的聚集长大,从而改善接头的组织性能。  相似文献   

13.
针对传统大功率柴油机冷却系统智能化水平低,冷却系统存在部件可控性差,功率消耗大,冷却不足或过度冷却等缺点,对柴油机冷却系统进行了智能化改进,并进行了全工况热平衡试验,掌握了各工况下发动机热平衡状况.通过与改进前发动机的热平衡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到发动机在安装ECU及高低温双循环电控阀和电控水泵等智能化控制部件后,发动机进气温度得到合理控制,燃料燃烧更加充分,提高了热工转换效率及工作稳定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针对弹用固冲发动机鱼鳞片式可调收扩喷管进行气膜冷却研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冷却气进口气流参数及冷却气进口环槽高度对冷却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冷却气流的总压须大于等于喷管主流总压;进口槽缝高度降低,冷却气流与主流掺混区贴近壁面,壁面气流温度较高;冷却气流和主流掺混区域与壁面不贴合时,随着飞行马赫数的增大,壁面气流温度反而略高。计算获得了能够保证喷管壁面温度低于800K、冷却气流量占主流流量7%的冷却方案,为固冲发动机可调喷管的设计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5.
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和多项式拟合的方法对冷却系统内冷却液从发动机水套、中冷器以及机油热交换器中带走的热流量进行了数值仿真计算,并与试验值进行对比,计算结果与试验值符合较好且相对误差小于10%;同时计算得到了发动机不同工况下,冷却液从发动机水套、中冷器带走热流量随发动机转速、负荷的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16.
使用燃气涡轮机可使鱼雷航速大幅度提高,但由于涡轮机后废气温度较高,对密封、轴承、润滑系统及航迹产生不利影响,必须采取措施对废气进行冷却.本文详述了涡轮机废气喷水冷却的原理,并基于工程热力学及流体力学基本理论,建立了废气喷水冷却计算模型,对不同工况下涡轮机废气冷却进行了计算,得到了满足要求的最优喷水量和冷却后废气热力参数.计算结果为燃气涡轮机动力装置冷却系统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电传动装甲车辆冷却系统水路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电传动装甲车辆冷却系统高低温双泵双循环设计要求,通过台架联机试验全面测试了冷却系统双循环水路及各循环支路温度变化和水流量分配特性、发电机绕阻温度变化规律及低温循环水路工作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发电机冷却水路与发动机循环水路串联可行,双循环水路及各循环支路水流量和进出口温度变化满足动力系统不同工作状态散热要求,所选部件匹配合理,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8.
钟晓晖  勾昱君  翟玉玲  周树光 《兵工学报》2010,31(11):1536-1540
介绍了所研制的微型蒸汽压缩式单兵空调机组样机,以该机组为原型建立了液冷服散热模型及空气—水空调机组稳态仿真模型,利用液冷服散热模型对液冷背心的参数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液冷背心各参数即管路长度、冷却水流量、进口液温等对散热量的相互影响,利用空调机组仿真程序对机组进行了优化并得到了冷凝器长度、蒸发器长度最佳匹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系统分析法,在对车辆热负荷产生过程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冷却水温使用特性数学模型的通式.在对某型车进行的大量试验的基础上,本文具体地介绍了该车水温特性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并引出了冷却系工况指数等概念.  相似文献   

20.
高原车辆冷却系统参数化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高原环境下,冷却系统性能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影响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试验数据和数学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在GT平台下建立了高原环境冷却系统仿真模型,采用参数化仿真手段定量分析了高原环境下各参数对冷却系统性能的影响关系.变参数仿真结果表明:在海拔3 000~4 500 m高原情况下,为了满足系统的散热需求,发动机散热量分别需要降低为平原的88%~94%;在发动机热负荷不变的情况下,风扇体积流量需要比调速前增加7.5%~15.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