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增压直喷柴油机EGR系统结构方案及关键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增压直喷柴油机为对象,介绍了实现EGR控制的典型结构方案,并着重分析了EGR技术在增压直喷柴油机上应用的难点及实现EGR控制的关键技术,以期为EGR技术的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排气再循环降低柴油机NO_x排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论述了EGR降低柴油机NOx排放的原理和采用该技术的必要性;探讨了柴油机NOx和EGR率的测量方法。以及EGR的控制方法;指出了为满足排放法规对NOx排放的要求,必须采取综合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柴油机废气再循环(EGR)电控系统的设计原理,介绍了电控系统的硬件结构设计和控制软件编写,依据发动机各工况优选EGR率,通过试验对EGR系统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EGR技术结合缸内燃烧的优化,在微粒(PM)略有下降的情况下,氮氧化物(NOx)排放得到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4.
以增压直喷柴油机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一套EGR控制系统以降低NOx排放。试验研究了不同EGR率对柴油机性能及排放的影响规律,针对柴油机不同工况的特点,确定了各工况所用的EGR率,并设计了EGR率电控系统。台架试验表明,在保持其它排放物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借助EGR系统该柴油机的NOx排放下降了26.4%。  相似文献   

5.
增压柴油机EGR技术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楼狄明  邓晓光  谭丕强  周平 《柴油机》2007,29(6):15-18,29
对增压柴油机EGR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工况下不同EGR率对柴油机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能的影响规律,最后给出了随发动机工况变化的最佳EGR率MAP图。  相似文献   

6.
采用废气再循环降低柴油机NOx排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论述了EGR降低柴油机NOx排放的原理和采用该技术的必要性,探讨了柴油机NOx和EGR率的测量方法,以及EGR的控制方法,并指出了与GERG相匹配的旨在全面控制柴油排气污染物的技术。  相似文献   

7.
柴油机EGR和微粒过滤器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废气再循环(EGR)技术与微粒过滤器(DPF)同时降低了柴油机NOx与PM的排放;基于宽范围氧(UEGO)传感器的闭环反馈控制EGR系统,在不同工况下,通过试验方法确定柴油机的空燃比及其它性能参数与EGR率的关系,寻找最佳EGR率,得出了最佳EGR率与空燃比的关系;对于微粒过滤器主要进行了再生的试验研究,通过对加热器的结构和辐射盘上流通孔分布的优化后,研究了再生所用的废气量对再生温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闭环控制的EGR系统标定后,在对柴油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影响比较小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了发动机的NOx排放;微粒过滤器系统经过合理的再生优化,再生温度能控制在900℃左右,再生效率能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8.
针对国产化二冲程低速柴油机HHM 6S350设计了高压EGR方案,通过仿真计算研究了EGR对柴油机油耗和NOx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EGR能有效降低NOx排放,在选定的EGR方案下全负荷工况加权排放达到TierⅢ排放标准,但是油耗增加较多。研究了提前喷油对6S350在高EGR率时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耗随喷油提前而降低,但NOx排放上升。受最高气缸压力的限制,设置25%、50%、75%、100%负荷下喷油始角分别较原机提前6、6、7、4℃A,全负荷NOx加权排放为2.98(g·(k W·h)-1),符合TierⅢ排放要求,而加权油耗仅上升2.1%。  相似文献   

9.
在一台TY1100轻型直喷式柴油机上,研究了碳酸二甲酯(DMC)作为含氧燃料添加剂对柴油机烟度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发动机燃油和燃烧系统不作变动的条件下,随着DMC在柴油中添加比例的增加,排气烟度逐步下降,热效率提高。当添加比例在10%-15%时,烟度降低40%-50%,热效率增加了6.9%,发动机功率基本不变。添加碳酸二甲酯并采用EGR可以同时降低碳烟和NOx。研究表明,柴油中添加15%DMC,在12%左右的EGR下,与原机比较,烟度降低了35%,NOx排放降低了33%。混合燃料的放热规律与纯柴油相比差异不大,但预混燃烧量增加,扩散燃烧速率快,发动机最高燃烧压力、温度和压力升高率偏高。  相似文献   

10.
利用EGR降低柴油机排放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介绍了废气再循环(EGR)降低柴油机NOx排放的原理和控制方法,考察了不同工况下柴油机废气污染物的排放分布情况,并进行了柴油机废气再循环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柴油机稍作更改,成本增加不多的基础上,采用EGR能够较有效地降低NOx排放。  相似文献   

11.
增压柴油机实现废气再循环(EGR)系统的模拟计算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涡轮增压柴油机使用废气再循环(EGR)面临如何在高负荷时以较低的成本和副作用获得降低NOx排放所要求的再循环废气量,提出了利用进排气压力波动实现涡轮增压柴油机废气再循环的单向阀、旋转阀和EGR短管3种EGR系统。模拟计算结构表明,采用上述3种EGR系统在高负荷甚至全负荷时,都可获得较大的EGR量。  相似文献   

12.
内燃机的废气再循环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周玉明  胡健丽 《内燃机》2004,(4):40-42,44
介绍内燃机废气再循环(EGR)的工作原理、废气再循环量的评价指标EGR率、汽油机的EGR系统控制和柴油机EGR的效果及控制,以及采用EGR对柴油机工作过程和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EGR降低柴油机NOX 排放的原理和采用该技术的必要性 ,探讨了柴油机NOX 和EGR率的测量方法 ,以及EGR的控制方法 ,并指出了与EGR相匹配的旨在全面控制柴油机排气污染物的技术。  相似文献   

14.
氢内燃机NOx排放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一台2.0L氢内燃机为测试对象,对其排放及燃烧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探讨了NOx随当量比Φ点火提前角的变化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在Φ=0.88时,NOx生成量达到最大;在Φ<0.88时,NOx的生成量随Φ的增加而增加;在0.88<Φ<1.2时,NOx生成量随Φ的增加急剧减少;当混合气比较稀薄时,点火提前角对NOx的贡献率相对较小.研究结果可用于氢内燃机稀薄燃烧技术的开发,可有效降低氢内燃机NOx排放.  相似文献   

15.
基于内部EGR率控制的柴油机排气凸轮型线仿真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6缸增压柴油机为研究对象,运用GT-Power仿真分析软件,在目标发动机2 200r/min和1 800r/min常用工况转速下,分析了内部热EGR率对NOx、PM、CO排放量的影响,研究得出了重型车用柴油机内部EGR率的最佳控制范围在10%左右。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二次排气凸轮开启相位对内部EGR率控制效果的仿真分析,总结出了二次开启排气凸轮的相位、升程、包角等特性参数对柴油机功率、燃油消耗率及EGR率的影响规律。最终确立了能够进行二次开启的、具有内部EGR功能的排气门凸轮设计方案,建立了排气凸轮基本型线的数学模型。针对目标样机开展了型线特性参数对燃油消耗率、功率及EGR率的影响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排气再循环(EGR)的稀释效应、化学效应与热效应等方面通过实验、研究、分析了CO2对车用直喷式柴油机燃烧与排气排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二级增压重型柴油机排放和燃烧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台电控高压共轨柴油机上进行二级增压优化匹配,并以单级增压作为对比基准,分析了不同工况下二级增压柴油机的性能、排放与燃烧特性,研究了进气温度对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相对单级增压,柴油机二级增压后低速外特性扭矩达到1 170N.m,烟度与燃油经济性改善幅度分别为99.3%和13.4%;二级增压能够提高EGR的引入能力,减小进气节流损失,并可显著改善中低转速、高负荷时NOx与烟度和燃油消耗率之间的平衡关系;在压气机特性图中二级增压柴油机的运行线远离喘振边界线;在各个工况下,进气温度升高使NOx比排放快速增加,导致柴油机NOx与烟度之间的平衡关系变差。  相似文献   

18.
为在保持柴油机动力性和经济性能的同时有效改善其排放性能,在一台4缸柴油机上针对6、12、24mg循环喷油量的负荷工况(记作低、中、高负荷)对比研究了冷、热废气再循环(EGR)对性能、燃烧及排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EGR的引入减少了新鲜进气量,整体上延长了滞燃期,减缓了燃烧放热速率,降低了压力升高率;热EGR提高了进气温度,使低负荷时的碳氢化合物(HC)排放显著降低,热效率提高,而高负荷高EGR率时由于过量空气系数偏低引起了热效率的明显降低,对最大压力升高率的降低作用也弱于冷EGR;随着EGR率的提高,三种负荷下的氮氧化物(NO_x)排放均大幅度降低,碳烟排放在低、中负荷时较低,而在高负荷时则明显升高,NO_x与碳烟排放之间出现此消彼长的矛盾趋势。冷的高EGR率下的碳烟排放升高幅度减小,有效地缓解了这种矛盾。综合分析低、中、高负荷下的热效率及排放,低负荷时为提高热效率宜采用热EGR,高负荷时为降低过高的压力升高率并兼顾热效率则更适合采用冷EG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