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设计中煤粉水分选取是否恰当,对制粉系统干燥出力影响较大,同时也直接影响锅炉的负荷和燃烧稳定性。在工程应用中发现,采用《火力发电厂制粉系统设计计算技术规定》得到的褐煤煤粉水分与实际运行数据相差较大。通过总结国内外数种褐煤煤粉水分的经验算法,结合多台实际电厂机组运行数据,将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提出综合考虑制粉系统类型、原煤水分、分离器出口温度等多因素的煤粉水分选取方法。  相似文献   

2.
煤粉锅炉制粉系统运行分析及优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志强 《中外能源》2006,11(6):88-92
因煤种变化等原因,扬子热电厂锅炉的磨煤单耗逐渐上升。为了找到最佳的运行工况,降低磨煤单耗,对1号锅炉制粉系统的出力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对扬子石化热电厂1号锅炉甲侧制粉系统的运行进行分析,认为在现有煤种情况下降低磨煤单耗是可行的。并通过调整试验和数据统计,找到了运行中影响制粉系统出力的瓶颈问题,通过调整制粉系统的运行方式,优化运行参数,在保证锅炉燃烧效率的前提下,提高了制粉系统的出力,降低了磨煤单耗,提高了锅炉制粉系统运行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3.
煤粉锅炉的燃烧系统、制粉系统的设计与锅炉燃料特性关系紧密,若二者不相匹配,则实际运行中会出现制粉出力不足、锅炉燃烧不好及结焦等状况,严重影响机组的安全经济运行。本文结合本溪北钢集团北营发电公司3#炉改用易结焦煤而改造其燃烧系统、制粉系统,以达到锅炉防结焦实例,对锅炉燃烧、制粉系统的设计与锅炉燃料特性的匹配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某电站锅炉配套制粉系统的性能调整试验,其中包括粗粉分离器挡板特性、磨辊加载压力调整试验和磨煤机出力特性等性能试验。分析了制粉系统运行的经济性,提出的优化运行参数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制粉系统出力,降低制粉系统单耗,而且煤粉细度达到设计要求,有利于煤粉的燃烬。  相似文献   

5.
刘志华 《节能》2010,29(1):43-44
由于燃用煤质发热量降低,加上磨煤机设计制粉出力偏低,使得某火力发电厂机组在实际运行当中磨煤机制粉出力不能满足锅炉满负荷运行时的燃煤量,严重影响锅炉运行的经济性和安全性,针对此问题对磨煤机出力进行改造,提高磨煤机的研磨能力。实践证明:改造后不仅提高机组满发、稳发能力和安全性,还大大减少厂用电量的消耗,提高了运行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6.
根据中速磨煤机直吹式制粉系统设计及运行参数的特性,分析了磨煤机的风量、煤粉分配均匀性、磨煤机负荷率、煤粉细度、煤质变化等因素对大型煤粉锅炉燃烧系统的影响。在锅炉运行中,需根据制粉系统的特性优化调整锅炉的运行参数,达到制粉系统与锅炉燃烧系统的耦合匹配。  相似文献   

7.
电站锅炉入炉煤水分实时监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福国 《锅炉技术》2003,34(6):12-14
建立了基于制粉系统运行状态分析的电站锅炉入炉煤收到基水分的监测模型 ,通过测量磨煤机出力、磨煤机入口风量、进出磨煤机的干燥剂的温度等参数间接实现入炉煤收到基水分的监测 ,特别适用于配有直吹式制粉系统的电站锅炉。现场应用表明 ,该模型能较为准确地给出入炉煤收到基水分的实时状况 ,测量误差在 5 %以下。  相似文献   

8.
水煤浆锅炉的能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定量和定性计算分析水煤浆水分、磨煤电耗、锅炉运行热效率以及锅炉运行电耗对锅炉能效的影响,并与链条炉排锅炉和煤粉锅炉比较,指出水煤浆替代重油燃烧虽可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但在能效方面却不及燃烧制浆原料煤的链条炉排锅炉或煤粉锅炉。  相似文献   

9.
对一台1 100t/h锅炉的磨煤机进行正交试验,研究了给煤质量流量、一次风量和分离器转速对煤粉细度和制粉单耗的影响,并确定出3个因素对煤粉细度和制粉单耗影响的主次顺序,预测制粉系统的最佳运行方式.结果表明:给煤质量流量和分离器转速对煤粉细度和制粉单耗的影响较大;磨煤机运行一定时间后,需要调整运行参数以保证制粉系统安全、经济运行;研究所得的拟合曲线可以较好地指导机组实际运行.  相似文献   

10.
锅炉制粉系统的出力改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煤粉锅炉制粉系统的大出力改造,阐述了130t/h煤粉锅炉实现“一炉一磨”的可能性及其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11.
王春昌 《动力工程》2006,26(5):712-715
针对中储式热风送粉系统选择依据的不合理性,采用了理论分析与计算的方法,对不同制粉系统一次风温差对煤粉气流着火的影响程度进行了比较,以现场试验及试验炉的试验结果作为依据,提出了合理的送粉方式。主要结论为:不同制粉系统下,一次风温度差异对难燃煤种的燃烧稳定性影响较小,所以难燃煤种可以选择直吹式制粉系统,大容量燃煤锅炉尤应如此。因此,一次风温不应作为制粉系统的选择依据,制粉系统的选择应根据制粉需要来确定,燃烧稳定性则应在锅炉设计中予以考虑。表2参2  相似文献   

12.
成庆刚  杨生星 《热能动力工程》1993,8(3):138-142,153
通过借鉴美国YGP磨损试验装置的主要参数,研制出适合我国煤种实际情况的MS—YGP磨损试验装置。该装置对我国近30种典型动力用煤的磨损指数测定结果与若干电厂工业磨煤机的实际情况相勿合,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运用MS—YGP磨损试验装置测定的数据,可作为工业磨煤机的选型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3.
付强 《节能》2012,31(2):32-35
为降低抚顺发电公司中储式制粉系统的制粉电耗,对中储式制粉过程优化节能控制系统的的技术原理、典型技术方案进行分析,结合实际生产情况,论证了该公司安装中储式制粉过程优化节能控制系统的经济效果、社会效果,提出了安装节能控制系统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煤质变化剧烈是当前影响火力发电机组稳定运行的一个主要因素.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机组负荷一压力动态模型的燃料发热量实时计算方法.首先建立机组负荷一压力之间简化的非线性动态模型,然后根据机组设计参数和扰动实验获得的数据,推导出燃料发热量的计算公式,利用调节级后压力、汽包压力、给煤量等实时计算燃料发热量.实验表明,该方法得到的燃料发热量具有动态响应速度快、稳定性好、准确度高的优点,具有很好的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王丽英  陈武 《节能》2001,(3):23-25
根据温州电厂历年来制粉系统的运行单耗大幅度降低的特点,详细分析了降低制粉单耗的方法和措施,对同类型机组降低电耗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胜 《锅炉制造》2006,(4):20-23
针对广州恒运电厂燃用高挥发分的印尼煤时直吹式制粉系统的安全运行问题,分析了煤粉在磨煤机内爆炸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了防止直吹式制粉系统爆炸的具体措施,防止了燃用印尼煤时制粉系统爆炸的发生,提高了制粉系统运行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燃煤电厂制粉系统堵煤是一个行业难题,特别是原煤仓堵煤。目前市场上防堵煤技术种类众多,但使用效果众说纷纭,文章旨在找到一个合适的防堵煤技术。  [方法]  分析了燃煤电厂制粉系统堵煤的原因;研究了双曲线型煤斗、不锈钢煤斗或内衬不锈钢设计、液压对开插板门、落煤管合理设计等防堵措施;重点针对旋转清堵机技术进行了调研。  [结果]  研究表明:旋转清堵机技术对于解决原煤仓堵煤有明显效果,但动静结合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润滑油泄露问题,需要对其密封型式、密封件等进行重点监控。  [结论]  各种防堵煤技术中旋转清堵机技术具有明显优势,值得推广使用。制粉系统防堵煤是一个综合工程,无论采用何种技术,都必须加强煤源、煤场的科学管理,实现入炉煤水分、粘度等指标的合理控制。  相似文献   

18.
集成熔盐储热是有望大幅提高燃煤发电机组运行灵活性的有效手段。本文针对集成熔盐储热的燃煤发电系统,建立了变工况模型与火用分析模型,针对以再热蒸汽为热源且加热熔盐后分别返回低压缸入口和凝汽器的两种熔盐储热系统,研究获得了燃煤机组运行灵活性和能耗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采用不同储热系统构型对燃煤机组的灵活性与能耗特性的影响差异明显。集成两种熔盐储热系统,燃煤机组的最低工作负荷从额定负荷的30%分别降低到20.58%与24.43%,系统火用损失则分别增加了48.67 MW与18.7 MW。  相似文献   

19.
煤粉锅炉掺烧高炉煤气对煤粉燃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湛志钢  陈刚 《动力工程》2004,24(2):179-182
针对某钢铁企业实际燃用的燃料,计算得到了高炉煤气掺烧率变化引起的烟气生产量变化和燃料理论燃烧温度变化曲线,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高炉煤气掺烧对煤粉燃尽影响的各种因素,其中煤粉在炉膛内停留时间缩短、炉膛温度水平下降是最主要的因素。通过在一维炉和滴管炉上进行的温度对该种煤粉燃尽影响的试验研究,分析了高炉煤气掺烧率超过20%时飞灰可燃物含量急剧上升的原因,从而提出基于燃尽的煤粉锅炉掺烧高炉煤气的最佳热量掺烧率应该在25%左右。图5表3参6  相似文献   

20.
陈燕  王恒  赵立合  冯武军 《动力工程》2007,27(1):38-41,112
针对一种新型电站锅炉使用的高风温直接点火的煤粉燃烧器,在现场实验和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详细讨论了煤粉浓度、煤粉气流速度、热风速度和温度等因素对煤粉气流着火的影响规律,为燃烧器的设计与运行参数的选择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