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双层隔振在低频区达不到实际应用要求的缺陷,提出了附加机械自调谐式吸振器的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模型试验,在钢条厚度和质量块重量不同组合下获得主体系统的加速度响应曲线。结果表明,该装置确能有效扩宽吸振器工作频段,提高低频区隔振效果,为实现高精度控制要求的设备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2.
针对某型号叉车前桥的振动特性,设计了一种以橡胶为弹性阻尼元件的被动式动力吸振器,为便于预测吸振器力学特性,建立了以橡胶为弹性阻尼元件的该种吸振器的有限元模型,该有限元模型的分析结果与实际测试的频响曲线吻合,在该吸振器安装在某型叉车上之后,前桥处的振动幅值比未安装吸振器前的振动值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3.
以单缸柴油机为例研究了动力吸振器动力参数的优化设计问题。传统动力吸振器动力参数设计都是在简谐激励下进行的,经理论分析动力吸振器动力参数的设计与激励频率有关,所以对于非简谐的激励确定动力参数则比较困难。以实现平台最小位移响应为目标,通过数值仿真来确定非简谐激励情况下动力吸振器的动力参数。数值仿真结果表明:数值优化方法具有很好的精度。  相似文献   

4.
采用合适的动力吸振器对汽车动力总成的弯曲共振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动力总成工况复杂,吸振器选择不合理反而可能适得其反。通过对动力总成吸振器进行试验研究,分析了动力总成吸振器的温度特性和激励特性,并应用于动力吸振器设计,成功解决了某车型由于动力总成弯曲共振导致的车内振动噪声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针对吸振器动力参数固定不可变或仅能产生离散变化的局限性问题,在连续悬臂梁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滑动质量块的方式,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参数可连续变化的悬臂梁吸振装置,并对其进行了共振频率、效果试验分析.为提高主体振动控制的效果又对参数进行了优化分析.结果表明,该装置对受固定频率简谐激励的主体结构进行动力吸振可行有效,动力参数连续可调.  相似文献   

6.
对自由活塞式斯特林制冷机的吸振器部件进行理论仿真分析和结构优化设计。结构优化设计主要从吸振器的配重块布局、固定螺母配置、阻尼特性等3方面开展。通过调整配重块的非中心对称分布,改善吸振器部件的1、2阶模态偏差,避免吸振器部件的翻转运动对吸振性能产生影响;通过对吸振器表面喷涂阻尼材料,改善其阻尼特性,提升吸振效果。开展整机振动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整机振动幅值为优化前的1/5,优化设计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从工程实际应用出发,为使行星减速器既能稳定运行又可以达到良好的隔振效果,以某功率分流行星隔振式双层箱体减速器为研究对象,在MASTA软件中采用子结构耦合法将箱体结构与传动系统模型进行耦合,在考虑箱体动态特性情况下,分析功率分流式行星减速器传递误差基频率特性与传动系统动态啮合力,并结合工程实际求出了主要激励频率以及凝聚节点的动态啮合力,以此作为隔振优化和振动响应计算的条件,以振级落差和插入损失作为隔振效果评价指标,研究了隔振支撑刚度变化对隔振指标的影响,通过分析不同支撑刚度下Ⅱ级动态啮合力的变化规律,对隔振效果、动态啮合力与支撑刚度的关系进行了综合评定,优化确定了隔振式双层箱体的稳定隔振支撑刚度区域,在获得较好隔振效果同时保证了行星减速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8.
从工程实际应用出发,为使行星减速器既能稳定运行又可以达到良好的隔振效果,以某功率分流行星隔振式双层箱体减速器为研究对象,在MASTA软件中采用子结构耦合法将箱体结构与传动系统模型进行耦合,在考虑箱体动态特性情况下,分析功率分流式行星减速器传递误差基频率特性与传动系统动态啮合力,并结合工程实际求出了主要激励频率以及凝聚节点的动态啮合力,以此作为隔振优化和振动响应计算的条件,以振级落差和插入损失作为隔振效果评价指标,研究了隔振支撑刚度变化对隔振指标的影响,通过分析不同支撑刚度下Ⅱ级动态啮合力的变化规律,对隔振效果、动态啮合力与支撑刚度的关系进行了综合评定,优化确定了隔振式双层箱体的稳定隔振支撑刚度区域,在获得较好隔振效果同时保证了行星减速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9.
风力发电机塔架结构的自然频率与风轮的工作频率(风叶的通过频率)相近时,将发生共振,导致风力发电机无法正常工作。文章基于动力吸振原理,建立了拉索式小型风力发电机塔架结构等效振动模型,再以6kW级拉索式小型风力发电机塔架结构的缩小模型为对象制作吸振器,用理论与试验验证吸振器的有效性。试验结果表明,吸振器能够有效减少塔架结构共振频域内的振动。  相似文献   

10.
用ANSYS模拟工程实例,对不同构造的基座形式进行了静力学分析.通过绘制传递率曲线,揭示了双层隔振系统中基座的结构形式对隔振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内燃机有源控制减振技术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针对内燃机的振动特点与规律研制了一种电磁式有源控制吸振器,开发了以8098单片核心的测控系统。通过将有源吸振器与被动隔振技术相结合,形成新型组合式减振装置,理论分析和台架实验结果表明,该装置具有良好的减振能力。  相似文献   

12.
讨论了汽轮机调节系统中微分器对扭振稳定性的影响。由于微分器提高了系统高频段的增益,有可能使扭振谐振峰的峰值突破0dB线,造成扭振失稳。因此,设计微分器时要考虑扭振稳定性的问题。通过仿真,给出了微分器设计参数的合理选择范围。  相似文献   

13.
鲍文 《汽轮机技术》1998,40(1):1-4,45
讨论了汽轮机调节系统中微分器对扭振稳定性的影响,由于微分器提高了系统高频段的增益,有可能使扭振谐振峰的峰值突破0dB线,造成扭振失稳。因此,设计微分器时要考虑扭振稳定性的问题,通过仿真,给出微分器设计参数的合理选择范围。  相似文献   

14.
柴油机多支承隔振系统的功率流特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研究了多支承耦合隔振系统的模态特性。以振动功率流控制的观点建立耦合系统的动力学模型,着重探讨安装频率与基础柔性的相互耦合作用,确定耦合系统的模态特性及其对功率流谱的影响。考察了由振源输入系统及通过隔振器传递到基础的功率流,分析了多支承隔振系统通过各弹性支承的功率流分量。理论计算结果表明:机器和支承结构的耦合效应对系统功率流的影响显著;设计隔振系统参数时,应使安装频率低于基础基频,抑制系统耦合效应,提高隔振效率。  相似文献   

15.
针对某款带有双质量飞轮(dual-mass flywheel,DMF)的混合动力汽车增程器轴系,进行了扭振特性多目标多参数优化与鲁棒性分析。首先在系统仿真软件Amesim中搭建了其扭转动力学模型,通过对比仿真与实测的增程器轴系自由端转速波动验证了模型,发现模型能较好地与试验结果吻合。选取轴系各段转动惯量、扭转刚度及阻尼等14个主要设计参数作为待优化参数,并以轴系强度、刚度与低阶固有特性等要求为约束条件,采用第二代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Ⅱ,NSGA—Ⅱ)对轴系总惯量、典型稳态工况下关键节点角加速度与节点间传递扭矩之和等6个扭振特性指标进行了多目标优化。最后分析了单参数扰动情况下的轴系扭振系统鲁棒性。结果表明:双质量飞轮弹簧疲劳强度及轴系低阶固有特性等达到了约束条件要求,且大部分评价指标有所改善;减振皮带轮与主飞轮角加速度指标鲁棒性较好;在给定扰动条件下,2阶模态阻尼比有一定概率不满足设计约束,部分设计参数的扰动超出许用范围。  相似文献   

16.
对必须考虑中间质量柔性效应的双层隔振系统,为解决有限元方法进行隔振器刚度优化工作量巨大、计算周期长的难题,提出了一种使用动力学方法进行隔振器刚度优化,根据优化结果采用有限元模型进行验证的优化方法,并最终结合试验对该方法进行有效性检验.根据双层隔振系统的结构参数,以不同的优化目标,编制双层隔振系统解耦优化程序,获得各隔振器刚度方案下的优化结果;利用优化结果,进行双层隔振系统有限元模型的强迫振动计算,计算机组的振动烈度和二级隔振器位置处的支反力总和,其与动力学方法的计算结果变化趋势一致.根据最优隔振器刚度方案,对柴油发电机组进行了台架运行试验.结果表明:有限元方法计算的机组的振动烈度和支反力之和与试验结果吻合很好,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7.
汽轮机叶片激振力分析及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东远 《动力工程》1998,18(1):12-18
分析了汽轮机叶片的激振源并建立了激振力数值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应用谐波分析技术对转速倍率的各阶谐波激振力分量给出定量结果,建立激振力对相关参数敏感度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8.
针对非线性混沌隔振系统维数较低的问题,采用有限元法构建了多自由度隔振系统模型,对比分析了该模型在轴对称载荷下的数值模拟结果与简化模型结果,并研究了任意载荷下的隔振系统.结果表明,该方法隔振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静叶尾迹流引起的气流激振力计算方法与激振力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研究汽轮机叶片气流激振力的来源与性质的基础上,建立了静叶尾迹流产生的气流激振力计算模型,开发出了基于Matlab的气流激振力计算与分析软件,以探讨叶片气流激振力特性随叶栅结构参数的变化关系。对国产300MW汽轮机某级叶片的气流激振力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叶栅的结构参数δ、z、B1、b1、t1对气流激振力特性有较大的影响。在汽轮机设计过程中,合理地选择上述结构参数,可以有效地控制气流激振力。  相似文献   

20.
提出一种基于电磁力驱动的风电叶片疲劳加载新方法。为进一步得到电磁机构参数对激振力特性的影响规律,首先,以螺线管式电磁铁为加载装置,采用解析法构建电磁疲劳加载系统数学模型;其次,设计多阶段电磁激振力并通过能量守恒定律得到电磁力与叶片振幅和频率的关系;最后,利用ANSYS Maxwell软件建立磁场仿真模型,验证电磁激振力设计的合理性,并分析电磁铁结构参数对加载力及速度的影响,得出在给定的叶片规格下满足测试要求的电磁机构的线圈匝数、形状参数、铁心长度、铁心外径的优选范围,可为后续电磁式疲劳加载试验台的开发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