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农村能源的合理开发与持续利用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对实施可持续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农村能源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是党的十五大和九届人大会议的中心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进步,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农村能源建设是这一战略不可...  相似文献   

2.
《云南节能通讯》2007,(3):11-12
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社会消费方式和文化思维模式的重要途径,它不仅会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还会影响到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3.
山西以煤为主的单一能源格局以及洁净煤技术产业化进程滞后,导致了山西以煤烟型为主的大气污染相当严重,成为制约山西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山西要切实转变工业增长方式,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努力使山西煤炭工业发展成为社会效益与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相统一、环保要求与煤炭企业经济效益相一致的新型煤炭工业。推进洁净煤技术产业化,促进煤炭深度加工、洁净燃烧、提高效率、减少污染,既是山西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山西煤炭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世纪最后20年,我国以能源翻一番支撑了经济翻两番。本世纪头20年,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能否以同样的能源增长水平再次支撑经济翻两番,关键取决于能否真正把我国建设成为节能型社会。  相似文献   

5.
“十五”期间,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平稳增长势头,而能源消费强劲反弹,2003年和2004年连续两年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多方数据显示,“十一五”开局之年的上半年,我国能源消耗增长高于经济增长的势头没有得到扭转,据测算,今年上半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约为1.06,高于2005年0.96的水平。能源消费超高速增长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已经成为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建设进程中必须正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重视与控制煤炭消费改善江苏环境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了江苏省能源与环境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江苏社会经济要持续发展,在能源消费需求不断增长的同时,必须考虑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必须发展洁净煤技术,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必须加强环境监控,降低燃煤污染。  相似文献   

7.
采用新技术新产品促进节煤北京市煤炭节约办公室王润成近年来,煤炭的消耗量以年平均3%的速度增长,给环境保护带来威胁。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和能源不合理的使用,造成能源的浪费,直接影响到企业、社会及经济的发展。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节煤工作已成当务之急。节煤...  相似文献   

8.
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两大课题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而能源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已日益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积极寻找新的能源规划方法,以求达到保护资源与环境,减少能源建设费用的投入,提高全社会的整体经济效益,并满足不断增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实质是,作为电力供应侧的电力公司在满足用户能源需求的前提下,为改变其用电形态和用电量而采取的技术和经济措施,从而达到有效地降低电能消费量和负荷水平的目的。把电力需求侧管理技术引入能源规划中,即把需求方减少电量消耗和降低电力负荷需求视为…  相似文献   

9.
到2020年,我国装机容量将达9.5亿kW,其中,燃煤发电机组6.6亿kW左右,我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电力装机大国。燃煤发电的经济性,煤炭资源的节约,特别是电厂排放物的环保要求等,都对火力发电的净效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超(超)临界发电技术在电厂净效率方面的特殊优势,决定了它必将成为以燃煤发电为主的中国能源工业的首选技术。新世纪中,超(超)临界发电技术的普遍采用和蒸汽参数的阶段性突破,必将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带来巨大的收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据悉,上海市经济委员会有关部门关于2004年上海市节能工作的打算已经形成。今年上海节能工作的指导思想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能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提高能源利用率为目标,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推进技术进步为根本,以完善法规和机制创新为突破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上海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11.
国际清洁能源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全、可靠和可承担得起的能源供应越来越受到全球的关注,并已成为全球经济稳定与发展的基础。由于气候变化的威胁,能源安全的恶化,以及发展中国家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使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报告重点放在洁净煤技术、二氧化碳回收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节能技术这四个部分的各专项技术上.详细研究分析了各专项技术的现状,技术的成本和降低的潜力,未来研发的展望和未来应用所面临的挑战等。  相似文献   

12.
2005年中国经济“高增长、低通胀”的大势已定。但专家指出,产能过剩问题已在经济高增长的背后浮现,如何应对逐渐增强的通缩压力成为中国经济面临的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13.
1何谓“氢经济” 能源是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目前人类使用的能源是以石油、煤炭等为代表的化石燃料为主,因此人们称目前人类处于“碳氢经济”时代。石油、煤炭和天然气动摇着我们的经济系统,经济的运行和增长无时不与这些能源发生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碳氢经济”使经济系统呈现着这样的图景:人类建立了从能源资源勘探、开采、运输到加工转换、输送的完善坚实的能源工业体系,以此作为动力的源泉向经济的各个行业、领域输送能量,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力与人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如何科学、合理、有序地利用电力资源已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关系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成败。而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观念,创新管理,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促使电力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此,有必要利用系统的观点,采用创新集成的思路,全面审视节电问题。  相似文献   

15.
低碳经济选择与践行科学发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由温室气体排放所引起的全球变暖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署到《京都议定书》生效,再到后京都谈判艰难上路,关于发展权与排放权的讨论不断升级,也催生了低碳经济理念。发展低碳经济既是气候变化背景下实现全球气候安全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大势所趋。阐述了中国在后京都国际气候治理进程中面临的压力与挑战,分析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资源与环境约束.指出发展低碳经济是践行科学发展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等方式的发展战略,指出,应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出发,实现遏制污染,改善环境,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一般观点认为,高油价会导致经济增长的降低,引起通货膨胀,带来失业率增加。但从实际情况考察,最近油价的增高并没有影响到美国、经合组织多数国家以及亚洲多国的经济增长。为什么目前的情况与二十世纪70年代不同?高油价使经济增长明显降低是必然的,或是有条件的?美国俄亥俄大学经济副教授艾尔哈吉在近期的《油气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它启发我们更深入的研究油价及其影响,使我们对高油价的问题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利用生活垃圾制砖人口的增长,带来生活垃圾量剧增,已成为一大社会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利用生活垃圾制砖,变废为宝。生产方法:1.将垃圾筛选,去除难于粉碎的物质,将筛选后的垃圾先堆放发酵,然后再粉碎7—8目,粉碎后的垃圾与粘土(高岭土和页岩)的体积比为:...  相似文献   

19.
能源消费增速是判断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先行指标,但随着经济增长动力转换、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升级、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实现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脱钩是完全可行的。运用脱钩理论及脱钩指数分解模型对北京市2000—2017年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脱钩状态进行测度,结果显示自2000年以来北京市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呈现出相对脱钩关系,技术进步带来的能源效率提高是推进"脱钩"的关键因素。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进入新阶段的历史时期,未来能源发展路径在满足安全可靠、绿色低碳、节约优先、智能高效的前提下,到2030年北京市能源消费将达到峰值,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逐步由"相对脱钩"转向"绝对脱钩",并在2033年后实现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绝对脱钩"。  相似文献   

20.
省政府件指出:云南是一个资源大省,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年来能源、水资源、土地和一些主要原材料也出现了短缺,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重,万元GDP所排放的固体废弃物和综合能耗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资源环境约束已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为贯彻国务院“全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今后2—3年我省建设节约型社会重点工作的贯彻实施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