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协调优化配置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宜昌市黄柏河流域和东风渠灌区水资源状况,建立了大系统递阶水资源协调优化配置模型。该模型以系统综合经济效益为目标函数,在水资源优化配置机制中强调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和灌区环境需水量对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并运用优先用水权理论对不同用水户的取水先后顺序做了限定。模拟计算结果表明,优化水资源配置不仅能保证城镇供水、灌溉用水以及生态环境用水量需求,而且能有效地增加水电站群的发电量,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为分析区域用水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问题和响应关系,以各行业用水消耗水平、可持续发展水平、居民生活用水结构水平为参考给出用水结构评价指标,以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区域科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能耗水平为参考给出产业结构评价指标,构建了区域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评价体系,建立了区域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度评价模型。并对全国经济及水资源原始数据进行处理计算,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代入协调度评价模型,获得了全国用水结构与产业机构协调度水平排名。结果表明,全国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基本协调,产业结构水平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尤其是水资源丰富地区用水结构亟待合理化,建议应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用水结构。  相似文献   

3.
为加快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基于区域供需规律建立水量优化配置模型,利用动态规划法推求区域年内各月(旬)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初步分配方案,并根据每月(旬)的实测资料提出逐月(旬)调控法,滚动调整预留月(旬)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利用该方法,按75%、95%两种设计频率分别对西宁市甘河工业区2015、2020年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进行年内分配。  相似文献   

4.
为掌握现有的水资源状况,保证工业、农业和生活用水的可持续利用,需要对现有水资源量进行统计和规划。通过分析中国与美国供用水统计方法的发展情况,根据两国不同的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等方面的用水现状,分析了各用水户的供用水量统计方法。目前我国与美国由于用水户的用水量存在很大区别,特别是在火电用水、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方面,用水量统计方法存在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5.
物元可拓模型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基于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和意义,从水资源条件及开发利用、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管理等角度建立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针对部分指标间存在不相容性和关联性的问题,结合物元分析和可拓学的相关理论,建立了新型的评价模型——物元可拓模型。以海南省为例,通过优选指标、确立等级和构建模型对该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态势进行了全面的评价,将结果与现实状况及传统评价模型的结果相比,验证了物元可拓模型在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中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南京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针对南京市水资源利用现状,分析了影响南京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指标,根据指标对系统的贡献,运用三标度法确定各指标对评价目标的影响程度及各指标的权重值,以模糊数学为工具建立的数学模型对南京市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为一般.  相似文献   

7.
为给云南省15个市(州)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提供技术依据,基于模糊集对聚类评价模型,选择了万元GDP用水量等11项指标构建了区域用水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评价标准并计算了各个评价指标值及权重,进而构建集对并计算了15个市(州)的联系度,最终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综合评判了各地的水资源用水效率,并与数据包络分析法的计算结果做了比较。结果表明,利用该模型评判的区域水资源用水效率符合当地实际情况,且计算方便,易于操作、评价结果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8.
随机预测控制模型及其在水资源可持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国内需水量的日益增长与可供利用水资源的不断减少之间的矛盾,根据水量、水价及水质问的关系,结合普罗米修斯模型探讨了面向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随机预测控制与仿真模型,以新丰江水库直饮水工程为例,预测了10年内水资源的配置方案.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相关政策分析提供定量参考.  相似文献   

9.
将生态网络分析方法引入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中,构建了水资源利用系统的生态网络模型,从网络结构平衡角度提出适用于水资源利用系统的网络结构可持续评价指标和方法。并以淮河流域为例,对其2005~2011年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价与对比分析,获得了淮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性程度,为淮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针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态具有动态可变性的评价标准及指标值具有区间性的问题,根据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思想,从用水总量、效率、水质及社会经济等方面确定了影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态的重要指标,从而建立了基本评价体系,并确定了其评价标准,进而采用基于区间值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态可变模糊评价方法分析了大连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态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模型参数及指标值等不确定性因素,评价了大连市各水平年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态。结果表明:现状年(2007年)下大连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态处于中级偏低水平;非常规水源利用规模的不断增大及外调水工程的陆续运行,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提高了大连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规划水平年(2015、2020、2030年)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态基本稳定于中级或中级偏高水平。  相似文献   

11.
城市水安全是保障城市自身及其所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分析南京市水安全现状及影响因素,从资源、社会、经济、环境四个方面构建了南京市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根据权重对指标进行排序,对南京市2005~2009年的水安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南京市近几年的水安全状态处于安全和基本安全水平,水安全状况较不稳定。基于指标权重分析和评价结果比较,从开源节流、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高水源水质和加强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四个方面给出改善水安全状况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针对现有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回归支持向量机模型(LS-SVR)的不足,提出了水资源系统指标参照值和指标规范变换式的设置原则和方法,使不同的水资源指标经规范变换后皆“等效”于某一个规范指标,进而建立适用于任意m项指标规范值表示的回归支持向量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模型(NV-LS-SVR)。将NV-LS-SVR模型应用于汉中盆地和淮河流域12个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中,评价结果与BP神经网络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杭州市水资源安全现状评价及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保城市水资源安全,在专家判断基础上,基于层次分析法,从水资源工程安全、经济安全、生活安全、环境安全、可持续发展安全5个方面构建了包含16个评价指标的城市水资源安全的评价指标框架体系。根据系统安全度将城市水资源安全划分为5个等级,利用构建的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杭州市2000~2010年水资源安全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在现状评价的基础上,采用组合预测法构建了各评价指标预测模型对杭州市2011~2015年进行了预测性评价。结果表明,评价结果基本符合实际情况,"十一五"期间杭州市水资源安全表现为良好状态,尚未达到完全适应,制约杭州市未来水资源安全的主要因素在于杭州市水资源工程安全和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安全两方面,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基于熵组合权重的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预警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中国某区域为例,建立了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预警指标体系及其等级标准,用基于加速遗传算法的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预警指标的主观权重,用基于加速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方法确定各指标的客观权重,然后用最小相对信息熵原理计算各指标的组合权重,进而提出了基于熵组合权重的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预警新模型(CWF)。结果表明,用CWF进行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预警,可充分挖掘预警过程中主观经验信息和客观资料信息,物理概念明确,计算结果合理,方法通用,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以汕尾市为例,基于水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采纳当前用水定额并结合现状节水水平,完成了水资源供需预测与中远期水资源规划配置,依据规划配置结果建立了水资源规划配置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针对水资源系统的复杂性及不确定性,采用RBF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分析规划配置效果。实例结果表明,通过规划配置水资源开发利用效果得到改善,但效果并未达到Ⅰ级的良好水平,可采取进一步的措施改进配置。  相似文献   

16.
以抚河流域为例,基于生态需水机理和概念界定,将其生态环境需水划分为河道内、外需水两部分,并结合流域实际,采用相应的计算模型和方法,确定了该流域生态环境需水量及年内逐月分配过程,为河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维持河流生态系统平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低,加上时空分布不均,使得我国成为一个水旱灾害频发、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国家的基本情况,从饮水安全、防洪安全、粮食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5方面论述了我国水资源需求安全保障情况,提出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