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0 毫秒
1.
在考虑管壁壁厚热阻和管壁污垢影响的情况下,导出了高压给水加热器水侧和汽侧的温度分布和给水管壁温度分布计算式。在考虑温差和压降的情况下,导出了高压给水加热器水侧和汽侧的局部传递系数。计算式中体现出了两者内在的耦合关系,通过分析传递系数得出高压给水加热器的各段的传量以及损分布,为确定合理的运行参数以及优化结构参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单相逆流换热器温度分布及(火用)传递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借鉴无相变逆流换热器对数平均温度的推导方法,导出了无相变换热器中流体及换热管内、外壁的温度分布,并基于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及非平衡热力学理论,以某高压加热器过热段为例,分别求出了换热过程中蒸汽至管外壁和管内壁至给水的传(火用)系数,从(火用)传递的角度分析了无相变管壳式换热器的换热性能,为优化换热器结构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能量的传递和转换必然伴随其"质"--(火用)的传递和转换.能量在传递和转换过程中其量守恒,而炯在传递和转换过程中其量不守恒,因此(火用)必有其独特的传递和转换规律.常规(火用)平衡分析综合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以(火用)效率为评价指标,属于静态热力学研究.参照工程(火用)传递评价准则,提出了堋传递系数、(火用)流密...  相似文献   

4.
能量的传递和转换必然伴随其"质"--(火用)的传递和转换.能量在传递和转换过程中其量守恒,而炯在传递和转换过程中其量不守恒,因此(火用)必有其独特的传递和转换规律.常规(火用)平衡分析综合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以(火用)效率为评价指标,属于静态热力学研究.参照工程(火用)传递评价准则,提出了堋传递系数、(火用)流密度、(火用)损率等评价指标,并针对某台锅炉机组进行了(火用)传递分析,通过与常规的传热及(火用)平衡分析比较,提供了一些新的技术评价信息.  相似文献   

5.
能量与能质寓于同一的客观属体--能,又分别表征能的不同的客观属性.热力学可划分为基础热力学和应用热力学两大类,相应地形成了分别以熵和(火用)为核心的两个热力学参数框架体系.(火用)理论的直接应用是(火用)分析法;其扩展应用是与经济学结合产生的热经济学,与传输学结合产生(火用)传递理论.  相似文献   

6.
根据(火用)平衡方程,利用(火用)效率的概念对火电厂各回热加热器进行了分析,通过论证推导,提出了火电机组辅助汽水系统定量(火用)分析计算的通用模型.运用此模型定量计算某电厂328.5MW机组高压缸轴封漏汽利用对汽轮机装置系统(火用)效率的影响;为辅助系统局部定量分析提供了便利方法.  相似文献   

7.
应用有限时间热力学理论和方法建立了闭式内可逆回热布雷顿热电冷联产装置模型,导出了装置无量纲(火用)输出率和效率的解析式。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回热器热导率对(火用)输出率和(火用)效率的影响,发现存在临界压比,同时优化了压比,研究了热电比、制冷和供热温度等设计参数对最优(火用)输出率和(火用)效率以及相应最佳压比的影响,发现最优(火用)输出率时的设计压比要大于最优(火用)效率时的设计压比,最优(火用)输出率和(火用)效率均随冷用户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分别存在最佳的热用户温度使(火用)输出率和(火用)效率取得最大值,热用户温度对装置最优(火用)性能的影响比冷用户温度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熵分析法的核心就是求取过程的熵产,而熵产的大小体现着过程不可逆程度.在回热系统中,节流、有限温差传热以及摩擦与扰动等过程都是不可逆过程,它们必然会导致做功能力损失即(火用)损,而这损失可以利用Gouy-Stodola关系式由这些过程所造成的熵产转化获得.针对回热系统的(火用)损分布进行讨论,在划分单一回热加热器为独立系统后,对系统采用黑箱分析,对方程进行水侧定流量法处理,通过Gouy-Stodola关系式转化最终获得通用炯损分布矩阵方程.  相似文献   

9.
采用流图理论对200MW机组进行热经济性分析,建立了有关加热器(火用)损与燃料(火用)值的数学模型.该模型能简单,直观的体现热力系统(火用)损与各种输入(火用)值之间的联系,利用这种联系,可以对热力系统进行微弱扰动情况下的热经济性分析.  相似文献   

10.
对组成土壤源热泵系统的3个回路以及整个系统的制冷和制热工况进行了全面的(火用)分析,分别给出了它们的(火用)损失、(火用)效率、(火用)损率、(火用)损系数以及热力学完善度的表达式.结果表明:在对系统进行(火用)分析时,必须将这几个指标结合起来使用.在整个系统中,(火用)损率最大的部件是压缩机,而(火用)效率与热力学完善度最低的却是土壤热交换器.因此,压缩机和土壤热交换器是整个系统改进的首要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