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用电设备的种类、数量都在不断增加,对于电力系统的供电效率与供电质量均有了更高要求。而配电网是电力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肩负着向广大用户提供电力的重任,只有确保配电网规划足够科学合理,才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用电需求。本文首先分析智能配电网的概念及组成,其次基于配电网运行管理现状,从几个方面深入说明智能配电网技术在配电网规划中的实践应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智能电网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多个源节点通过中继协作与一个目的节点进行通信,这种场景称为多址接入中继信道(MARC)。针对多个中继节点的MARC,分析了基于Turbo乘积码(TPC)的自适应分布式网络信道编码(ADNCC)。ADNCC中,每个源节点采用相同的线性系统分组码对自己的信息独立编码,广播发送到中继和目的节点。中继节点将所有源节点的码字作为行码,采用第二个线性系统分组码进行列编码,只将新产生的列校验元传送目的节点。目的节点接收到来自源节点的码字和中继节点的列校验元构成一个完整的乘积码,目的节点进行Turbo译码。研究了源-中继链路(S-R链路)对ADNCC性能的影响,提出了选择式编码协作(S-CC)和估计式编码协作(E-CC)2种解决方案,仿真结果表明,E-CC方案的性能比S-CC方案好,在加性高斯白噪声(AWGN)信道下,有超过3dB的编码增益。  相似文献   

3.
农村电网是国家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智能农网的发展及其对通信系统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McWiLL无线宽带通信网络的农网监测系统.通过对多载波无线信息本地环路技术(McWiLL)特点和智能农网通信需求的分析,讨论了建设电力专用数据网的可能性,提出了基于McWiLL的智能农网监测系统的应用方案,并且详细描述了此系统的智...  相似文献   

4.
从配电自动化的定义、功能入手,介绍了在世园会智能配电网中,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并在分析配电网自动化管理系统平台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配电SCADA和馈线自动化在世园会配电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为我国电力网络建设提供了稳定的基础和支持,近年来我国电网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手段越来越成熟,以智能化技术为基础的智能配电网持续完善,有效地提升了电力行业整体发展水平。本文就在根据实际工作经验阐述智能配电网在电力营销中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对智能配电网在电力营销中的应用要点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电源问题是制约无线传感器网络大规模应用的关键因素。文章围绕延长无线传感器网络工作周期,以结点微能源自供电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微能源采集、能量存储和能量供给3方面对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微能源自供电技术展开讨论。分析了结点微能源采集及管理技术现状,提出解决无线传感器能源问题要从能量采集入手,通过高效存储和节能降耗等技术使传感器结点实现能量自给自足;同时,对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各种能量采集的原理与方法、锂离子电池与超级电容器等储能技术的运用及发展方向、微能源供给方案及降低能耗的措施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7.
针对智能配电网(Smart distribution network,SDN)中无线通信数据传输不可靠且网络寿命低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和声搜索的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s)多路径QoS路由算法(Multipath QoS routing algorithm,MQRA)。首先,分析配电网的通信需求并建立数据传输模型;然后,针对无线传感器路由问题的特点对和声搜索算法(Harmony search,HS)做出改进;再将其自适应参数公式进行改进以避免算法陷入局部最优;通过在源节点与目的节点之间构建前传区域来优化转发节点集以避免数据回传,提升算法的运行效率;最后,在初始和声库生成阶段,综合考虑距离、丢包率以及节点剩余能量来改进轮盘法中的概率公式。仿真结果表明MQRA算法能有效降低数据传输的时延,提升数据可靠性并均衡节点能耗延长网络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8.
将图论中的最小费用流算法用于求解配电网网络重构问题,寻求以压损耗最小为目标的合理的开环运行方式,验算表明,该算法简单,快速、有效。。  相似文献   

9.
文章提出一种基于云计算和物联网的风力发电智能监测系统。采用Hadoop云计算技术满足风力发电海量数据可靠存储和有效管理的需要,并利用Zig Bee技术、物联网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对风力发电设备进行实时远程数据采集。工程实践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能有效减少智能监控设备存储和运算设备,实现远程智能监控,便于实现风力发电的智能化管理。  相似文献   

10.
常城  谭明皓 《江西能源》2013,(1):22-25,34
无线传感器网络通常应用于条件恶劣,人迹难至的环境中.为了尽量覆盖检测区域,经常使用大规模随机播撒的方法部署传感器节点,这也造成了某些局部区域传感器过多,信息冗余,能量浪费的问题.而能量恰恰是无线传感器网络最重要的参数指标.在经典分簇路由算法的基础上通过基于经验的选择算法,使部署过于密集区域的节点能够在几次数据发射之后判断自己的信息是否是冗余信息,从而选择发送与否.这样就节约了相当一部分的节点的能量,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路由协议有效的延长了网络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1.
新形势下的智能配电网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介绍了智能配电网的概念、组成及研发领域(R&D领域),并结合我国城市配电网的现状,指出在新形势下,开展未来智能配电网的研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意义尤为重大。  相似文献   

12.
提出用结构电阻来表达网络结构和运行方式对配电网线损的影响,并应用反向传播神经网络和连续同伦学习算法拟合一个中压配电网有代表性的线损数据.同伦算法具有全局收敛特性,迭代次数比常规迭代算法大大减少,且达到较高收敛精度.  相似文献   

13.
随着各种先进技术在配电网中的广泛应用,智能化已经成为配电网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智能配电网已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共识。分析了福州市鼓楼区配电网自动化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鼓楼区智能配电网建设的注意事项,并阐述了鼓楼区智能配电网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4.
摘要: 提出一种面向智能变电站的、由基站与无线拉远单元互补构成的层次化网络结构,实现变电站内/外无线信号覆盖;并通过允许智能变电站内终端直接通信方式实现站内通信,从而为站内通信终端与站外通信终端共享物理资源研究一种合理的频段与功率分配算法,以缓解智能电网无线频率资源紧张的难题。仿真结果表明,该网路结构及资源共享算法能够很好的支撑智能电网业务接入,同时提供了较高的本地通信频率复用增益,从而整体提升了网络业务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5.
就智能配电网运行问题提出了智能配电网的自愈,重点研究了智能配电网自愈控制的相关技术,包括:故障定位、智能开关控制、重构和DFACTS等技术,最后给出了一种新型的智能配电网自愈框架体系,为我国智能配电网自愈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配电网自愈控制的概念、重要意义及实现条件,总结了实现自愈控制的几种关键技术:配电网快速仿真与模拟技术、智能微网及需求侧管理技术及广域测控技术等。由于智能配电网的自愈控制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对现有的配电网自愈控制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分析了它们的特点和不足。分析结果表明,风险评估方法能够综合考量配电网络的各个方面,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事故发生后的严重性2个方面来综合评估配电网的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智能配电网无功电压控制系统的应用要求,提出了实施智能配电网无功电压控制系统的实现方案,并通过详细的无功优化计算和现场测试分析给出了智能配电网无功电压控制系统中各类治理设备具体配置要求,总结了系统示范应用的成效,易于开展智能配电网无功电压控制系统的推广。  相似文献   

18.
当前采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对输电网进行低成本监控存在一些技术难题,其中低功耗、低数据速率设备是其带宽和延迟的瓶颈。文中的目标是设计出能够实时进行物理测量的无线网络,通过制定一个网络设计优化问题,目的是尽量减少安装与运营成本,同时满足数据流的端到端延迟与带宽限制。通过研究由有线、无线和蜂窝技术组合而成的混合分层网络架构,以保证低成本的实时数据监控。基于所设计的模型,文中对各种场景进行优化评估。由此分析表明,使用WSN的电网无线监视系统是可行的,同时无线链路带宽可能是成本优化的一个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19.
基于智能配电网关键技术的城市配电网规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以分布式发电技术和电动汽车充换电为代表的用户侧接入技术的不断发展,建设满足分布式发电接入及电动汽车充换电实时响应需求的,具有环境友好型及用户交互性、网架坚强、自动化程度高的现代化智能配电网是未来配电网规划建设的方向。对影响未来智能配电网发展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概述,并以上海城市电网为例,介绍了我国大都市城市配电网的现状特点。针对城市电网不同区域的可靠性和供电安全等级以及网架特点,提出针对性的规划解决方案。对城市电网的发展规划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科技协同发展的当下社会,国内居民的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同时增加了对各项资源、能源的迫切需求。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消耗也给社会的未来发展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如生态环境破坏、自然资源短缺等问题在当前的发展阶段中显得尤为突出。为缓解能源应用和环境保护压力,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投身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与存储项目之中,这不但改变了原有的能源结构体系,也为新能源及储能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与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