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我国垃圾焚烧发电现状与焚烧炉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佳珊 《可再生能源》2004,(3):59-61,64
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在国外已发展得比较成熟,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借鉴国外的经验开发垃圾焚烧技术,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进行垃圾焚烧发电。垃圾焚烧发电应根据城市不同的经济类型和垃圾状况选择炉型,发展经营上采取政府与企业共同投资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垃圾焚烧处理和发电技术具有环保和能源的双重效益,是未来垃圾处理的发展方向。根据近几年我国垃圾焚烧发电从无到有,发展迅速的情况,介绍了垃圾焚烧应用情况,简要分析了其在技术推广和融资等方面的障碍以及未来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3.
介绍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和发展情况,分析国内垃圾焚烧发电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4.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CDM项目案例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分析评价了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资源量、国内外垃圾焚烧技术应用状况、制约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焚烧技术应用的主要因素以及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应用潜力。本研究以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技术为案例,基于三个基准线,应用增量成本分析方法,计算了垃圾焚烧发电作为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单位碳减排成本并对其进行了敏感性分析,提出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应作为我国与发达国家进行CDM项目合作的优先技术领域。  相似文献   

5.
城市垃圾焚烧发电现状概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杜军  王怀彬  金霄 《节能技术》2003,21(5):25-26
由于资源和能源危机的影响,发达国家对城市垃圾采取了资源化方针,垃圾焚烧发电站在发达国家迅猛发展。我国已建立的极少数城市垃圾焚烧发电站,基本上是引进国外的设备和技术。本文阐述了国内外城市垃圾焚烧发电的现状,重点介绍了典型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投资,建设和运营情况。通过比较,指出了我国的垃圾焚烧发电技术还处于研究开发阶段,应该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垃圾焚烧发电道路。  相似文献   

6.
谈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现状及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了城市垃圾焚烧处理的优点,当前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在我国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袁寅强  杨旭 《节能技术》2021,39(3):285-288
垃圾焚烧发电可以实现生活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和减量化处理,得到了我国的高度重视,城市生活垃圾焚烧技术将会迎来巨大发展.本文综述了我国垃圾焚烧技术的发展现状,重点针对垃圾焚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受热面腐蚀以及智慧焚烧等方面进行了总结,最后展望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的发展趋势,为今后建设垃圾焚烧电站提供了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城市垃圾焚烧处理的优点,当前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在我国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焚烧方式处理垃圾的有利性和流化床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分析了基于流化床焚烧炉的垃圾、污泥、煤焚烧发电技术,讨论了流化床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的优缺点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根据垃圾焚烧发电系统复杂性、安全技术要求、造价、社会效益比直接焚烧高,环保要求与造价比相同容量的常规电厂高.而系统比常规电厂简单的特殊性及目前可行性研究编制中系统划分简单化、不统一,投资估算编制依据及表现形式不规范的现状,建议统一垃圾焚烧发电厂系统划分,规范投资估算编制依据及表现形式,有利于垃圾焚烧发电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实现燃煤发电机组进一步扩大其热电比的需求,结合原有机组特点耦合余热利用技术成为了有效方式之一。现有余热利用技术的适应特点以及调节能力具有较大差异。  方法  综合评述了几种余热回收利用方式,同时对比了其原理、优缺点,并通过介绍常用的评价指标进一步评述了当下余热回收技术的关注点。  结果  对于余热回收利用技术方式,目前主要有烟气余热回收,循环水余热回收,空气源余热回收,工业废气回收等方式。其温度区间分别为120~150 ℃、15~35 ℃、0~60 ℃、300 ℃以下。耦合余热利用技术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通过性能评价、经济性评价以及系统参数关联评价,其中以热耗、热效率等评价参数为主。  结论  文章给出了余热回收利用技术的发展方向及相关建议。耦合余热回收利用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热泵系统,在未来更高热电比需求下,采用冷端余热供热的低压缸改造技术将成为一大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12.
针对某钢铁企业转炉及加热炉的蒸汽现状,建设一座3MW余热电站用于有效回收利用转炉及加热炉蒸汽.文中从余热利用方案、主要设备参数、余热利用系统、主厂房布置等方面进行了论述,详细介绍了饱和蒸汽发电技术在该钢铁企业的应用情况.饱和蒸汽发电技术的应用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用低沸点工质的朗肯循环(ORC)方法回收低位工业余热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张红 《节能》2004,(11):22-24
我国的中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尚不很成熟。本文介绍以低沸点的有机物 (正戊烷N - pantane)作为工质来回收废气余热、汽化进入汽轮机膨胀作功 ,带动发电机发电的有机朗肯循环 (ORC)余热发电技术 ,对于低位工业余热及地热能的开发 ,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燃煤与固体废弃物混合掺烧不仅可以实现固废的能量回收利用,也是实现燃煤发电的碳减排的路径之一。  方法  文章综述讨论了燃煤电站掺混固废的研究工作,主要介绍了基于目前主流的电站锅炉为反应器开展燃煤与不同固废掺混的燃烧应用与技术发展;从燃料经济性、混合燃料的飞灰特征、污染物排放以及碳税角度评价燃煤掺混固废的燃烧技术发展;最后讨论了直接掺混和间接掺混的技术的特点。  结果  燃煤直接掺混固废燃烧时需要尽可能减少对锅炉运行的影响,特别是气体污染物的排放以及飞灰对换热面的影响和飞灰无害化处置。间接掺混可以避免混合燃料燃烧对炉膛的影响,但是需要较高的硬件成本投资且耦合技术较为复杂。富氧燃烧技术依旧需要对现有锅炉结构优化来提高该技术的适用性。  结论  直接掺混可实现性与成本优于间接掺混,且循环流化床燃料适应广的特点有利于燃煤直接掺混固废燃烧技术的应用,随着基于循环流化床的富氧燃烧技术的发展将更有利于实现火电厂的碳减排。  相似文献   

15.
黄晖 《江西能源》2014,(2):98-101
近年来,清洁能源得到广泛应用与发展,大力发展开发清洁能源,可以优化能源配置结构,保护自然环境。结合三明地区能源开发实际情况,系统分析发展清洁能源如何加快三明电网发展,并具体阐述了光伏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小水电技术和余热发电技术等。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生物柴油产业发展战略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析了我国生物柴油产业在废弃油脂收集处理、植物原料开发、生物柴油合成技术、生物柴油车辆实验等方面的技术进步;提出利用野生树木种子和隔油池垃圾为主的废弃油脂生产生物柴油两条工艺路线是中国生物柴油发展的方向,这两条工艺路线将主导未来世界生物柴油产业,从而极大促进世界生物柴油产业的发展,生物柴油产量将会大幅度增加。  相似文献   

17.
高效低污染燃烧及气化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岑可法  程军  池涌  周昊 《动力工程》2005,25(2):153-159
根据参加2003日本神户国际动力工程会议的情况,着重评述了化石燃料低NOX燃烧、固体废弃物焚烧、煤及固体废弃物气化等技术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目前烟气脱硝成为中国电厂技术革新的热点问题,炉内高效低NOX燃烧是一种适于我国国情的高效廉价的技术路线。热解和焚烧相结合的固体废弃物利用技术在日本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但是它利用蒸汽轮机发电对于未来小型发电系统而言效率较低,而热解和气化相结合的固体废弃物利用技术是利用内燃机或燃气轮机发电,对于日处理废弃物量小于200t d的发电系统其效率较高,因此成为下一代分布式能源利用系统的良好选择。图7参1  相似文献   

18.
以某生物质电厂为研究对象,应用能值理论,借助能值转换率η_(Tr)、能值产出率η_(EYR)、环境负载率η_(ELR)、能值可持续指数η_(ESI)等指标,对企业主要耗能设备降耗改造进行能值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烟气余热回收技术改造后的能值转换率最低,但是环境负载率也最高,所有的改造技术都能提高能值产出率,除了烟气余热回收技术,其余节能技术在能源可持续指标上都有良好的表现。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污染等问题,烟气余热回收虽然有很好的节能效果,但是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而光伏水泵发电和变频改造技术则具有较为平衡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船舶柴油机余热综合利用发电是远航船舶节能减排的有效措施,介绍了国外船舶柴油机余热综合利用研究技术发展情况。通过分析6S50ME-C8.2柴油机余热综合利用系统热效率,装置可回收约940 k W的发电量,使柴油机综合热效率提高约5.1%。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国内垃圾处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介绍了发达国家垃圾处理现状,特别介绍了法国的情况,并以焚烧为例,分析了法国一家焚烧发电厂的工艺流程和特点,便于更好地理解焚烧技术,为国内垃圾处置技术与政策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