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有数字化变电站保护多采用基于本地信息的保护方案,各保护间缺乏信息共享,导致不同保护难以协同工作。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快速、便捷、可靠地获取站域冗余信息,并利用站域冗余信息共享,设计了一种信息冗余的站域保护优化方案。方案通过获取站域范围内的保护状态信息,利用矩阵构建动作方程实现站域内的加速后备保护、冗余保护等功能。分析表明该优化方案能够有效地利用站域内的冗余信息,弥补原有单信息保护的不足,提高站域保护的性能。  相似文献   

2.
智能变电站站域低频减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低频低压减载装置无法获取负荷的实时状态信息,不能实现精确切负荷,不能充分利用负荷自身调节作用的不足,提出了智能变电站站域低频减载的框架和实现方案。通过站域信息共享,准确获取负荷的实时信息;综合负荷的重要性、实际功率、单位停电损失和频率调节系数将低频减载问题转化为一个多目标优化问题,通过线性加权法将多目标优化问题转化为单目标优化问题。实例仿真验证了文中所提出的站域低频减载策略正确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一种基于IEC 61850的数字化水轮机调速系统.该型调速系统将各种功能分布在不同智能电子设备(IED)中,通过站控层、间隔层和过程层与电站其他设备实现信息共享和互操作,减少设备的重复投资.电站和调度的各种指令和数据均是通过工业以太网传递,减少了电缆线的使用,也减少了因此而传导的各种干扰.该型调速系统的研制将有利...  相似文献   

4.
基于近年来智能变电站试点工作中的网络设计、建设、调试经验,从可靠性、网络性能、经济性、功能要求等关键点出发,分析了总线型、环型、星型等网络型式及站控层网络、过程层GOOSE网络、过程层SV网络各组合方式的优缺点,并给出各模式的适用条件;从网络负载、装置需求等方面归纳出变电站组网的总体原则,并具体分析了35~500kV各电压等级的站内网络负载情况,给出合理的组网方式,展望了未来智能变电站组网模式。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多站融合工程站用电源需求的研究分析,提出了利用储能蓄电池组、分布式光伏蓄电池组作为直流输入,取消全部常规直流蓄电池组,将交直流电源站用系统分为三层式,并通过多个整流装置进行集成整合及相互支撑,实现多站融合工程储能、数据中心、光伏、变电站模块采用一套混合交直流站用电源的技术方案.该文为多站融合工程站用电源系统的设计...  相似文献   

6.
从一种变电站站用交流系统典型接线形式出发,介绍了该种系统智能化工作方式的具体实现;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种站用交流系统试验、检修等运行维护注意事项,对变电站站用交流系统的设计和应用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7.
对多端柔性直流输电控制保护系统的三层分布式结构进行阐述,针对多端协调控制功能,提出直流控制系统设计为三层结构,分别为:站间协调控制层、极控制层和换流器控制层,其中在站间协调控制层采用多端主控制器来实现各换流站控制器间的协调,保证直流多端电网失去直流电压控制站后,继续维持直流电网电压在额定值附近。对多端柔性直流输电控制保护系统中组网方式进行归纳总结基础上,提出基于站间快速通讯的多站协调控制和基于上层控制的多站协调控制,这种方式对于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站间协调控制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发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方案及设计思想;介绍了监控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特点等,探讨了基于智能测控装置的全分布式开放系统设计和应用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110 kV华铁变电站是上海市电力公司按照国家电网公司《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功能规范》(Q/GDW_678-2011)实施的智能化变电站。以系统集成的角度,在介绍自动化系统的总体特点基础上,论述了基于GMRP原理的SV组播报文抑制、辅控平台、顺控操作等工程亮点,展示了智能变电站系统集成的一种解决方案。由于采用GOOSE和SV技术、按照IEC 61850通信规约构建,不但提高了信息通信质量,而且满足了实际运行要求;由于采用就地安装智能终端、测控装置、合并单元,不但减少了大量电缆连接,而且给异常判别和运行维护带来了安全与方便。在不断推进智能化、数字化、一体化变电站建设的进程中,努力实现保护、测控一体化,努力实现辅助设备远程控制,不断提高电度量采集精度,华铁智能变电站工程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集中采集微网系统实时运行数据,并且对微网系统进行协调控制以及对蓄电池充放电进行有效管理,设计了微网智能测控终端。测控终端结构简单、运行可靠,硬件上采用高性能的ADSP-BF518数字信号处理芯片和高精度同步采样模数转换芯片AD7606,从而实现数据集中采集功能,并采用基于短期负荷预测的储能控制策略实现蓄电池管理。测控终端通过通信网络可以及时向监控中心上传数据,并能够接受中心下发遥控指令对微网系统进行控制。工程实践表明,该设计在微网实时监测与集中控制方面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闵东智能变电站在220kV及主变三侧使用IEC61850规约将信息层变为三层: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通过采用过程层交换机,合并单元,智能终端,合智一体装置等智能设备,使用光纤通信,将传统保护装置硬压板投退改为自动化后台软压板投退方式,实现变电站的智能化。  相似文献   

12.
曲轴弯曲疲劳试验的智能测控系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介绍作者研制成功的曲轴弯曲疲劳试验智能测控系统。该系统运用微处理机技术实现了恒应试验,恒转速试验的直接数字控制和试验数据的数字测量。文章阐述了系统的控制方式和功能模块化的硬,软件结构及设计要点,并对系统的功能,特点作出结论。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HCCI发动机试验研究复杂的试验系统管理、控制和数据分析问题,本文建立了基于 分布式测控方式的HCCI汽油机试验测控系统,主控计算机通过多串口卡,将发动机管理单元、试验测 控单元、温控单元进行有机集成,有效实现了发动机管理、试验控制、燃烧分析、数据自动记录和管理等 功能,为HCCI发动机相关研究提供有效平台。实际应用表明了该系统的可靠性和方便性。  相似文献   

14.
根据钻井用柴油机的工作特性,确定了钻井用柴油机测控系统的实现要求,制定了测控系统的结构方案;通过对比筛选,完成了系统硬件设计、选型、组装等工作;采用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程序语言,编写了钻井用柴油机测控系统软件;对整个系统的调试表明,该测控系统能够满足钻井用柴油机的测控需要,可以为柴油机的安全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一种新的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架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国内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现状,提出一种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架构,该架构将继电保护分为两个层次,现场就地安装的单间隔保护、MU和智能终端。预制舱安装的多间隔保护、站域级保护以及就地保护管控单元。就地安装的继电保护电缆直接采样、电缆跳闸,提高保护的安全可靠性;就地安装的MU和智能终端为站域保护、多间隔保护提供SV和GOOSE数据。保护管控单元为就地保护提供人机界面、状态监测等高级管理功能。该架构单间隔保护不依赖网络,多间隔保护数据点对点传输,站域保护依赖网络,解决了智能变电站光纤数量大、交换机多、保护环节增多导致可靠性降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基于自定义建模的水电站继电保护系统全范围实时仿真方法。根据继电保护仿真模型的结构层次划分,抽象建立了通用的继电保护功能仿真模型;基于该模型,提出了保护仿真的2层体系,即保护单元动作判据的保护单元层和仿真保护单元相互间配合的调度协调层;并对继电保护系统的数据库进行分层设计建模。该仿真建模方法能够在水电站保护间存在各种复杂配合关系的情况下,保持仿真的实时性,实现对各种保护系统的通用仿真  相似文献   

17.
当一台变压器空载投入时,会导致与其并联或者级联运行的变压器产生和应涌流,和应涌流的产生较为隐蔽并且危害性大,可能会引起变压器差动保护误动作.为了可靠识别出和应涌流,本文通过实时获取全变电站的电流、开关量等各类电气信息,结合和应涌流的波形特征综合分析,基于站域信息共享提出了和应涌流识别方法,该方法不受间断角的影响.利用P...  相似文献   

18.
智能变电站是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节点,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编制的一系列与智能变电站相关的技术规定,通过对变电站合并单元与智能终端、故障录波与网络报文分析、保护装置与测控装置等方面的分析,提出了二次系统功能整合方案,例如建设220kV及以下或者规模不大的500kV智能变电站,优先采用故障录波与网络分析一体化方案,可以解决动态和暂态报文的记录问题,同时还简化了网络配置。通过整合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功能,在满足保护测控装置可靠性的前提下,合理配置二次系统相关设备,优化二次系统网络架构,以降低变电站的建设投资,方便变电站的运行和维护管理。  相似文献   

19.
摘要: 为解决当前数字化变电站建设中的二次设备的复杂性、可靠性、安全性、长寿命、低成本等问题,提出了一种芯片化保护测控装置方案,用1个片上系统SOC芯片加以必要的接口、存储外围回路实现了数字化保护测控装置的功能。110 kV试点工程的展开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芯片化保护装置整组性能及可靠性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站域巡检的作业人员及其装备在复杂工况环境下的定位问题进行研究,在基于信号到达时间差(TDOA)定位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针对移动目标的主动定位测量方法。引入概率误差,对电网站域环境中的待定位目标节点到不同基站的距离差实现目标节点定位的传统定位方法进行优化,能够有效地提高站内工作人员及其装备的定位精度。通过在复杂工频电场环境中进行试验的结果表明,采用该优化方法计算得出的结果均优于现有的传统定位方法,其在视距条件下能够有效提升定位精度,实现对变电站空间内的移动目标进行定位,并保障作业人员安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