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持续动脉灌注(TAI)联合动脉栓塞(TAE)治疗肝脏转移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胃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测量肝脏转移瘤的最大直径,根据mRECIST标准计算近期有效率,统计术后发热、腹痛、恶心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41例患者中CR 4例(9.7%),PR 20例(48.7%),SD 8例(19.5%),PD 8例(19.5%),总有效率58.4%。中位生存期25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17个月。大部分患者在栓塞后出现栓塞后综合征(发热、呕吐、肝区疼痛),Ⅲ度骨髓抑制(发生率12.2%)、腹泻(发生率19.5%)等并发症,给予对症治疗后均好转,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持续TAI联合TAE治疗肝转移安全、有效,能够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雷替曲塞在TACE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 2012 年1 月至2015 年1 月胃癌术后肝转移患者52 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26)和对照组(n=26)。观察组:雷替曲塞(3 mg/m2)联合奥沙利铂(100 mg/m2)、吡柔比星(40 mg/m2)行TACE 治疗;对照组:5- 氟尿嘧啶(500 mg/m2)联合奥沙利铂(100 mg/m2)、吡柔比星(40 mg/m2)行 TACE治疗。每间隔4~6周行1次TACE。TACE 术2个周期根据改良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评价疗效。评价两组介入治疗的客观有效率(RR)、疾病控制率(DCR)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RR分别为50.0%、19.2%(P<0.05);DCR分别为84.6%、53.8%(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骨髓抑制、发热及转氨酶升高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雷替曲塞较5- 氟尿嘧啶在 TACE 治疗胃癌术后肝转移近期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3.
【摘要】 TACE是治疗晚期肝细胞癌较为成熟有效的方法,术后快速准确、创伤最小地评价其疗效,确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尤为重要。目前临床上评价TACE术后疗效主要取决于CT和MR形态成像,但事实上肿瘤功能特性改变早于形态变化。近年来,弥散加权成像(DWI)、多b值DWI、动态对比增强(DCE)成像等MR功能成像越来越多地用于定量评价肿瘤组织内水分子扩散和血流微循环灌注,且在评价肿瘤疗效上取得了一定进展。该文就上述功能成像方法研究进展及在TACE疗效评价中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常规CT三期灌注参数动脉增强分数(AEF)值在肝细胞肝癌(HCC)行TACE后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TACE术的30例HCC患者,于术前1~3 d、术后30~40 d 分别行常规CT三期灌注扫描,应用CT Kinetics软件计算AEF参数值。AEF值为(动脉期CT值-平扫期CT值)/(门脉期CT值-平扫期CT值),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有效组17例,治疗无效组13例。有效组术后AEF为(0.351±0.090),无效组为(0.438±0.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术后AEF值0.392为临界值预测TACE术后疗效,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7%和73.2%,曲线下面积为0.876(P<0.001)。结论 常规CT三期灌注参数AEF能定量反映肝癌TACE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助于TACE 疗效的早期评价,且不增加格外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评估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肝转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25例PNET肝转移行TACE治疗的患者资料,共进行了87次TACE术。经MRI评价其有效率,并分析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和并发症。结果 所有2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介入治疗。MRI疗效评估结果为CR 0例,PR 15例,SD 4例,PD 6例,有效率60.0%;中位PFS 13个月,中位OS 18个月;1例术中出现假性动脉瘤,所有病例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PNET肝转移患者,行TACE治疗既安全又能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杨亮  顾玉明  鹿皎  刘欢 《工业加热》2019,(7):682-686
【摘要】 目的 探究超声造影、增强MRI在肝癌经TACE术后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8月接受TACE治疗的100例肝癌患者(共170个病灶),术后1周内分别进行增强MRI、对比剂增强超声(CEUS)检查,对其结果进行Kappa检验及McNemer检验,比较其对检出残存病灶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及两种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以最终诊断结果为依据,84个CEUS造影、增强MRI均提示病灶存活,74个病灶CEUS、增强MRI均提示灭活,12个病灶增强MRI提示存活,而CEUS漏诊;增强MRI检查与最终检查结果完全一致,Kappa=1,P>0.05,而CEUS与增强MRI的Kappa=0.859,P<0.05,增强MRI与CEUS的诊断吻合度较高,CEUS、MRI诊断残存病灶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分别为87.5%对100.0%,100%对100%,100%对100%,86.0%对100%。结论CEUS能准确评估肝癌TACE术后是否有残存/复发病灶,且操作简单、方便、安全、价廉,在临床广泛普及,可作为肝癌TACE术后疗效评估的可靠方法,对于长期随访,CEUS应辅以增强MRI进行全面评估。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引导下微波消融联合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在治疗肝转移瘤的价值与疗效。方法 转移性肝癌患者50例,单纯TACE组25例,微波消融联合TACE组25例,分析两组疗效。结果 单纯TACE组CR 3例,PR 11例,SD 6例,PD 5例,缓解率为56%;TACE联合经皮微波凝固治疗(PMCT)联合组CR 7例,PR 15例,SD 2例,PD 1例,缓解率88%,两组缓解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联合组治疗后CD3、CD4、CD16CD56、CD3CD56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 < 0.05)。结论超声引导下PMCT联合TACE治疗肝转移瘤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确定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 MRI)在评价脊柱肿瘤血供与DSA染色的相关性。方法 40例诊断为脊柱肿瘤的患者在行栓塞术前作MR检查。根据血管造影表现,肿瘤分为富血供组、中等血供组和乏血供组。通过对肿瘤强化区域的感兴趣区(ROI)分析,应用常规MR的强化程度和DCE- MRI参数评价肿瘤血供。结果 40例肿瘤分为乏血供组(16例)、中等血供组(12例)和富血供组(12例)。MRI强化程度在乏血供组和富血供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DCE- MRI在两组间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相对于MRI强化程度,DCE- MRI参数与DSA的关系更加密切。RSlopemax临界值为1.325时预测乏血供肿瘤的特异度和灵敏度最高,分别为100%和87.5%,而临界值为1.85时用于预测富血供肿瘤的特异度和灵敏度最高,分别为100%和96.4%。结论 与常规MRI相比,DCE- MRI可以更准确地评价脊柱肿瘤血供,而且显示与DSA更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评价TACE联合RFA治疗膈下肝脏恶性肿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22例膈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共有26个病灶,单例病灶数目≤3个,直径≤5 cm。所有患者先行1~2次TACE术,术后3~5周行CT引导下RFA治疗,RFA术后4~8周复查MRI评价疗效。所有患者随访12~30个月,观察并发症和疗效。结果22例患者26个病灶RFA术中未出现任何严重并发症,术后MRI复查22个(84.6%)病灶达到完全消融,4个(15.4%)病灶经2次RFA后达到完全消融。结论TACE术可使肝脏恶性肿瘤病灶缩小,轮廓更加清晰,联合RFA治疗膈下肝脏恶性肿瘤更加安全、精确、有效。

  相似文献   

10.
尹芝兰  肖恩华 《工业加热》2014,(12):1114-1116
【摘要】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早期症状不明显、发展速度快、预后差等特点。患者有临床症状时大多已属中、晚期,临床中,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对失去手术机会的中晚期肝癌患者的首选方法之一。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相关的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是否能引起HBV激活,国内外学者对此的相关报道并未统一,本文就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TACE术后对HBV激活影响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探讨转移性肝肿瘤在TACE后肝脓肿形成的临床特征、相关危险因素、临床治疗措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在1 812例转移性肝肿瘤TACE治疗后发生肝脓肿患者23例中,分析其临床特征及脓肿形成的危险因素,并对经皮穿刺引流(PCD)或结合经皮穿肝胆管引流(PTCD)治疗方法进行疗效和安全性分析。结果 收集转移性肝肿瘤在TACE后肝脓肿的发病率为1.3%(23/1812),术后高热、寒战、白细胞升高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为脓肿主要表现,肝脓肿确诊时间平均为介入术后(11.3±3.7) d。消化道来源的恶性肿瘤患者占73.9%。有胃肠道手术史患者18例(78.3%);有糖尿病史者12例(52.2%);患者肝内转移灶数目大于3个者19例(82.6%);在脓肿发生后均有肝功能变差(P=0.024);19例(78.3%)患者动脉造影显示肿瘤为乏血供。患者血培养及脓液培养显示大肠埃希菌是肝脓肿主要的病原菌。肝脓肿液化前使用抗感染药物的平均天数为(10.4±3.3) d,脓肿液化的时间平均为(15.9±3.7) d。最大脓肿直径的平均为(9.2±2.0) cm。所有患者均行肝脓肿穿刺引流术(PCD),平均PCD的次数为(3.7±1.7)次。有7例患者存在胆汁瘤合并梗阻性黄疸行PCD后再行PTCD。平均肝脓肿引流时间为(3.1±1.7)个月。PCD和PTCD后均未出现感染性腹膜炎及肿瘤破裂,未发现有脓肿穿刺点肿瘤种植等并发症。所有患者肝脓肿后的中位生存期(8.0±0.7)个月。单纯行PCD的患者肝脓肿后的中位生存期为(9.0±1.0)个月,而 PCD+PTCD组患者平均生存期为(5.0±0.7)个月,两者的中位生存期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41)。结论 转移性肝肿瘤TACE后发生肝脓肿的危险因素与原发肿瘤的部位、消化道手术有关,糖尿病可能是危险因素之一。其临床特征为病灶多发,易发于乏血供伴中央坏死病灶,主要感染细菌为消化道来源,易发胆汁瘤。积极有效的抗生素治疗,脓腔穿刺引流或结合PTCD是此类肝脓肿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讨肝癌患者行TACE术后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调查 2016年1-12月行TACE手术的病例,分析TACE术后感染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并对其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并将TACE 术后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风险分层,分为极高危、高危、中危和低危。结果 386例有效TACE手术病例发生术后感染 17例,发生率为4.4%。其中腹水、肝胆切除手术史或术前有肝癌破裂出血、肝脓肿史或既往TACE术后感染史是TACE 术后感染的极高危因素,前血清总蛋白值<60 g/L是高危因素,门静脉或腔静脉癌栓是中危因素。结论 腹水、肝胆手术史或术前有肝癌破裂出血、肝脓肿史或既往TACE术后感染史与TACE术后发生感染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3.
赵亮  曾帅  马鋆  管逊  郭哲中  王嵇 《工业加热》2017,(4):313-317
【摘要】 目的 探究彩色编码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cDSA)在TACE术中对肝肿瘤灌注的即刻变化进行定量评测。方法 回顾性研究了35例TACE治疗肝细胞癌病例。TACE术前后用相同参数采集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 DSA)。图像序列均经二维ccDSA(2D- ccDSA)进行后处理。在ccDSA图像上测量感兴趣区域(ROI),得到时间密度曲线(time- contrast- intensity CI[t]),并获取肿瘤血供时间(TBST),曲线下面积(AUC)、最大强化值(CI- Peak)和最大上升斜率(MS)这些灌注参数来分析评估TACE前后顺行血流和肿瘤染色减少的程度。并对上述参数与主观血管造影栓塞终点(SACE)标准和临床结果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TACE前后灌注参数的比较有显著差异。AUC和CI- Peak在TACE术后大幅下降。TBST在术后较之术前有显著延迟。灌注减少30%~40%相当于SACE Ⅲ级,灌注减少 60%~70%相当于 SACE Ⅳ级。结论 2D- ccDSA可以客观地量化评估TACE术对肝肿瘤血流灌注的影响,为TACE术提供了定量评价动脉血流停滞程度和肿瘤染色减少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究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肝细胞癌肾上腺转移的效果及预后。方法 选择2002年2月至2017年3月就诊的112例肝细胞癌肾上腺转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TACE、RFA联合组(n=70)和TACE组(n=42)。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预后情况。结果 联合组患者60例(85.7%)肿瘤及边缘无强化,且肿瘤缩小;10例(14.3%)肿瘤大小无明显变化,但肿瘤边缘强化。TACE组患者24例(57.1%)肿瘤得到完全控制;12例(28.6%)肿瘤大小无明显变化,但肿瘤边缘强化;6例(14.3%)肿瘤明显变大,且肿瘤边缘明显强化。两组患者肿瘤控制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TACE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组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1.4%(64/70)、68.6%(48/70)和62.9%(44/70),均高于TACE组(P均>0.05)。联合组平均生存时间为29.23(95%CI:26.9~31.5)个月,TACE组平均生存时间为22.5(95%CI:18.9~26.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RFA治疗肝细胞癌肾上腺转移可以更好地控制肿瘤,延长患者生存时间。虽然联合RFA治疗存在更多的并发症,但经对症处理均可缓解。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对比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125I粒子植入术与单独TACE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关于TACE联合125I粒子植入术与单独TACE治疗肝癌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纳入分析近期、远期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纳入7篇RCT,49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联合组的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1、2、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单纯治疗组,而进展(PD)明显低于单纯治疗(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并发症方面两组均未出现放射性邻近器官坏死及全身严重不良反应,对症治疗可缓解。结论 TACE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肝癌疗效优于单独TACE治疗。
  相似文献   

16.
徐松  朱林忠  朱旭 《工业加热》2014,(12):1077-1080
【摘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迷走反射发生的原因,预防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肿瘤医院2010年9月—2012年9月原发性肝癌患者在介入治疗中出现迷走反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2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介入治疗过程中出现迷走反射者32例,占3.9%,患者出现胸闷,心率、血压下降,心电图表现为各种心律失常,严重者发生昏迷及死亡;迷走反射的出现与患者的基础状况、肿瘤部位、动脉的解剖及术者的操作关系密切。结论 肝癌介入治疗期间,迷走反射可危及患者生命,须充分认识其表现及处置措施,降低迷走反射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及部分脾栓塞术(PSE)联合治疗对原发性肝癌(HCC)患者的肝功能影响.方法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患者85例,45例经TACE及PSE联合治疗,40例单纯行TACE治疗.治疗前后观察肝功能指标及Child-Pugh评分变化.结果术前,A、B两组患者的TBIL、ALT、ALB及Child-Pugh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长期观察,TACE加PSE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改善较单纯T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评价射频消融(RFA)治疗TACE术后肝癌残余病灶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采用RFA治疗TACE术后残余病灶的原发性肝癌31例,及同期采用多次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43例,分别称为联合治疗组和TACE组。对两组的疗效、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及不良反应进行综合对比研究。结果 联合治疗组的客观缓解率(87.1%)高于TACE组(6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的mPFS(19个月)及mOS(33个月)均高于TACE组(mPFS 14.5个月,mOS 2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射频消融对TACE术后残余病灶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

  相似文献   

19.
王军  沈加林 《工业加热》2016,(5):439-442
【摘要】 目的 利用能谱CT探讨TACE在HCC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44例HCC患者进行能谱CT扫描,利用能谱分析软件(GSI)对图像进行后处理,用混合能量和单能量图像观察病灶,在病灶最大层面测得首次发现未经介入治疗患者的HCC病灶(A组)、TACE术后无碘油沉积的部分病灶(B组)、术后远处新发病灶(C组)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的碘含量并计算其标准化碘浓度(NIC)、肝癌碘浓度比率(ICratio)。结果 TACE术后B组ICratio值明显低于A组和C组ICratio值,分别为(0.43±0.09)、(0.66±0.06)、(0.63±0.04),B组和A、C组ICratio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两组ICratio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次以上TACE术B组部分病灶ICratio值小于1~4次TACE术后部分病灶ICratio值,分别为(0.38±0.07)、(0.46±0.0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病灶术前ICratio值在碘油沉积区(0.65±0.05)与无碘油沉积区(0.61±0.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肝动脉化疗栓塞对术后无碘油沉积HCC病灶部分同样具有一定疗效,且疗效与介入次数有关,而对远处新发病灶并无影响。同时能谱CT可以很好地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