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膜生物反应器(MBR)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废水处理工艺.介绍废水处理领域中的膜生物反应器的基本特点及国内外近年来利用膜生物反应器处理造纸等工业废水的研究成果,并对它用于制浆造纸废水处理的前景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2.
结合服务区污水特征和膜-生物反应器(MBR)工艺特点,探讨了MBR法处理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的可行性,结果表明,MBR应用于高速公路服务区将会产生显著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膜生物反应器结合传统生物处理和膜过滤技术,在废水处理行业得到广泛应用,但膜污染的问题一直限制着该技术的发展,而次氯酸钠在线反洗则是缓解膜污染的一种常规性手段。该文综合了关于次氯酸钠的基本性质、清洗机制以及对微生物影响、膜污染之间的关系等相关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剖析了化学清洗过程中次氯酸钠的长期使用可能对MBR系统中脱氮功能微生物以及膜污染造成的负面影响,以期对MBR系统中化学清洗的影响有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MBR工艺在含油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超群  魏强  王锋 《中外能源》2011,16(5):115-118
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简称MBR)处理工艺是在真空泵和产水泵的抽吸作用下,利用膜箱上的中空纤维,对生化池的悬浮混合液进行固液分离;利用膜的选择透过性产水,在生化池中实现生物富集,生物处理效率大幅提高。截留的活性污泥以300%~400%的回流比回流至生化缺氧池,膜箱内设有曝气装置,既能对膜进行气水振荡清洗,保持膜表面清洁,又能继续在该段提供好氧微生物降解所需的氧气。该工艺具有高效的固液分离作用,出水中悬浮物等固体杂质含量很低;反应器污泥浓度高、容积负荷高,系统产泥量少;反应器内生物种群丰富,污染物去除效率高;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占地面积小,操作简单,易于扩展,可实现全程的自动化控制。以MBR与A/O(缺氧/好氧)组合工艺为对象,研究其运行特性及维护要点。应用结果表明,在工艺控制平稳情况下,MBR处理效果明显优于A/O工艺,处理后的污水能够直接回用,或进一步深度处理后回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概述生物活性炭、生物接触氧化、膜生物反应器和生物过滤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指出生物活性碳、膜生物反应器技术是饮用水生物处理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刘飞 《节能与环保》2021,(4):102-103
结合工程实例,通过对“预处理+厌氧+膜生物反应器(MBR)+纳滤(NF)+反渗透(RO)”工艺系统及其处理效果进行研究分析,以促进该工艺在垃圾焚烧发电厂渗滤液处理领域的推广.  相似文献   

7.
《节能》2020,(2):161-164
近年来膜生物反应器作为城市污水处理的一项重要技术越发受到人们的重视,其运用规模也越来越大,但是作为MBR核心的膜技术,在提高系统稳定性和出水水质的同时也带来了因需要通过曝气来控制膜污染的额外能耗。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提倡节能降耗的大环境下,曝气占MBR总能耗的比例已逐年下降,但还有进步的空间。以福建某大型污水处理厂四期工程为例,对MBR系统系统进行节能优化改造,实验结果显示通过改变膜池曝气方式,可以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节能》2019,(11):145-14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增强,大家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也越来越强。垃圾渗滤液因为其成分复杂,浓度高,成为当今比较棘手且热门的污水处理问题。目前,较为常见的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流程是膜生物反应器(MBR),纳滤(NF)与反渗透(RO)组合工艺。但是这种工艺会产生浓度极高且成分复杂的膜滤浓缩液,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是难度很大的一部分。总结了现阶段国内外流行的几种处理垃圾渗滤液膜滤浓缩液的技术,并对其在经济、能耗、环保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9.
膜生物反应器(MBR)目前已在水处理领域得以广泛应用,为了进一步扩大该技术在小区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及有效控制膜运行及污染问题,接触氧化-MBR组合工艺将成为小区中水回用项目首选工艺。在介绍接触氧化-MBR组合工艺原理的基础上,论述了接触氧化减轻对膜污染影响及延长膜运行时间,及该工艺在小区中水回用项目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结合炼油废水厂二级生化处理出水的COD变化大、NH3-N和水温高、含有少量的矿物油和生化性较差(BOD/COD一0.1)的特性,通过膜生物反应器(MBR)工艺处理该废水的试验研究表明:MBR在低负荷条件下运行稳定,试验期间,MBR的出水COD<40 mg/L,浊度一直维持在0.2 NTU左右,NH3-N<5 mg/L,油含量<1.0 mg/L,SDI<4,可作为反渗透的预处理系统.  相似文献   

11.
采用缺氧好氧预处理工艺的膜生物反应器(MBR)+RO处理回用高浓度含氯氮废水。工艺切实可行,运行费用低,对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率达到90%以上,对氯氮的去除率达到80%以上,出水采用RO进行深度处理,成本更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12.
谢富强  杨砺 《能源与环境》2010,(3):11-12,30
用中试对比进行一体式与复合式膜生物反应器对于生活污水污染物的去除研究。发现2种膜生物反应器对于COD的总去除率都在96%左右;对于氨氮的去除率都在90%以上,2者在处理效能上并无太大区别;但复合式膜生物反应器对于总氮的去除高了10%,同时污泥浓度大大降低,使膜污染降低,污泥脱水性能增加。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实验,对用膜生物反应器工艺处理城市排洪沟中的原污水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污水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后,出水水质基本可以达到《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GB/T18920-2002)的要求,可作为地面水体的补充水源.试验证明用膜生物反应器工艺处理城市排洪沟中的污水,可以有效地控制点源污染,实现污水的资源化.  相似文献   

14.
通过A/O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炼油污水模型试验,研究A/O膜生物反应器去除炼油污水氨氮的可行性。结果表明,A/O膜生物反应器能有效去除炼油污水中氨氮。氨氮(NH3-N)和CODcr容积负荷分别在0.04~0.08kg/m3.d范围内和0.30~0.84kg/m3.d范围内时,出水中NH3-N浓度小于5mg/L;NH3-N及CODcr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15.
生活污水回用有助于缓解目前我国的缺水现状,其常用的再生技术有生物接触氧化法,曝气生物滤池及膜生物反应器等.经过分析得知,生物接触氧化法将会被逐渐淘汰出污水再生领域,目前能够兼顾成本与出水效果的为曝气生物滤池,而膜生物反应器则代表了未来污水再生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叙述了采出水通过膜-生物反应器结合微生态菌群技术、反渗透技术进行了实验研究,处理出水达到了回用水指标,并对系统稳定性运行进行了考核。  相似文献   

17.
叙述了采出水通过膜-生物反应器结合微生态菌群技术、反渗透技术进行了实验研究,处理出水达到了回用水指标,并对系统稳定性运行进行了考核。  相似文献   

18.
《节能》2019,(6):119-120
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对厂区垃圾渗滤液收集后进行资源化处理,主要工艺为ABR厌氧预处理、MBR膜生物反应器、纳滤NF与反渗透RO深度处理组合,尾水回用于汽轮发电机组循环冷却水系统,纳滤NF浓缩液回喷垃圾焚烧机械炉排炉,反渗透RO浓缩液回用焚烧烟气脱硫装置石灰浆制备水系统,实现了零排放,每年减排废水超过4万t,CODcr减排超过6 t,氨氮减排超过200 kg,为地区污染企业减排、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做出巨大贡献,具有十分可观的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9.
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 MFC)是采用微生物催化的电化学系统,可用于污废水处理领域。目前关于MFC的研究多集中在提高产电能力和去污效能方面。通过综述近期MFC的研究进展,建议该技术在污废水处理领域的研究重点放在产电微生物筛选培养、低成本电极材料修饰研发、调控MFC运行条件等方面,并应加强MFC与序批式反应器(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SBR)、厌氧好氧(anoxic oxic, A/O)、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 MBR)等常见污废水处理工艺耦合联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石油化工企业在日常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废催化剂、碱渣、炉渣、油泥等固体废物,当前通常采用填埋的方式处理固体废物。固废填埋场由于管控措施不到位,导致填埋场渗滤液超标排放、渗漏问题严重,产生的固废渗滤液和有害气体会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石化企业填埋场常用的固废处理技术包括就地封存的源控制技术、可渗透性反应墙、原位好氧稳定化处理等原位处置技术和整体搬迁、高效分离资源化等异位处置技术,适用于不同的固废情况。填埋场固废渗滤液的主要处理技术有膜生物反应器(MBR)、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工艺(UASB)、碟管式反渗透工艺(DTRO)、缺氧/好氧(A/O)工艺、序列式活性污泥(SBR)和组合工艺等。针对填埋场一般固废,某石化企业采用异位筛分、资源化利用和渗滤液异位处置的方案进行处理;另一石化企业则采用分区清挖、分离减量化方案分别处理填埋场的危废和一般固废。建议未来进一步改进固废筛分技术和设备,提高渗滤液生物处理技术的节能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