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文章详细论述了在东汽大型汽轮机组上使用中压调节阀进行抽汽供热调节的全电调控制系统的设计,包括基本的功能设置、硬件配置、软件设计以及在出现事故停机后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
以某300MW亚临界机组高参数大流量供热改造为依托,对汽轮机中调阀调节抽汽进行研究。根据用户实际供热需求提供供热抽汽方案,核算机组叶片和轴向推力在供热工况下的安全性,研究并开发适用于热再调整抽汽的新型中压调节阀,制定热再抽汽控制逻辑。  相似文献   

3.
针对压力较高、用汽量较大的工业供热需求,对抽汽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结合工程实践经验,阐述了利用中压调门进行调整抽汽的思路及原则:通过调节中压调门开度,间接将调节级后压力与高排压力之比控制在合理区间内,使机组在安全运行条件下增大高排抽汽量。通过相关试验验证了此种抽汽技术的工程可行性。研究成果可为电厂高参数供热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锅炉制造》2021,(3):58-61
某公司氧化铝企业配套热电站装机容量小、能耗高、没有实现超低排放要求,通过论证、分析,采用3台35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热电联产机组,"以大代小",同时满足电解铝用电、氧化铝用汽。高压抽汽压力高、抽汽量大,为国内首创,高压抽汽来自汽轮机一段抽汽,高低压抽汽参数通过中压调节阀、供热蝶阀进行自动调节。通过单机额定抽汽、单机最大抽汽、三台机组全抽汽、两台机组全抽汽试验以及抽汽深度试验,使高低压抽汽流量、压力、温度均能满足氧化铝需求,汽轮机组运行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5.
韩中合  王继选  刘小贞 《太阳能学报》2015,36(10):2369-2376
以N600-24.2/566/566机组为例,针对燃烧后脱碳及脱硝系统能耗高的问题,利用太阳能热作为二氧化碳吸收剂解吸热源,机组抽汽作为脱硝系统液氨蒸发器热源,提出几种不同的集成方案。对不同集成方案进行热力性能建模,得出可行性集成方案。构建可行性集成系统的平衡模型,应用该模型进行集成系统中不同组件的分析。结果表明:集成系统的全厂热效率较原系统提高1%。集成系统中,各组件的损率和损失系数比原系统有所减小;过热器的损失最大,太阳能集热场的损失次之;中压缸各级组效率较高,调节级级组和低压缸末级的效率较低;加热器的效率随抽汽压力降低而降低,高压加热器的效率均高于低压加热器。节能潜力主要集中在过热器、太阳能集热场、调节级和低压缸末级。  相似文献   

6.
供热系列汽轮机包括单抽汽式(C)、双抽汽式(CC)、抽汽背压式(CB)和背压式(B)汽轮机。供热汽轮机的通流部分按调整抽汽压力分成在不同压力区间工作的几部分,每部分都由各自的调节级和压力级组所组成,各部分前的压力通过调节阀或迥转隔板来整定。因此抽汽式汽轮机的各通流部分都可被看作是一单独的汽轮机,可对其分别进行通流设计,然后根据需要组成不同类型的抽汽式汽轮机,从而形成完整的供热汽轮机系列。根据部颁标准,供热系列汽轮机的功率、转速、新汽参数和调整抽汽压力  相似文献   

7.
汽轮机具有纯凝和抽汽供热两种工况,设计过程中,机组的负荷和转速一般都是由高压调门控制,通常情况下机组中压调门不参与调节或者进行辅助性的调节,抽汽时需要对中调门进行校核,核算阀门的抽汽安全性能,以期为同类型机组热再抽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针对某电厂1000MW引进型超超临界汽轮机的运行现状及改造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对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方案进行了说明;对改造前后的性能数据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从高、中压缸效率、热耗率及抽汽段级效率等方面对改造效果进行了评价。同时针对汽轮机改造存在的不足,给出了进一步提高经济性的措施建议,为后续同类型1000MW汽轮机通流改造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研究分析了330MW亚临界汽轮机大流量工业供汽改造的技术方案,对比分析了常规冷热再抽汽供热、增设小背压机供热、级间抽汽供热及中排供热等方案,最终选取了增设级间三段抽汽供热结合汽轮机通流改造的方案,该方案具有较高经济性和安全性,可以为同类型机组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0.
以700℃高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为研究对象,结合文献确定机组热力系统及主要热力参数,分别采用给水等焓升法和蒸汽等焓降法对机组抽汽参数进行计算及分析。给水等焓升方法计算出的超高压缸和高压缸内级组焓降明显较大,超高压缸和高压缸的功率明显大于中压缸和低压缸;蒸汽等焓降法计算的各级抽汽压力相对较低,且低压缸抽汽量较大,中压缸和高压缸的抽汽量相对较小,蒸汽等焓降法得到的机组热效率为0. 5469,给水等焓升法得到的机组热效率为0. 5344,采用蒸汽等焓降法得到的抽汽位置及抽汽参数使机组具有较高的热经济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针对大容量联合循环机组的中压供热蒸汽参数,找出最佳的抽汽供热方式。  方法  结合增城项目热负荷特点,对应用在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上的各种供热抽汽方案,在系统配置、初投资、负荷适应性、机组效率和发电出力等方面进行较详细的论述和分析。  结果  分析结果表明,相比热段抽汽方式和中压缸抽汽方式,冷段抽汽方式均具有更高的机组发电出力、发电效率和综合能源利用率,初投资也最低。  结论  冷段抽汽方式是一种参数匹配适应性更好、适应机组变工况运行能力更强、热经济性和初投资更优、更适合大容量联合循环机组的中压抽汽供热方式,该方案可供同类工程设计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基于常规的1 000 MW二次再热机组的设计方案,提出了取消高、中压缸抽汽,采用多级小汽轮机抽汽的双机回热循环(EC-BEST)系统的设计方案,并且通过EES仿真软件对不同工况下EC-BEST系统与常规二次再热系统的抽汽过热度、小汽轮机流量、循环效率和汽轮机热耗率等指标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EC-BEST系统可以有效降低抽汽过热度,减少加热器不可逆损失;降低汽轮机热耗约30 kJ/(kW·h),折合煤耗约1. 1 g/(kW·h)(按照锅炉效率94%);循环效率提高0. 3%。因此,EC-BEST二次再热具有更高的经济性,是未来大容量高参数二次再热机组发展的一个良好方案。  相似文献   

13.
为分析抽汽背压式汽轮机(Backpressure Extraction Steam Turbine,BEST)回热系统的变工况工作特性及保证小汽轮机与给水泵之间的功率匹配,提出采用小发电机、节流阀、补汽阀的3种控制策略,根据汽轮机、回热加热器等主要设备的变工况过程建立BEST系统的变工况数学模型,分析各负荷下BEST和给水泵系统的功率匹配特性和回热系统抽汽参数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小汽轮机与给水泵的功率差值随着负荷降低先增加后降低,最大值出现在约50%负荷左右;采用小发电机调节,BEST末级排汽流量与压力近似不变;采用节流阀调节,BEST末级排汽流量与压力随负荷降低而降低;采用补汽阀调节,BEST末级排汽压力与流量随负荷降低而升高;小发电机调节方式的热经济性最佳,相对于其他两种调节方式的热耗率明显偏低,节流调节方式存在节流损失,补汽阀调节在BEST末级排汽供汽中引入了大量经过再热的抽汽,提高了抽汽过热度,降低了系统效率。  相似文献   

14.
采用SMPISO算法和高Reynoldsk-ε湍流模型,对某型号电站给水泵汽轮机的头部流场进行了数值计算与分析,计算域包括主汽速关阀、调节阀及调节级在内的完整头部流场,通过尽量保证几何无失真来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在流动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数值试验的方法对进气室、调节阀和调节级叶型进行了改进,有效地降低了各部分的流动总压损失,提高了汽轮机的效率的同时,保证了调节阀的工作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结合船用单缸大功率喷嘴调节湿汽轮机的结构特性,分析建立详细的压力级和调节级逆顺序混合算法,并以此建立整机调节级和压力级的耦合算法,利用已有的设计数据验证所提出算法的有效性并分析湿度对末几级叶片的水蚀特性。在整机热力耦合算法中考虑汽轮机级间抽汽的除湿方式,比较不同抽汽位置和抽汽量对各级排汽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级间抽汽除湿方式能够有效降低汽轮机内湿度,防止叶片侵蚀发生。最优抽汽位置和抽汽量,各级输出功率可以得到保证,抽汽后级的排汽湿度也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6.
陈倪  张乐义  董真 《热力透平》2013,42(2):93-95
介绍了配E级燃气轮机的联合循环双抽汽汽轮机的结构特点,通过分析设计中遇到的转子轴向推力平衡困难和轴承跨度过大等问题,找到采用两级抽汽调节座缸阀和静子平衡孔的新方法,从而解决了上述技术难题,使双抽汽单缸结构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7.
对苏龙三期亚临界330 MW机组通流和抽汽供热综合改造中采用的本体通流、级间抽汽和热力系统设计方案及先进新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论述。改造设计方案最大限度地考虑了抽汽工况性能最优的设计目标,采用长期运行的典型抽汽工况热耗指标来评价改造节能效果,更好地贴合了运行实际。研究成果对同类供热机组进行能耗指标分析具有示范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采用ANSYS CFX软件对某超超临界汽轮机中压缸的抽汽管道系统进行了数值模拟,获得抽汽管道系统内部的速度场与压力场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给出不同位置抽汽小管的流量和总压变化情况,分析了抽汽管道系统各段的流动损失.采用工程流动损失手册的计算方法对总压损失进行了计算,并将其结果与CFD的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者基本吻合,说明流动模型的选取与计算结果可信,可以指导实际流动损失的工程计算.  相似文献   

19.
文中对200MW再热抽汽式汽轮机中压缸末级叶片的压差保护控制进行了探讨,通过对数学模型仿真结果的分析,总结出了叶片压差保护控制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20.
带有放气阀的二级增压系统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级增压系统在重型柴油机和高性能轿车柴油机上均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获得结构更为紧凑的二级增压系统,提出了将调节阀集成在高压级涡轮壳内部的二级增压系统结构方案,进行了增压系统与柴油机的匹配计算、两个涡轮壳的设计计算、调节阀计算以及流动分析,并对所设计的二级增压系统进行了试验研究.调节阀流通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高压级涡轮膨胀比在1.2到2的变化范围时,调节阀的流量调节范围达30%以上.紧凑型二级增压系统的联合运行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系统可以有效工作,且运行在高效率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