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桨叶式干燥机污泥干燥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桨叶式干燥机的特点及应用于污泥干燥的试验情况、优缺点及应用展望,分析了污泥在干燥机内的运动和干燥效果。认为桨叶式干燥机的结构设计符合污泥干燥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考虑到污泥处理的紧迫性和复杂性,结合工程的经济性原则,重点介绍了无害化处理城市污泥的系统方案——污泥干化焚烧.该系统采用空心桨叶污泥干燥机对污泥进行干燥、循环流化床炉对污泥进行焚烧,再利用余热锅炉吸收烟气热能产生蒸汽用于污泥干燥机对污泥进行干燥,实现了整个废弃物能源利用的最大化,降低了系统整体的运行费用.经过处理后的污...  相似文献   

3.
造纸污泥干化及焚烧系统污染物排放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工程实际,采用桨叶式污泥干燥机对污泥进行干燥,采用鼓泡式流化床焚烧炉对污泥和纸渣进行焚烧处理,研究了干燥焚烧系统的污染物排放,以及焚烧过程中煤的混烧与否对污染物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污泥干燥过程将释放出烷烃、苯和低级脂肪酸等易挥发性有机气体以及NH3、HCl和HCN等无机污染气体.在导热油温为180℃时,干燥水蒸气的冷凝液化学需氧量(COD)为113.6 mg/L.混煤燃烧后常规污染物和二恶英的排放浓度均显著降低,CO质量浓度由574.8 mg/m3降至144.5 mg/m3,二恶英国际当量浓度由0.144 ng I-TEQ/m3降至0.04 ng I-TEQ/m3;将焚烧飞灰进行重金属渗滤液浓度检测,其结果远低于国家标准GB 5085.3-1996规定的危险废物浸出液最高允许浓度值.  相似文献   

4.
煤泥干燥是提高煤泥质量的重要途径。建立了桨叶干燥机干燥煤泥的实验装置,实测了1 m2单轴桨叶干燥机干燥煤泥的基本性能,给出了典型工况下的煤泥走料量和出口含水率数据。实验结果表明:桨叶干燥机干燥煤泥是可行的,在合理的操作参数下其出口含水率可以降至15%以下。分析了带尾气余热回收的煤泥干燥—燃烧一体化系统的主要特点,该系统净热耗明显低于湿煤泥直燃系统。所得结果可为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干燥降低煤泥含水率是利用煤泥的有效途径。文中采用颗粒热传递模型并结合EES(Engineering Equation Solver)软件编程计算了单轴桨叶干燥机干燥煤泥的换热特性,给出了干燥过程中的换热系数和含水率变化规律,并且对比了出口含水率计算值和实测值,发现二者吻合良好,表明颗粒热传递模型可以用于单轴桨叶干燥机干燥煤泥的换热计算。  相似文献   

6.
以上海某污水处理厂为例,通过理论计算和工程设计分析,研究了入炉污泥含水率(质量分数)对污泥干化焚烧工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干化程度的提高,对干燥机处理能力的要求提高,对干燥机型式的选择余地缩小,对焚烧炉、余热锅炉等设备的要求也将提高,对设备材质、系统安装、运行管理的要求也将相应提高.随着污泥干化程度的降低,进料量和烟气量增大,导致焚烧和烟气处理设备体积庞大.由于污泥泥质特性随时间变化大,在污泥热值整体偏低的地区,采用60%入炉污泥含水率存在一定的风险.污泥入炉含水率对污泥焚烧处理工程中的工艺选择及布置影响较大,工程设计中不应简单照搬国内外类似工程,而应根据当地污泥泥质特性、热值、辅助热源等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入炉污泥含水率.  相似文献   

7.
吴斌 《热机技术》2002,(2):17-24
本简要介绍了各种干燥机的工作原理,并在相同的运行条件下,用年最小费用法对各型干燥机进行经济性分析,给出了不同机组等级的电厂所适宜的干燥机型式。  相似文献   

8.
根据生物质的干燥特性,优化设计了一种高效的板式生物质干燥机.利用热的传导、对流、辐射3种传递方式,结合空气调节技术设计的干燥机核心部件--多孔板换热器,使干燥机内温度场与气流速度场达到了物料干燥的要求,可对物料快速加热,实现了生物质干燥“按需供能”的要求,对生物质干燥机在不同工况下的干燥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到了其干燥特性曲线;生物质干燥的热能利用率达到了70%以上。  相似文献   

9.
《节能》2017,(12):37-39
针对湿污泥粘度高、流动性差、腐蚀性突出、磨损性强等特性,就桨叶式污泥干化机主轴、壳体以及疏水系统的设计、设备的强度计算、主轴加工工艺以及系统的优化设计等进行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0.
谷物干燥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庆波  岳强  陈光  曹兴中 《节能》2002,(5):8-9,16
本文以塔式干燥机为例 ,建立了一种干燥介质为热风的谷物干燥数学模型 ,该模型可以用来预示粮食在干燥塔内的水分 ,计算满足出口水分要求的干燥机产量 ,为干燥机的设计和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污泥的太阳能干燥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自行设计制造的混合型污泥太阳能干燥装置对污水处理厂机械脱水后含水率在80%左右的污泥进行干燥。通过实验研究探索了利用混合型太阳能干燥器干燥污泥的可行性及污泥的干燥特性,并对污泥在干燥过程中外形发生变化的规律及其与干燥过程的关系作了描述,研究结果表明污泥形变、空气参数及太阳辐射强度是影响污泥干燥过程的主要因素,对太阳能污泥干燥的工业化生产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楼波  钱炜  武德智 《热能动力工程》2012,27(4):494-497,521
对污泥处理采用表观干燥动力学研究是具有重要的应用指导意义。通过对相同比表面积3.24 cm2/g的造纸污泥与污水污泥在4种不同的温度(30、70、102、130℃)条件下进行实验对比,并进行动力学方程拟合。结果表明:干燥速率常数k是污泥干燥动力学研究中一个重要参数,造纸污泥的干燥速率常数比污水污泥的大;造纸污泥与污水污泥的活化能分别为26.847和27.423 kJ/mol,污水污泥的活化能比造纸污泥活化能稍大,这与污水污泥粘性较大有关。  相似文献   

13.
涡轮薄层污泥干化是涉及导热、对流传热与传质、高速旋流相耦合的复杂过程,掌握污泥的耦合干化机理与规律、确定干化设备核心参数,是该技术成功应用的关键。本文用机理分析方法构建涡轮薄层干化过程传热、传质的数学模型,基于该模型对污泥干化过程开展数值模拟,揭示涡轮薄层干化过程单一气相和气固两相流的速度、温度和含水率的分布规律,探究涡轮薄层干化的关键技术及参数。设计开发涡轮薄层污泥干化系统并开展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干化机内部的桨叶阵列设计能够实现物料的顺利运输,桨叶末端是干化机内混合传热效果最佳位置,最优桨叶安装角度为45°,出口污泥含水率可降至20%。  相似文献   

14.
陈翀 《能源工程》2014,(3):62-66
研究了污泥干化设备的干化效率以及干化污泥掺烧后对300 MW燃煤锅炉的影响。通过对污泥干化设备的物料和能量平衡计算发现其干化效率达到了89.5%;通过污泥的不同掺烧比例试验,分析了掺烧干化污泥后对烟气和飞灰中二恶英和重金属含量、烟气中SO2等以及其他运行情况的影响,结论表明掺烧一定比例的污泥对锅炉的正常运行没有明显影响,而且添加适当比例的污泥可以优化锅炉的运行,对环境保护方面的贡献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5.
大型燃煤电站锅炉协同处置污泥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某电厂300 MW燃煤锅炉污泥干化焚烧处置工程,对污泥干化系统及污泥掺烧对煤粉炉的影响展开了试验研究.通过对污泥干化系统的物料能量平衡计算得出圆盘式污泥干化机的热效率为74.96%,重点分析了污泥干化系统各部分的能耗情况;通过对比掺入污泥后混合燃料和设计煤种的各组分特性,分析了污泥掺烧对原煤粉锅炉运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污泥掺烧比例低于3%时,对煤粉炉的实际运行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程晓波  李博  王飞  池涌  严建华 《节能》2011,(10):15-18
结合上海市竹园污泥处理工程,根据竹园污泥干化焚烧工程的设计方案,研究了污泥干化焚烧系统的能量平衡模型。根据所建立模型的计算结果,上海竹园污泥处理工程焚烧系统可产生47×106kJ的能量,而干化机所需的能量约为57.2×106kJ,焚烧系统产生的能量不足以提供污泥干化系统所需的全部能量。  相似文献   

17.
对典型污泥和煤混合燃烧发电系统进行了分析和优化,即用汽轮机回热系统的部分蒸汽对污泥进行干化预处理,并基于(火用)分析原理建立了数学计算模型.实例计算结果表明:当回热抽汽口蒸汽参数较高时,干燥器的热干燥效率ηdry在取值范围内存在最小值,使系统有优化效果;当回热抽汽口蒸汽参数较低时,ηdry在取值范围内取任意值都可使系统优化,且系统(火用)效率随着污泥含水率α的降低而升高,当α降低到40%左右时(火用)效率的变化减缓.经比较,该文的数学模型与热量法计算结果相比误差很小,且计算简单、便于分析,可用于实际工程.在实例中,系统经过优化后发电量提高了17.4%,优化效果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8.
As a promising sludge handling alternative capable of utilizing the secondary energies in industrial environments, we investigated the use of a novel pilot‐scale cyclone dryer for processing industrial mixed sludge from the forest industry. Attainable sludge dry solids contents (%) and respective specific energy consumption of drying (kWh kg?1 H2O) were successfully modelled by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based on a constructed design of experiments. Predicted sludge dry solids and the specific energy consumption of drying varied between <30–65% and <0.4–1.8 kWh kg?1 H2O depending on controlled inlet air temperature, sludge feeding rate and humid air recirculation levels. The response models were further optimized for efficient combustion of processed sludge with inlet air temperatures corresponding to potentially available secondary heat.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energy efficient drying of mixed sludge with a specific energy consumption <0.7 kWh kg?1 H2O can be performed with inlet air temperatures ≥60 °C corresponding with pilot‐scale feeding capacities between 300–350 and 550 kg h?1 depending on inlet air temperature.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novel drying systems capable of utilizing the available secondary energies of industrial environments coul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energy efficiency of sludge drying and potentially allow considerable cost savings for industrial operators. Copyright © 201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presents a set of simple empirical equations for natural air flow solar drying of rough rice in mixed-mode type dryer, box-type dryer and open floor drying system. The moisture contents predicted by the equations we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observed values. The effect of drying air temperature on the drying rate constants for these three cases were found to be insignificant. The equilibrium moisture content appeared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variable controlling the drying rate. The highest drying rate was observed in case of mixed-mode dryer. The drying rate of box dryer was next to that of mixed-mode dryer. 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solar dryer for drying of rough rice is highly recommendable in Banglades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