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为了明确城市固体废弃物中的塑料组分燃烧时生成的多环芳烃的特性,以及相应的抑制措施,在小型三段流化床上进行了混合塑料的燃烧试验,研究了不同燃烧温度时,以及相同一次风下二次风配比比例不同时多环芳烃的生成特性。并就混合塑料添加煤和不添加煤燃烧时多环芳烃的生成水平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混合塑料燃烧时,多环芳烃排放总量要比单组分燃烧多环芳烃量加权平均后的水平低;添加煤燃烧时,排放水平比不添加煤有明显的下降,在加20%的煤的时候排放水平最低;一次风量相同时,加适当比例(约0.20时)的二次风,可以取得抑制塑料垃圾生成多环芳烃的最佳效果。图12表1参8  相似文献   

2.
温度和气氛对PAHs由从头合成反应生成PCDD/Fs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炉产生的多氯二苯并二恶英(PCDDs)和多氯二苯并呋喃(PCDFs),是一类剧毒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多环芳烃是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炉上二恶英生成的一种主要的碳源.在小型试验用固定床反应器上,研究了温度和燃烧气氛中氧对多环芳烃在模拟飞灰(MFA)的催化下,由从头合成反应生成二恶英的作用.烟气样品参照USEPA1613方法收集,并采用高分辨色谱,低分辨质谱仪进行分析.给出了反应中生成的二恶英的分布特征与温度、氧含量的关系,二恶英的分布特征包括二恶英的总排放量、毒性当量(TEQ)和PCDDs/PCDFs的比例.结果显示,PAHs反应生成的PCDFs的量要比PCDDs高出几倍,在二恶英的生成过程中存在一个最优化的温度区间和氧含量范围,二恶英的毒性当量随着氧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并讨论了温度和燃烧气氛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3.
流化床焚烧塑料垃圾多环芳烃的生成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典型塑料垃圾PVC、PE和PS在流化床燃烧过程中多环芳烃的排放特性,分析了多环芳烃生成量随燃烧温度变化的情况.结果表明,PS燃烧产生多环芳烃随温度呈现单峰变化,800℃时最高;PVC则随温度呈指数减少的趋势;PE变化较为复杂.从总量看,多环芳烃生成量大小顺序为PS>PVC>PE.  相似文献   

4.
燃煤流化床多环芳烃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比较系统地讨论了燃煤流化床多环芳烃的研究现状。首先介绍了多环芳烃的理化性质、起源及其取样和分析。其次对流化床煤燃烧过程中燃烧参数对多环芳烃形成和排放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最后给出了多环芳烃减量化方法和净化措施。  相似文献   

5.
在一座密相区截面为0.23 m×0.23 m、高度为7 m的循环流化床试验装置上进行了石化污泥与煤混烧多环芳烃排放特性的系统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污泥中多环芳烃含量远高于煤;随着二次风率的增大,烟气、飞灰和底渣中多环芳烃排放量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随着空气过剩系数的增大,多环芳烃排放水平先下降后上升:石灰石的添加能有效抑制多环芳烃的生成,随着ca/S摩尔比增大,多环芳烃排放水平显著下降.各工况均以排放低环多环芳烃为主,且飞灰中多环芳烃排放量远高于底渣.  相似文献   

6.
在一座密相区截面积为0.23m×0.23m、高度为7m的循环流化床试验装置上进行了石化污泥与煤混烧的系统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二次风率的增加,密相区和稀相区温度都有所下降,燃烧效率呈上升趋势,烟气、飞灰和底渣中多环芳烃 (PAHs) 排放量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随着空气过剩系数的增加,密相区温度上升,稀相区温度降低,燃烧效率呈先上升后下降态势,而多环芳烃排放水平先下降后上升.  相似文献   

7.
不同煤燃烧方式多环芳烃生成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比较了不同煤燃烧方式多环芳烃生成特性。固定床煤燃烧多环芳烃生成随温度升高出现了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流化床煤燃烧多环芳烃生成随温度升高而增加。流化床煤燃烧多环芳烃生成量要少于固定床燃烧方式,总量上低1~2个数量级。固定床燃烧(管式炉等)PAHs低温由热解生成,高温由前驱物生成。流化床燃烧PAHs低温由高环芳香性物质的热分解和缩聚反应生成,高温由小分子烃类的聚合。图12表1参13  相似文献   

8.
在管式固定床上进行了石化污泥与煤的混烧试验,着重研究了质量掺混比、燃烧温度和燃烧停留时间等因素对底渣中多环芳烃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污泥质量掺混比的增大,底渣中多环芳烃排放量呈明显上升态势;随着燃烧温度的升高,多环芳烃排放量先上升后下降;随着燃烧停留时间的增加,多环芳烃排放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且存在一个临界停留时间.在各种工况条件下,低环多环芳烃排放量均高于高环多环芳烃排放量.  相似文献   

9.
不同煤种燃烧生成多环芳烃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燃煤过程产生的多环芳烃类有机污染物烃具有强烈的致癌、致突变、致畸变等作用 ,日益受到广泛的重视。本文进行了不同煤种燃烧时多环芳烃的生成研究 ,比较了燃煤排放和原煤中含有的多环芳烃之间关系 ,研究了煤的固定碳、挥发份、灰份等组分对燃煤过程中多环芳烃排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不同煤种燃烧生态多环芳烃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燃煤过程产生的多环芳烃类有机污染物烃具有强烈的致癌、致突变、致畸变等作用,日益受到广泛的重视。本文进行了不同煤种燃烧时多环芳烃的生成研究,比较了燃煤排放和原煤中含有的多环芳烃之间关系,研究了煤的固定碳、挥发份、灰份等组分对燃煤过程中多环芳烃排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12.
结合可视化发动机、高速摄影和激光剪切干涉测量设备拍摄的燃烧过程照片和获得的燃烧二维温度场,建立了燃烧室空腔模型,并将空腔声学模型划分为未燃区和已燃区,通过空腔声模态和瞬态响应研究,获得了燃烧室空腔在多点激励下的声场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燃烧室空腔在多点激励下在未燃区产生局部压力集中现象,燃烧压力振荡可能是引起燃烧过程未燃区出现局部自燃现象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柴油机预混合燃烧滞燃期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滞燃期是柴油机预混合燃烧当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参数.在电控共轨柴油机上进行了EGR率、喷油始点、喷油压力、负荷、转速和进气温度等单一参数对预混合燃烧滞燃期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名义过量空气系数能够帮助解释各试验参数对柴油机预混合燃烧滞燃期的影响.混合气的温度、压力和混合气中O2浓度影响柴油机预混合燃烧的滞燃期.提高进气温度...  相似文献   

14.
内燃机燃烧技术综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分析了传统内燃机的燃烧技术特点;对围绕节能、环保两大主题而发展的内燃机新技术做了概述,并着重分析了内燃机的新燃烧技术,该新燃烧技术试图吸收现有压燃式以及点燃式发动机的各自优点,使内燃机的燃油经济性以及排放性能得到进一步改善;对新燃烧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BUMP燃烧室的稀扩散燃烧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开发了BUMP燃烧室并进行了对比实验,发现BUMP燃烧室中可以形成稀的扩散燃烧氛围,使NOx和碳烟排放同时降低.喷射定时3°CA ATDC时,烟度排放降低了约70%,NOx排放与对比燃烧室相当.CFD模拟研究表明,不同的喷射定时下,燃油到达燃烧室壁面时的混合和燃烧状态不同,只有油束在滞燃期内到达燃烧室壁面,由限流沿(BUMP环)扰动形成的二次空间射流才能充分形成,稀扩散燃烧才能明显发生.  相似文献   

16.
针对燃烧室形状对燃烧过程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喉口直径对喷雾贯穿距离、索特平均直径(SMD)、湍动能、涡流强度、缸内压力、放热规律以及NO-SOOT的影响规律,并通过三维对比分析了燃烧反应率场、温度场、浓度场以及速度场的变化趋势.分析表明:在本次研究中燃烧室喉口直径的合理范围是100~120 mm.  相似文献   

17.
18.
采用快速混合燃烧过程降低爆压和工作粗暴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快速混合燃烧过程采用较小柱塞直径、较大行程的НТД40 喷油泵,提高进气涡流转速和排气道流通系数,配合喷油提前角及进气压力参数的合理匹配,初步实现了高热效率、低爆压和低粗暴度的性能指标。通过 A V L657 数字采集分析系统的测量,分析了改进后的燃烧系统。喷油提前角和进气压力的合理匹配降低了爆压;较小柱塞喷油泵的采用,减小了速燃期的放热速度,从而获得较小的工作粗暴度;提高涡流转速保证了快速混合燃烧过程的实现,从而获得高的热效率。  相似文献   

19.
2004年后对NOx排放的要求更加严格,采用以下两种措施有望达到法规要求.一种是使用NOx后处理器,另一种是改变柴油机扩散燃烧过程.本文介绍了柴油机燃烧过程研究的新近展情况,包括均匀充量压缩燃烧(HCCI)、可控自燃(CAI)、预混合稀气燃烧(PREDIC)和调谐动力(MK)等燃烧模式.  相似文献   

20.
内燃机缸内压力与燃烧噪声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利用小波包分析提取缸内压力和测量噪声的时频信息,结合频谱分析技术,对缸内压力和测量噪声特性进行了研究.结合缸内压力和测量噪声的传递函数及相干分析,讨论了测量噪声各频带活塞拍击噪声和燃烧噪声的情况,并对缸内压力和燃烧噪声各频带所占能量进行了计算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缸内压力和噪声的时频及频谱分析,能获取更加详细的燃烧噪声和活塞拍击噪声信息,为燃烧噪声的分离以及机理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