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红松 《住宅科技》2009,28(1):47-51
哈尔滨是20世纪较早注入外来文化的城市.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哈尔滨以其特有的地域优势和便捷的水陆交通,一度成为近代东北亚经济文化的窗口.并被誉为“东方小巴黎”和“东方莫斯科”之美称,哈尔滨的城市建筑风格迥异,异彩纷呈,从而,铸就了哈尔滨城市特有的居住文化,并逐步形成了欧风十足的人居生活理念对老建筑与老街道的修复与改造,也日趋成为哈尔滨城市发展建设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与周围环境之间组成了不同特色的城市。怎样让建筑与人居环境间高效和谐的发展,满足人居环境的和谐关系是本文探讨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传统建筑人居环境色彩丰富而多样,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则使得传统建筑人居环境愿意因材施色。礼制文化影响下使得建筑人居环境色彩展示出等级森严,体系严密的特征。不同的文化作用下建筑人居环境色彩表现出不同的性格,从而构成了华夏民族绚烂而多姿的色彩体系。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人居环境色彩文化的内涵、演化的总结与分析,希望对建筑人居环境色彩的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
龙潭古镇的保护与发展——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研究之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龙潭古镇的保护与发展课题的研究,包括古镇建成环境的调查、保护与发展的规划及建筑空间的整合三个方面。该文在总结该课题的基础上,阐明了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应是古镇山水格局、建筑空间形态和民俗生活风情等方面的全方位保护;新时期古镇的发展应立足于地域文化的再造人居环境的建设两个方面;同时,认为古镇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应是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5.
刘松茯 《新建筑》2002,(1):59-61
哈尔滨是1898年由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而兴建的一座新型城市。特殊的历史背景使俄罗斯民族传统建筑文化、西方新旧思潮建筑文化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哈尔滨温和碰撞,交融共生,整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建筑文化。拟从文化结构与内涵两个层面对近代哈尔滨城市建筑文化的总体特征进行全面探讨。  相似文献   

6.
邵子苧  邱彩琳 《安徽建筑》2015,22(1):24-25,69
结合城市规划中的建筑色彩文化,从建筑色彩的民族性、象征性、表现力、时代性、大众性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旨在加强人们对建筑色彩文化的认识,探索出建筑色彩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以便在城市建设中创造出宜人的城市色彩环境,从而提升人居生活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哈尔滨近代国际移民来源及哈尔滨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移民地的原因,运用建筑学中的举例分析、综合比较、总结概括等方法,论述了国际移民文化对哈尔滨近代城市建筑风格形成的作用,为繁荣哈尔滨建筑文化和哈尔滨城市风貌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任君 《城市住宅》2015,(9):63-65
<正>城市化改变了城市原有的生存环境,使当前我国传统聚居形态及城市文化的发展面临着现代性的断裂。文化的传承、培育、发展与人居环境建设息息相关,必须重视对人居环境的文化关注。0引言早在1958年,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Doxiadis)就提出了"人居环境"的概念,并认为人居环境的本质就是人类的聚居。作为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创始人,吴良镛先生认为当今科学的发展需要"大科学",人居环境包括建筑、城镇、区域等,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在它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遵循历史发展进程,总结我国居住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及人居环境状况.结合当前居住建筑现状,提出我国居住建筑未来发展的方向,即继承传统居住建筑精华,丰富现代住宅设计的文化内涵;对既有居住建筑改造和再利用,解决大量低端住宅的居住环境问题;重视居住建筑的智能化和健康化应用,满足人居环境的新需求.  相似文献   

10.
刘松茯 《华中建筑》1992,10(3):58-61
三哈尔滨近代建筑的文脉纵观哈尔滨近代建筑五十年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近代哈尔滨在对外开放,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新风格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尽管这一切都是在复杂的政治、经济背景下进行的,但是,“在历史长河中,政治风云是短暂的,文化积淀是长久的”。 (一)哈尔滨近代建筑的文化特征对哈尔滨近代建筑文化做一番考察,我们会发现它存在有许多鲜明的特征,充分认识它,对探究哈尔滨近代建筑文脉具有重要意义。 1.外来移植哈尔滨近代建筑的风格无论哪一种类型都不是由中国土生土长而发展起来的,而是由外部植入的,这是哈尔滨近代建筑文化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三个因素起的作用较大。其一,哈尔滨作为中东铁路的重要交通枢纽、沙俄一国独占的城市,关于城市定址、规划、开发、建设等全部由帝俄一手独揽。早在1899年,沙皇俄国就本着在中国建立一个“黄色俄罗斯附属国”的构想,开始了哈尔滨的全面规划和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