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静态搅拌试验,研究了污泥回流比对污泥回流强化混凝工艺处理模拟低浊微污染水源水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低、中、高三种腐殖酸质量浓度即3.75,8.75和13.75 mg/L下,污泥回流强化混凝工艺对浊度、UV254和CODMn的去除率均随回流比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这三个指标的去除率分别在50%,300%和300%回流比时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2.
粉末活性炭与聚合氯化铝污泥回流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粉末活性炭( PAC)和聚合氯化铝(PACl)混合污泥回流与炭砂滤池组合工艺处理微污染东江原水,考察了其对浊度、UV254、氨氮的强化去除效能,并对比了不同回流比时对各指标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将PAC与PACl混合污泥回流时,经沉淀后对氨氮的去除率最高可达57.7%,对UV254的去除率最高可达65.5%,分别比常规工艺高56.6%和20%;就去除浊度而言,当混合污泥的回流比>10%时,沉后水浊度在3 NTU以上;对去除氨氮而言,当混合污泥的回流比为7% ~ 10%时,经沉淀后对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在50%左右;对去除UV254而言,当混合污泥的回流比为4% ~ 10%时,经沉淀后对UV254的去除率为60%左右.  相似文献   

3.
污泥回流比对A_2N反硝化除磷工艺脱氮除磷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城市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的超越污泥和回流污泥回流比对A2N工艺脱氮除磷的影响.在超越污泥回流比与回流污泥回流比相同且分别为0.3、0.4和0.6的条件下,A2N工艺对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2.5%、90.3%、91.6%,相应的出水COD为20.3、28.4、25.3 mg/L;对总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7.1%、90%、84.9%,出水总氮分别为6.75、5.43、6.95mg/L;对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9.5%、99.6%和99.0%,出水磷浓度分别为0.02、0.02、0.05mg/L.当回流比为0.4时,A2N系统的除污效果最好.研究还发现,超越污泥流量直接决定了未经硝化而直接进入缺氧池的氨氮量,进而影响出水氨氮浓度.因此,在保证缺氧池有足够污泥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减小超越污泥流量,以降低出水氨氮浓度.  相似文献   

4.
具有脱氮除磷功能的膜生物反应器(MBNR)本质上与传统的脱氮除磷活性污泥工艺(CBNR)相同,且工艺设计原理差别不大。然而,与传统CBNR工艺相比,MBNR工艺的设计必须考虑由于回流(污泥和混合液)和污水流量变化造成的污泥混合液浓度在不同反应器中的差别,以及不同反应器中MLSS分布的变化,其目的是保证系统运行中污泥在厌氧池、缺氧池和好氧池的合理分配。另外,由于污水流量的变化将导致反应器中污泥浓度随时间而变化,因此有必要进行工艺的动态性能分析。在MBNR工艺系统中,污泥混合液浓度高时曝气效率降低,不同的回流分配将导致膜池前端反应器中污泥浓度的变化,因此评价曝气效率和工艺容积之间的平衡很重要。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分段进水多级A/O工艺的工艺原理与工艺特点,分析了影响该工艺设计的流量分配比、反应器分级数、污泥回流比等参数,并对该工艺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有利于A/O工艺的进一步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规模为25 m3/d的CAST现场中试装置,通过32析因试验进行了应对有机冲击的调控技术研究,调控因子为充水比和污泥回流比,以进水COD值为污水厂设计进水COD值的2倍时中试装置的出水水质作为响应因子.冲击时出水COD浓度升高(p<0.O1)且达不到一级B排放标准,但对出水氮、磷等指标的影响不显著.调节充水比和污泥回流比可降低冲击负荷对出水水质的影响(p<0.01),充水比呈正效应而污泥回流比呈负效应,且充水比的效应值高于污泥回流比.当充水比为15%时采用30%的回流比可保证出水水质达标,但当充水比为25%和35%时,需要70%的回流比才能保证出水水质达标.通过降低充水比和提高污泥回流比可应对有机冲击对CAST工艺运行的影响,但此调控策略需统筹考虑污水厂的实时进水量和污泥回流设备的工况,并结合曝气系统的工作模式,以获得最佳的综合调控效果.  相似文献   

7.
污水处理厂污泥回流系统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三峡库区涪陵污水处理厂的概况及采用的分点进水倒置A2/O工艺的特点和原理。该工艺中对污泥回流系统的控制是除磷脱氮最关键的因素。结合该厂运行实际,对污泥回流系统的控制作了一些探讨,建议依据污泥的最低沉降比来确定回流比、用污泥龄控制剩余污泥排放量。  相似文献   

8.
利用基于污水处理模型的智能软件——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决策支持系统(ODSS),对哈尔滨太平污水处理厂冬季运行情况进行了定量模拟优化,确定了好氧段水力停留时间和剩余污泥排放量,并对不同进水水质情况下的内回流比、污泥回流比和溶解氧浓度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过渡段曝气长度宜控制在过渡段全长的80%左右,剩余污泥排放量宜控制在2000m^3/d左右;对污泥回流比、内回流比和溶解氧浓度的控制可根据进水污染物浓度选取能源利用率最高的方案。  相似文献   

9.
在接种污泥、进水水质、反应器尺寸及水力停留时间相同的条件下,比较了膜生物反应器(MBR)和传统活性污泥工艺(CAS)在污泥驯化期的除污效果和污泥特性。结果表明,MBR对COD的去除效果优于CAS的,两工艺对氨氮的去除效果差异不大;MBR中的污泥絮体较CAS中的分散,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的种类也较少;MBR中的污泥浓度远高于CAS工艺的,其污泥的体积平均粒径小于CAS的;两反应器中的活性污泥均表现出了较好的沉降性能。  相似文献   

10.
污泥回流比对絮体破碎再絮凝及沉后水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铁盐污泥回流处理低浊、微污染原水,研究了不同污泥回流比对絮体破碎再絮凝特性和沉后水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无污泥回流工艺相比,回流2%~10%的污泥可使絮体的絮凝指数(FI值)大幅提高,但不同回流比条件下的FI值差别不显著;污泥回流使絮体的抗破碎能力有所提高,但破碎后絮体的再絮凝能力明显下降;絮体的成长速率和强度因子随着回流比的增大而逐渐提高,而恢复因子却逐渐降低。另外,回流2%~8%的铁盐污泥能够显著提高对浊度和有机物的去除率,且浊度去除率与絮体恢复因子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结合厦门污水处理厂污泥深度脱水工艺的应用情况,考察了预浓缩—FeC l3和CaO调质—高压隔膜厢式压滤机对污泥的深度脱水效果,并研究了泥饼的处理、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情况。结果表明,污泥经深度脱水后,泥饼含水率60%,自然放置7 d后,含水率可进一步降至45%左右,满足填埋的要求,另外还可用于制砖和作园林绿化的土壤基质,也可作焚烧处置。污泥深度脱水过程中产生的滤液可循环利用,回流至进水处时,对出水水质影响很小,且可为脱氮过程提供碳源和碱度;回流至重力浓缩池时,可改善污泥沉降性能,提高脱水效率。与传统污泥脱水工艺相比,该工艺具有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12.
污泥接种量对剩余污泥水解酸化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厌氧条件下水解酸化污泥接种量及污泥浓度对剩余污泥水解产酸、污泥减量的影响.在各反应瓶污泥浓度不同的情况下接种等体积的水解酸化污泥,当污泥停留时间为7 d时,剩余污泥具有较高的产酸量,超过7 d则反应进入厌氧消化的产甲烷阶段,表明接种污泥在反应的前7 d对剩余污泥产酸具有促进作用;水解酸化污泥接种量最多(35%)时其产酸量最高,7 d后作用逐渐减弱,污泥浓度成为影响产酸的主要因素.剩余污泥的水解过程与产酸过程具有相似的规律,MLVSS浓度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逐渐下降,7 d后降幅趋缓,经过7 d的反应,污泥接种量最多(35%)的MLVSS浓度较开始时下降了27%,MLSS浓度下降了25.5%.  相似文献   

13.
汉堡科勃兰霍夫污水处理厂采用污泥先浓缩,然后消化、脱水、干化,最后焚烧的处理工艺,实现污泥循环处理模式。该模式在污泥焚烧发电的同时,利用污泥焚烧的热量干化污泥,实现了外加燃料需求量为零的预期效果,并且提供了污水厂所需用电量和用热量的60%和100%,极大地提高了污泥处置的经济性,降低了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14.
多功能微生物制剂用于污泥减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前如何减少剩余污泥的产量已成为污水处理的研究热点。为此,基于目前主要的污泥减量理论,在自然界中分离、筛选出一些特殊的微生物菌种,在特定培养工艺下研制一种多功能微生物制剂(MCMP)用于污泥的减量。采用该微生物制剂在重庆长寿污水处理厂进行中试:设3套相同装置,均采用常规活性污泥法且运行操作相同,其中两套装置分别投加所处理水量0.005%和0.01%的微生物制剂,一套不投加,对比其污泥减量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投加MCMP的两套装置的污泥减量比例分别为81.76%和89.18%,3套装置的污泥增长速率分别为2.0%、1.5%和11.5%;投加MCMP能提高出水水质,3套装置出水的COD、NH3-N平均浓度分别为35.08、33.89、36.51mg/L和1.40、1.22、1.62mg/L。投加MCMP不用增设专用的处理单元,也不需改变原有的处理设施及运行方式。3套装置的曝气量相同,因而投加MCMP不会增加整个系统的动力消耗。该制剂具有良好的污泥减量效果,能减轻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的负担。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旁路微氧污泥减量技术中好氧污泥在微氧池中的减量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污泥减量效果与微氧池的污泥浓度(MLSS)、好氧污泥与厌氧污泥的比例(α)、微氧池的氧化还原电位(ORP)、微氧池的污泥停留时间有关。当微氧池的α=2∶8、MLSS为10 000 mg/L时,减量效果最佳;通过不同MLSS和不同α值两组试验,得出在最佳值时的减量率分别为19.15%和19.61%。低ORP值条件下微氧池污泥颗粒细碎,中位粒径为20.24μm,而好氧污泥的中位粒径为32.18μm。同时,混合液中溶解性大分子有机物含量明显增加。该工艺使污泥有更充分的时间进行内源呼吸和EPS的离解释放,从而实现了污泥减量。  相似文献   

16.
以絮状生物除磷污泥为参照,对生物除磷颗粒污泥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和除磷特性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生物除磷颗粒污泥呈淡黄色,外观呈球形或椭球形,边界光滑清晰,沉降速度在15~20 m/h左右,含水率为95.94%,相对密度为1.193,粒径在0.3~0.5 mm之间,SVI值在50 mL/g以下,颗粒污泥最大比释磷速率和最大比吸磷速率分别为104.43、44.72 mgP/(gVSS.h),污泥中总磷含量(TP/SS值)为7.4%;絮状生物除磷污泥呈淡黄色,结构紧密,污泥含水率为97.65%,相对密度为1.040,最大比释磷速率和最大比吸磷速率分别为104.82、42.43 mgP/(gVSS.h),TP/SS值达到9.5%。生物除磷颗粒污泥具有较强的除磷能力和优良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能。  相似文献   

17.
针对现有污泥减量技术中存在的对氮、磷去除率低的问题,开发了具有脱氮除磷和污泥减量功能的HA-A/A-MCO工艺.对微型动物种群变化及污泥特性进行了分析以揭示其污泥减量化机制.结果显示,曝气池实现了生物相的有效分离以及高等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利用微生物的逐级捕食作用达到了污泥减量效果.稳定运行时,系统各反应池的微型动物种类及数量呈现明显变化特征:厌氧池、缺氧池与细菌培养池的微生物种类与数量基本相当,以游泳型纤毛虫占绝对优势,几乎没有后生动物;好氧2池以固着类纤毛虫为优势种群,且轮虫和红斑瓢体虫数量渐增;好氧3池以固着类纤毛虫和后生动物(轮虫和红斑瓢体虫)占绝对优势.系统的污泥产率随曝气池生物相的逐渐明显分离与高级别微型动物数量的增加呈下降之势,最终稳定在0.112 gMLSS/gCOD.HA-A/A-MCO系统拥有较低的SOUR是由低有机负荷引起的,而不是由微型动物的捕食所致.  相似文献   

18.
水蚯蚓原位消解技术用于污泥减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水蚯蚓原位消解污泥技术对诸暨和浏阳市污水处理厂的三种工艺、四项工程进行改造,通过生产性试验考察了污泥减量效果以及对去除污染物的影响。结果表明,耦合后的工艺的污泥减量效果显著,其污泥产率最小为0.015 kg/m3,污泥减量可达81.7%,污泥的沉降性变好,MLVSS/MLSS值降至36.7%。系统工艺的耦合调整可使对COD的去除率增加8.9%,出水水质能稳定达到GB 18918—2002的一级B标准。同时,水蚯蚓原位消解污泥技术对于不同地区的水处理工艺均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9.
好氧颗粒污泥发生丝状菌污泥膨胀的控制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SBR反应器内接种好氧颗粒污泥,经驯化后对人工模拟废水的处理效果良好。考察了培养过程中污泥形态的变化以及发生丝状菌污泥膨胀时反应器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并探讨了丝状菌在污泥颗粒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控制丝状菌污泥膨胀的方法。结果表明,丝状菌污泥膨胀对COD的去除率有影响,但对去除NH3-N、TP的效果影响不大。通过增加反应器内的水力剪切力对控制丝状菌污泥膨胀有一定的效果,而减小C/N值,均衡进水中的营养可从根本上解决污泥膨胀问题。成熟的好氧颗粒污泥的MLSS约为3 000 mg/L,沉降性能较好,SVI为77 mL/g;对COD、NH3-N、TP均具有较高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4.52%9、5%9、0%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