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洪哲雄 《山西建筑》2008,34(4):57-58
从传统建筑的物质文化属性、精神文化属性、艺术文化属性三方面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本质内涵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传统建筑文化与当代建筑创新的关系,以从传统建筑的演变过程中探索出继承及发展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王曼 《建筑设计管理》2012,(12):38-40,48
以建筑美学的眼光审视,介绍了建筑美学思想及其发展趋势,从影响、联系、作用三方面系统分析了建筑美学与城市物质空间属性之间的关系。并从城市设计角度判断城市物质空间属性走向。本课题的研究是针对现有城市规划内容、方法和城市特色理论的深入和细化,针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从新的视角和切入点了解城市规划的“物质空间属性”走向。  相似文献   

3.
朱华 《中外建筑》2007,(10):61-63
建筑物除了具有物质属性以外,还兼有精神属性,形成了建筑文化,本文简要介绍了浦东在开发开放中建筑文化建设的途径和发展,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建筑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4.
正建筑是沟通人类生活物质环境与文化环境的桥梁,建筑设计应从所处时代、所处地域、所处环境出发,以建筑来描述使用者对时间属性、地域属性、环境属性三个层次的要求,构筑此时、此地、此境的建筑。  相似文献   

5.
从建筑的定义出发,指出建筑不仅仅是人与建筑物为范围,而是包含了所有人类居住环境的课题,建筑具有多重属性。并研究了建筑所要表达的内在意义,分别从建筑对时代精神的反映、风土人文的观照以及对社会现象的回应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建筑具有一般媒介的属性,即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从媒介概念出发,可将建筑传播的信息分为可读、选读、必读三种层次。本文从提升建筑信息的"可读性"、强化建筑信息的"选读性"以及实现建筑信息的"必读性"方面,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对重塑建筑的场所感来提升建筑的媒介性进行了探讨,从而为建筑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超高层建筑作为城市现象,是长期变化、抽象的政治经济过程的结果.本文以“高度”的经济属性、产权属性和公共属性三个方面的论述为出发点,探讨超高层建筑的城市意义、规划设计、公共政策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超高层建筑作为城市现象,是长期变化、抽象的政治经济过程的结果.本文以“高度”的经济属性、产权属性和公共属性三个方面的论述为出发点,探讨超高层建筑的城市意义、规划设计、公共政策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浅谈建筑的技术属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树京  朱杰 《山西建筑》2010,36(12):6-8
在介绍建筑的三个基本属性的基础上对技术属性及其内涵作了进一步认识,重点就建筑系统中的技术属性进行了论述,概括了新技术对建筑系统的推动作用,以促进建筑发展。  相似文献   

10.
传统民居建筑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它是当地特有的物质文化现象和文化存在形式。传统民居建筑中包含了大量的地域文化内涵,是我们研究传统建筑的重要渠道。青林口传统民居建筑保存较为完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通过对青林口传统民居的环境因素构成、建筑基本特征、建筑形态以及传统民居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保护设想。  相似文献   

11.
媒介技术的发展对先锋主义创作方法的演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数字媒介作为当代先锋主义创作工具。催生了先锋主义发展的转变。本文将从初期先锋主义——现代主义建筑到新先锋主义的发展过程作为分析对象,着重探讨了数字媒介如何驱动先锋主义创作方法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赵星  黄增军  张玉坤 《工业建筑》2012,(9):178-180,128
材料的"非物质化"倾向是指随着时代进步和技术发展,建筑材料不断超越其基本物质属性,从寻求轻盈和透明、半透明,到寻求图像化、粒子化、信息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材料逐渐摆脱绝对的、单向的、威慑性的、脱离环境的绝对材料之"重",转变为透明的、模糊的、多向的、与环境互动的相对材料之"轻"。  相似文献   

13.
生态建筑材料竹子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慧  张玉坤 《建筑科学》2007,23(8):20-26,31
目前我国无论是城市还是乡镇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建设,与之相伴而来的是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由于竹子的自然属性,其可以作为一种生态建筑材料,本文首先介绍了竹子的世界分布、生长条件及物理特性;其次从建筑学的角度出发,阐述了竹子的建筑特性,介绍并分析了一座具有典型性的竹子建筑。文章旨在倡导将竹子作为生态建筑材料,促进其在我国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建筑创作中建筑本体的回归,现代材料工艺技术的发展,材料在建筑创作中地位发生了变化,由服务于风格形式,在建筑创作中居从属地位,发展到成为建筑创作着力表现的对象,在某些建筑中材料成为表现的主体。本文简述这一变化过程,浅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并试归纳其材料“设计”的手法。  相似文献   

15.
Most attempts towards climate-responsive architecture rely heavily on elaborate technical equipment superimposed on otherwise inert material constructs. In contrast, natural systems embed all the responsive capacity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material itself. In this article, Achim Menges and Steffen Reicher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biomimetic responsive material systems that require neither the supply of external energy nor any kind of mechanical or electronic control. They introduce their research on physically programming the humidity-reactive behaviour of these systems, and explain the possibilities this opens up for a strikingly simple yet truly ecologically embedded architecture in constant feedback and interaction with its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Copyright © 201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6.
积极探索资源节约型建筑之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浦敏越 《山西建筑》2009,35(5):14-15
分析了目前资源节约型建筑的现状,鉴于此,为了开拓资源节约型建筑的途径,从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等方面探讨了资源节约型建筑之路的可行性,从而为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刘伟  武联 《华中建筑》2014,(1):47-51
随着体育赛事的持续举行以及大众运动的不断普及,种类丰富的体育建筑已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之中。而体育建筑的外观特别重视于对其结构体系的真实反映,这就要求设计者在体育建筑中运用适宜的结构及围护材料,从而充分发挥出材料的受力性能和表现特质、因此,丰富而又适宜的材料运用为体育建筑的结构表现趋向提供了良好的构筑基础,相应地,结构表现成为理性逻辑和感性创意的结合点,为当代体育建筑塑造出力与美相交融的结构体系和外部形态,也更为充分地体现出材料运用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8.
分形几何的出现扩展了我们对建筑的维度与比例的传统认识。将分形几何的理论应用于建筑学,以分形几何的新视角来讨论建筑学中的传统问题。同时亦将超出单纯的几何学问题的讨论,来反思分形几何的概念应用于建筑学的可能性与可行性,以及它给当代建筑学所带来的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樊可 《建筑创作》2008,(1):158-163
本文从全球化经济背景下体育建筑所具有的城市形象意义出发,指出体育建筑通过参与塑造城市形象,成为城市文化特征的物质载体。借助自身所具备的媒介特征,体育建筑可以被用作为一种手段,转化为城市形象的信息传播渠道,实现城市形象的表达。在这个过程中,体育建筑起到了促进城市发展的作用,具体体现在拓展城市空间结构,带动城市区域开发,加快城市经济发展等方面。在此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两者应成为统一完整的系统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describes 1:1 material explorations within the architecture program at the Harvard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via a newly established material research library and database, the Materials Collection, and a first year architecture course titled Materials and Constru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echniques, Composition, and Strategies that integrates the Materials Collection as a teaching tool. On a broader scale, Integrating Material Culture also refers to the school's initiative to integrate a "material culture" in its pedagogy, defined by the notion of material research as a process of innovation in desig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