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依据"传统村落风貌与特色"、"传统建筑规模与质量"、"传统文化活动与传承"的中国传统村落评审三要点,通过实地调研对粤中从化区的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和风貌特色进行摸底调查,确定从化区传统村落的线索名录,并运用人文地理学的空间分析法从行政区划(镇、街道、林场)、地理环境、民系文化三方面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现状。在此基础上借鉴建筑美学的"适应性理论",从自然适应性、社会适应性、人文适应性三个层面分析其分布的原因,并总结从化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特征,为从化传统村落的申报评审、保护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利用CiteSpace对1998年—2018年传统村落空间研究进行分析,得到我国传统村落研究科学知识图谱。在此基础上,梳理"空间形态"研究热点与演进规律,分析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空缺,探索空间形态研究对于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意义。研究发现:①近20年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的热点与趋势主要集中在"形态特征—形态演变规律—形态保护"这三个方面,且时间上具有先后顺序;②研究方法多集中在理论层面的探索,基于数字化技术对传统村落空间使用和保护的实践研究仍然较少;③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按照空间类型由大到小划可分为3级,目前空间研究还处于第一层级的"整体空间"研究阶段;④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可概括为包含"空间要素+空间演变+空间保护+适应性发展"的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3.
以黄河三角洲流域村落为研究对象,指出黄河是主导流域村落空间形态发展的重要影响要素,通过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经济生产等方面的作用,形成具有鲜明流域特色的村落形态特征。在黄河三角洲流域选取24个典型村落,以水适应性为切入点,运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探析流域环境影响下的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形成机制与水适应性策略。提出“五水共适”理念,解析黄河三角洲流域沿线村落的“河、塘、田、路、居”空间发展模式,分析该模式对村落空间形态4种特征要素的影响,得出三角洲流域村落空间形态的形成机制。在流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河流湖泊等其他流域村落空间形态的研究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张星  何依 《城市规划》2021,45(7):48-58
传统手工业村落作为农耕时代乡土工业的重要见证,在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语境中重新引起关注;其传统文化底蕴和现代经济效应的双重特征,使得这类村落成为 乡村振兴背景下活态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本文以山西省新绛县西庄石匠村为例,从"社会-空间"的视角,揭示了从农耕社会到工业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传统手工业村落的演化特征:农耕时代,在宗族结构的血缘关系主导下,传统手工业村落的亲缘关系、生产组织、宗教信仰紧密联结,形成"居住、生产、精神"三位一体的"社会-空间"形态;工业时代,手工业经济发展引发聚落"社会-空间"形态转变,社会结构由以宗族支配内缩为核心家庭主导,生产空间开始从村落剥离,居住空间由聚族而居分割为单家独院,精神场所转化为公共空间.但是,由于手工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代际传承方式,血缘共同体始终作为技艺续存的主要载体,成为维系村庄"社会-空间"形态的稳定根基.因此,传统手工业村落在社会经济转型背景下的适应性变迁,延续了社会、经济、空间的相互关联,呈现出特有的生命力和相对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取典型的内蒙古中部传统村落凉城县园子沟村作为研究目标,研究其空间形态的适应性与演变机制.依据该村落区位、地貌及气候等,对其整体空间形态、道路空间形态、公共活动空间形态进行分析,获取其扩张和失调阶段、空心和蜕变阶段的空间形态及交替演变的轨迹.通过空间形态区位条件的更改、思想观念的转变、交通方式的变化等演变机制,创建村落空间形态适应性发展的目标体系,进而构建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村落.  相似文献   

6.
宋绍杭  张扬  徐鑫 《规划师》2011,27(5):32-36
浙江省青街畲族自治乡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采用建筑与空间系统、功能的适应性分析路径,建立了满足原住民与其他人群空间需求的多元功能目标系统,即浙南畲乡生活村落、水绕山环风景村落、民风淳朴人文村落和传统风貌旅游村落;通过有机更新,保护、延续了传统风貌和景观空间,突出了村落的人文特色;增强了公共空间活力;保护和改善了传统风貌和...  相似文献   

7.
传统村落反映了农耕文明时代的村镇经济和社会生活,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而传统村落的空间基因探索对于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文章通过对汾河流域的古交市南头村的空间基因进行研究,提出基于空间基因识别与解析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8.
北京地区传统村落是北方传统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文章首先介绍了北京地区传统村落远近郊双重的空间分布特征,从自然聚落类、交通要道沿线类和长城沿线堡寨类三种主要村落类型展开论述。在此基础上,选取村落空间形态、节点空间、院落与建筑三个方面详细解析北京地区传统村落的风貌特征,研究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于村落风貌形成的内在影响机制。文章最后通过对北京地区传统村落面临主要问题的分析,提出在未来北京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中应当加强真实性、完整性的保护,通过挖掘村落深层次文化内涵寻求发展出路,注重多规合一视角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结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寻找新时期机遇。  相似文献   

9.
论文聚焦西安市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典型类型,依据其肌理模式进行类型划分,结合实例探讨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与选址布局、街巷空间及建筑布局的关系,辨析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主要影响因素,试图从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及建筑布局三个主要方面探讨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保护与更新的方法,进而为西安市传统村落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四川建材》2017,(11):58-59
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人为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传统村落的人居活动空间,本文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新华村为例,分析当地人居活动空间的组分,通过当地人的生活、生产和精神空间及活动追溯当地文化,在尊重和保护村落传统文化的基调下,为传统村落寻求一种更具适应性、发展性的人居活动空间。  相似文献   

11.
雷州市南兴镇东林村新旧村聚落空间特征延续性探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历史村落因各种原因走向衰落,新村开始大量建设。南兴镇东林村委会下的东林自然村是一个新旧村共存且发展较为有序的例子,旧村历史悠久,新村发展迅速。本文以东林自然村为研究对象,以东林新旧聚落空间特征的延续为研究重点,从村落整体布局、村落内部空间和建筑单体三方面归纳总结出东林新村的空间特点并对东林新旧村聚落空间特征延续性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2.
我国正处在城市快速发展阶段,"城中村"现象普遍存在,不少地方都开展了"城中村"的改造工作,不断探索改造方式和改造策略。但是现有的"城中村"改造措施往往只针对城市的物质空间,忽略了其中原住民的发展诉求。本文以重庆市改造后的"城中村"为例,对"城中村"原住民融入城市的困境进行研究,剖析其原因,再结合实际情况对原住民市民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介绍了弱势群体研究所团队在咸阳大石头村新村农宅营建实验--尝试在关中地区二分半的宅基地限制下,以12.6x12.6m方形的院落构建关中新民居类型,推动关中新民居模式发展。  相似文献   

14.
2003年6月,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三杨庄北发现了一处完整的乡村聚落遗址及4处庭院建筑遗址,编号为一~四号庭院建筑遗址,发掘出了房屋瓦顶、墙基、水井、厕所、池塘、田垄、树木、道路等遗迹与生产、生活遗物。形象而直观地展现了汉代乡村聚落与农耕布局。本文依据考古资料、相关的文献记载及建筑明器、画像砖石、壁画等图像资料,对一、三、四号庭院建筑遗址的平面布局、空间构成、建筑做法与技术及建筑形象进行了研究与初步的复原探讨。  相似文献   

15.
张睿 《建筑与文化》2015,(1):181-183
文章立足于数次田野调查,对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吴家店镇自然村落的演变过程及空间形态进行了探讨,总结出当地乡村空间形态演变规律与地域特色。本文既是金寨华润希望小镇项目的前期研究的重要组成,也为当地村落的保护规划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交通干道沿线的村庄环境是展现区域乡村环境风貌、展示对外形象的重要窗口。但交通干道沿线长期以来被视为消极空间,存在管理缺位,造成了沿线村庄环境存在建筑风貌差、绿化不足、水体环境污染等问题。提出以问题为导向、以时效为先导、以实施为目标的整体技术思路。依据高速行进过程中,村庄远近、高低带来的不同视觉感受,以及高速沿线不同地域的自然人文特质,针对现状村庄环境存在的问题,制定面向实施的整治措施,并通过条目化、图表式的表达方法,形成便于操作、易于推广的成果,有效指导了村庄环境整治实施。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发展日益受到重视,南宁市村庄规划编制取得了一定成果。研究对南宁市村庄发展的空间、经济和土地特征进行总结,分析南宁市村庄规划编制现状及技术标准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村庄规划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8.
在村庄规划实践中应采取适应村庄特点、而异于城市规划的方法,在拾村村的规划案例中,通过现状深入调研形成较完整的村庄认知,并且衔接上位规划导向,以面向村庄生产、生活、生态的规划理念作为村庄规划主体思路。规划重点内容包括建设空间紧凑、农地规模化的土地使用规划,提升一产、拓展三产的产业发展规划,镇村统筹、匹配需求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因地制宜、低碳生态的基础设施规划,营造田园、回归传统的乡村风貌设计引导。  相似文献   

19.
张俊卫 《规划师》2015,(3):106-110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河南省解决"三农"问题、推进"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决策之一,被寄予厚望,一度被作为各地的重点工作。实施3年以来,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争议不断,其问题究竟在哪,是错在模式,还是内涵?还要不要或能不能继续建设?针对这些问题,研究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质是农村地区的类城镇化,是应对农村衰落的大势所趋,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继续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应去模式化,因地制宜地有序推进;应对新型农村社区的概念进行修正,避免负面惯性误读。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江苏省新一轮镇村布局规划修编为契机,全面检讨了上轮镇村布局规划。通过分析发现,其主要原因在于村庄建设投入机制比较单一、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缺乏、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发展能力较弱以及村庄自身发展动力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