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上海城市遗产的保护策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松 《城市规划》2006,30(2):49-54
通过对上海城市遗产的基本状况和主要特征分析,探讨了优秀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风貌区等城市遗产保护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从制定有利于城市遗产保护的社会政策,通过规划控制强化历史风貌的整体保护,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的保护手段,以及推动市民参与的保护运动等方面,探索在都市快速发展过程中积极保护城市遗产的有效途径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留住我们的根--城市发展与城市遗产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这二十多年中城市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城市发展了,但我国原来非常富有特色的城市,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逐渐地失去了记忆,千百个城市差异越来越少,面貌却越来越趋同.许多大城市追求高楼大厦,热衷于新技术新材料,小城镇也就造楼房贴磁砖,口号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相似文献   

3.
快速发展的天津城市与遗产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天津积淀了众多宝贵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遗产。2006年以来,随着天津城市定位的提升,城市发展在驶入"快速路"的同时,遗产保护工作突现出新的问题与困惑。笔者总结了近年来天津遗产保护的策略与实践,提出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传承的矛盾,推进遗产保护是天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追求。  相似文献   

4.
城市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相关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国内外对城市遗产概念的认识过程这一根本性问题出发,阐述了城市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并且梳理了城市遗产保护与合理再利用的原则及相关概念。最后,文章试图提出加强保护法规建设,强化遗产保护中的主体作用,完善规划控制和管理制度,建立遗产保护机构及培养专业人士等策略。  相似文献   

5.
越南胡志明市唐人街的城市遗产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安庆 《四川建筑》2010,30(5):35-37
通过介绍胡志明市唐人街的历史背景以及分析它的自身价值、特色和它的保护所面临的问题,提出适当且可行的方法和实施策略,通过设计导则对其城市遗产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6.
本文梳理了重庆工业发展脉络,分析出城市建设与工业发展的息息关系,探讨在城市更新进程中,对于工业遗产的正确态度。从实践出发,针对当前重庆城市规划建设中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中的问题和矛盾,探索城市发展进程中对于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合理对策,提出保护和再利用的基本思路、措施和方法,平衡保护和开发的碰撞,在利与情的博弈中为城市的健康发展提供指导,为城市的文化进程树立正确发展观。  相似文献   

7.
毛华松  孙少彬  程语 《园林》2022,(7):4-12+56
虽然中国近年来对城市中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保护重视不断提升,但以目标单体为主的遗产保护手段导致遗产与其原生文化背景、周边环境及遗产集群之间关联脱离,进而影响遗产原真性和完整性的情况普遍存在。在梳理城市风景遗产以及集群内涵、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生成机制的城市风景遗产集群保护思路,并以重庆市中心城区长江文化艺术湾区为例,以史料、田野调查为支撑,以GIS空间统筹技术为辅助,识别地段内城市风景遗产资源;解析农耕、民国、建国初期三个关键时期空间关联、事件关联、功能关联的差异机制与相应集群特征;再综合城市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功能等场地条件,提出基于“遗产—环境”“遗产—遗产”“遗产—城市”三层次的全面要素保护、关联结构重建、融合机制营造的在地性保护措施。探索了基于生成机制的可持续性集群保护体系,丰富了城市风景遗产在地性保护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8.
城市保护与城市品质提升的关系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城市保护角度对城市品质提升进行思考,首先简要回溯城市保护思想观念的发展过程,而后探讨城市保护对提升空间景观品质、优化人文环境、贡献于城市整体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阐述城市保护的深刻涵义以及如何理解城市保护与城市品质提升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工业遗产保护在中国的城市保护中已经开始起步并逐渐受到关注.随着民国以及毛泽东领导时期的建筑遗产面对与日俱增的更新压力,如何融合工业遗产对于政府决策者与学术界人士来说是一项重要课题.本文记载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的发展,并讨论其保护的相关矛盾,如保护原真性、代表性和杰出性.根据国内外等案例的剖析,呈现所能采取的不同保护方式,即能于互相竞争的各方利益的诉求中取得平衡.  相似文献   

10.
大遗址是社会文化遗产中规模特大、价值突出的重大遗产,它们的生存在当今城市化背景下,面临严峻考验,特别是那些经历漫长历史变迁留存下来的古代城市遗址与当代城市发展之间形成突出的矛盾。因此,发掘和研究古代城市的遗产价值,确认遗产价值载体,建立保护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从而可实现大遗址与现代城市的共生和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共同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明中都遗址保护实践为例,从城市遗址的整体环境视角尝试寻求具有卓越价值的大遗址的保护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高大伟  秦雷 《中国园林》2006,22(1):49-53
在当前国际社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蔚为浪潮的背景下,介绍了法、意、日、英等国遗产保护的经验、理念、法律和实践;并对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的价值进行全面概括,对其现有的保护法律、法规层次进行细致呈现.在此基础上,通过中外对比,指出当前中国遗产保护在城市现代化潮流中的普遍困境.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历史文化遗产地区保护的“区域”思维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那些处于城市密集地区当中,地位非常突出的历史文化适产,对于它们的保护、“区域”的思维必须放大到整个城市的空间战略层面,才可能看到保护它们的最好办法,而如果仅从局部来考虑、则治标不治本,本文以布达拉宫地区保护规划研宄的例子阐述了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3.
颐和园作为中国传统园林历史中存留下的珍贵遗宝,不仅是传统园林文化的精粹汇聚,更是历代造园技艺的集成展现,又尤以其给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巧妙堪称中国传统园林之典范。文章首先介绍了颐和园总体水系,进而通过对颐和园内外部给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的具体研究,详述其雨污处理系统及具体设施的园林化处理方式,总结在颐和园中园林空间与给排水工程融合的特点,希望对现代公园的给排水系统规划设计提供建议与帮助。  相似文献   

14.
颐和园写秋轩的选址对于造园来说并不理想,但是我们的前辈们却能在这里创作出极富诗意的园林栖居,并被孟兆祯先生誉为典范。本文尝试结合历史文献、实地调研与测绘对其进行一系列的研究,通过分析其园林内部与外部空间环境、成景与得景等多方面因素,总结其"景面文心"的园林内涵,并深入剖析写秋轩假山的设计推理过程与其成功的原因。以期更为深刻地理解传统山地园林造园艺术,并为现代山地园林的设计与营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偶然发现一张1931年的《申报图画周刊》,报导了中国营造学会与北京图书馆联合举办的“圆明园文献遗物展览”。展出仅两天,参观者数千人,可见中国人民对圆明园感情之深。  相似文献   

16.
李东遥  吴葱 《中国园林》2022,38(4):139-144
园林图咏是以绘画描绘园林景观、附有题跋诗咏予以阐释的传统图册,由唐宋史地杂咏和八景绘画发展而来。园林景观并非古迹,却在文化上与古迹紧密联系,利用古迹进行景观创作,古迹是园林创作的重要源泉之一。以具有代表性的清代皇家园林图咏——圆明园和避暑山庄图咏为例,分析图咏景名、序言、御制诗及注释文本,对比各景绘图与相关古迹图像,提出了园林图咏阐释古迹的3种方式,即景名源于古迹典故、主题内涵索引古迹、形象布局写仿古迹,阐释了古迹的社会价值以及文物价值中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秦雷  高大伟 《中国园林》2006,22(2):69-74
通过对海淀中关村区域历史沿革的简要梳理,指出皇家园林在区域历史文脉中的核心地位:直言海淀中关村科学城总体规划对区域自然、历史、人文环境等文脉特征的忽视导致的“病症”,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圆明园是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集大成者,承载着古人独特的营造智慧。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宏观或中观的园林景致,较少关注微观层面的桥景营造。通过对圆明园廓然大公的规月桥的文献考证和实地调研,首先理清规月桥的历史变迁;并对规月桥的桥景进行四个维度的分析:桥是造景之元素——观桥成景;桥是观景之场所——立桥观景;桥是联景之枢纽——过桥换景;桥是文化之载体——因桥生境。最后,总结规月桥的景致模式,以点带面,探析圆明园廓然大公的园林营造艺术,挖掘古人的整体观营造智慧,为当代人居环境建设提供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城市已进入存量规划时代,大 量城市老旧社区亟待更新。但以往的城市老 旧社区更新多以物质环境改造为单一目标, 对公众参与、社区归属感营造等问题缺乏整 体性、综合性的深入思考。论文分析了目前 城市老旧社区改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全 生命周期社区等理念指导下,构建了涵盖社 区物质环境、社区服务、社区韧性、社区邻里 以及社区认同等层面的城市老旧社区更新的 多目标体系。并基于多目标协同,遵循城市老 旧社区更新改造步骤,从需求探知、方案形 成、实施运作及运营管理等方面提出城市老 旧社区更新改造策略,以期为我国城市老旧 社区更新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以河南省中西部地区典型乡村为研究对象,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原则,从城镇化发展角度,总结了目前我国乡村存在的现实问题,结合国外乡村建设在经济复兴、生态恢复等方面经验,从生态环境、住居环境、民生环境三方面,提出了我国乡村建设的策略,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