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五峰山长江大桥北锚碇基础采用陆地沉井结构,其平面尺寸为100.7m×72.1m,高56m,该尺寸为目前陆地沉井世界之最,在其施工过程中必须采用相应方法进行监测,主要监测项目有沉井几何姿态、挠度、结构应力、土压力、沉井内外水位及周边构筑物沉降等。首先对沉井进行计算分析,确定沉井施工过程中最不利受力位置,然后在这些位置布设监测仪器进行监测。由于仪器众多以及其结构的特殊性,针对性研发一套实时监控系统,提高监测效率,并能直观展示监测结果。监测结果表明,监测系统能够及时捕捉沉井姿态、挠度及应力等信息,正确指导施工。  相似文献   

2.
介绍大型转换钢架结构施工技术,包括高支模体系的挠度、强度控制;高强大体积混凝土刚架大梁的浇筑、温度测算及监测;刚架结构位移、挠度监测和应力测试。  相似文献   

3.
在试验的基础上,对竖向张拉法体外预应力简支梁挠度进行分析计算。分析其挠度下降原因,并深入研究反拱挠度,得到主要影响因素,即应力增量及二次效应。通过理论分析得到不同的计算公式对应力增量以及二次效应值的计算,最后考虑次要影响因素——预应力增量竖向分力的影响,三次优化计算反拱挠度,得到较为靠近试验值的挠度值。  相似文献   

4.
以宁波奉化江南翔桥为例,介绍大跨度V形刚构桥实时监测系统的设计,介绍应力、挠度测试的元件、模块与测点布置等。实时24 h对结构进行应力及位移的自动测量及监控,形成实测数据库,在V形刚构施工中起指导作用,为大桥在运营期间的健康监测提供原始参考数据及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以武汉江汉六桥钢梁大跨顶推施工为背景,通过基本原理分析采用临时结构对钢梁刚度加强方式,并对不同加强方案进行对比分析,选取合理覆盖范围的桁架结构,以减小顶推最大悬臂90m时导梁前端挠度及钢梁应力;通过对各个顶推施工阶段计算分析和实际施工监测表明,采用桁架结构能够很好地解决导梁挠度过大和钢梁应力水平过高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特大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施工过程监测,研究连续梁桥施工过程挠度变化规律及应力分布,根据施工工艺,提出一种新的合龙准则,从而使结构达到最优施工应力状态和最优运行状态。  相似文献   

7.
某购物中心三期钢结构悬挑部分跨度大、自重大,为把控施工过程中特别是施工卸载时悬挑钢结构的受力性态,制定结构关键部位应力和位移监测方案,对结构进行实时施工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施工卸载时结构应力变化和挠度均较小,后续施工过程中结构应力变化最大值为38.1MPa,应力变化主要由结构自重增大和温度变化引起。本工程监测结果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估计桥梁在温度作用下的挠度行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桥梁结构的挠度变化除了与车辆、人群等荷载有关之外,还与环境的作用密切相关,在大跨径桥梁结构安全监测系统中进行结构安全状态评估时需要知道桥梁结构在环境作用下的行为,以便分离环境与例如汽车、人群等荷载的不同影响。挠度变化是桥梁结构安全监测系统中反应桥梁安全状态最直观的参数之一,荷载与环境的作用、结构材料的变异都可以通过挠度的变化表现出来。但是通常所测得的挠度是桥梁在环境温度、车辆荷载等综合作用下的总响应,而不同荷载条件作用可以使得结构产生同样的挠度,由于不同的荷载条件可以引起同样的挠度但是产生不同的应力,因此将挠度分类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尝试用神经网络方法通过实测值来模拟温度与挠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并用它来预测桥梁由温度所产生的挠度变化,从而可以将这温度产生的挠度值从实时的总挠度中分离出来,以便进行其他部分挠度评估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通过研究杭州某大跨钢箱梁天桥工程实际案例的吊装技术,基于Midas软件进行不同工况下的临时支撑架静力验算及上部结构验算,并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理统计分析最大压应力、最大拉应力、挠度、振频等技术参数的关系,得出挠度和振频之间存在显著线性相关性的结论,其回归方程为:y=42.084-4.960x(x为振频,y为挠度)。该研究表明,挠度和振频呈反比负相关,振频越大,挠度越小,从而为大跨钢箱梁吊装设计和施工安全技术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预应力钢纤维混凝土板弯曲疲劳挠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抗疲劳性能是结构及构件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本文通过弯曲疲劳试验对3种钢纤维体积率(0%、1%、2%)的预应力钢纤维混凝土板在不同应力水平(0.75、0.80、0.85)下的弯曲疲劳挠度变化规律以及疲劳损伤特性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不同钢纤维体积率及不同应力水平下预应力钢纤维混凝土板的跨中挠度曲线,揭示了预应力钢纤维混凝土板的跨中挠度在疲劳过程中呈现3阶段分布并且在循环第Ⅱ阶段呈线性,疲劳破坏时板的挠度约为其初始挠度的2.4倍的规律。在此基础之上,根据M iner线性累积损伤理论建立了疲劳寿命预测模型,用该模型预测得出的疲劳寿命与实测寿命在3倍离散范围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