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顾凯  查婉滢 《风景园林》2022,29(8):12-18
对中国传统园林假山营造技艺的深入认识需要从整体性和过程性2个视角来进行研究。明末清初江南造园大师张南垣所开创、当代扬州叠山匠师方惠所进一步归纳的“以少胜多”为核心的造园叠山技艺,是传统叠山技艺的重要成就。以在小型庭园中的运用为例,从总体布境、具体造景、叠造技法3个层面详细探讨假山叠石技艺。在布境上,技艺重点在于确定“主山”定位以及主观赏点与大面主景,并布置出生长势、环抱势与延伸势;在造景上,以山洞与山峰、山脚与岩面、水景与山径为关注对象探讨其中技艺要点;在技法上,识石与选石、拼叠与造型、层次与呼应为叠山匠师从基础到高阶的能力要求,贯穿于整个构思与叠造的过程之中。这一技艺研究可为当代叠山提供理论指引,并可继续发展延伸,为传统园林营造技艺的实践传承提供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阐述了三维数字地图建设的重要意义,然后以宁波市三维数字地图的建设为例,分析了三维数字地图的建设内容,研究其关键性技术,最后就三维数字地图的应用实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董芊里  张青萍 《中国园林》2022,38(10):133-138
皴法作为中国山水画及叠山所独有的技巧,同时也是连接山水画与叠山的桥梁,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然而传统的绘画与拍照等记录方式均不能很好地适配叠山皴法,点云能够不受光影效果及透视关系的影响,对假山表面的物理信息进行识别与记录。因此使用三维点云的记录方式,对苏州四大名园进行叠山皴法的扫描与识别分析研究,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叠山皴法研究与记录方式。最终发现狮子林能够识别的叠山皴法仅为3种,并且其皴法均以曲线型为主,过度强调石头本身,而使整体假山丢失山意。拙政园与沧浪亭均能识别出4种皴法,以直线型为主,并能配合周边环境,营造出较好的园林意境。留园是四大名园中识别出皴法种类最多的园林,共计5种,并且与建筑、植物、水体相互配合,营造出了四大名园中山意最好的假山。  相似文献   

4.
乐志  夏钰颉 《风景园林》2022,29(9):121-127
学术界对园林假山营造应有真山之境这一观点已达成共识。但叠山布局的既有研究,主要着重于假山的造型和对空间的分割作用,并以较大尺度造园为主,而对空间局促、较小尺度园林中的石假山,则缺少结合造园布局来营造真山境界的相关成果。结合文献研究、实例分析和对叠山匠师作品的总结,探讨基于真山境界的假山相地、基地改造、叠山布局、其他造景要素的配合四方面内容,并得到4个结论:1)相地应从观赏假山主景的主观赏点出发;2)基地改造应以“渐入山中”为基准,以“物在山中”为标准,结合“游在山中”的路径规划,最终达成“山外有山”的调整目的;3)假山营造中,应注意展现真山之高、深、广三维尺度的不同布局技法;4)其他造景要素与假山的协调,不仅须符合“如在山中”的基本原则,还应有效弥补叠山的不足。围绕“真山境界”这一主题探讨造园布局相关问题,加深了对传统造园叠山技艺的系统性理解,可为假山遗产保护和造园实操应用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5.
张志强  郑曦 《风景园林》2022,29(5):124-129
画意追求是明清园林叠山的重要倾向,并且影响了叠山实践。以山水画中的皴法为切入点,在结合相关的造园和画论史料的基础上,开展了明清园林叠山与山水画皴法的比较分析。研究发现:1)明清园林叠山对于皴法的借鉴和山水画皴法的总结联系密切,由于受到绘画上复古求源的社会文艺思潮影响,叠山有了对历代各种皴法借鉴的可能,这在明清以前较为少见;2)借鉴皴法成为画意叠山实践的重要方法,以致在叠山的每个重要环节均出现了以皴法为指导的具体叠山理法;3)明清时期在对山水画和叠山的品评上也出现了趋同的现象,是否拥有皴法画意是叠山作品重要的评价和欣赏标准。对于叠山和山水画皴法的比较分析,为当代叠山实践中利用传统山水画皴法提供参考,同时对进一步发掘明清画意叠山的价值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沉淀,所谓"无石不成园",叠山置石是造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骨架。扬州园林起源于西汉,极盛于清乾隆年间,其中又以私家园林为主。因扬州地处平原,园林中本无山,但在南北交织的经济、文化熏陶下以及南北叠石匠师的相互交流中,扬州私家园林叠石艺术手法自成风格,有法无式,变化万千,自此扬派叠石与北派、苏派并列为中国园林掇山置石的三大流派。扬州何园有"晚清第一园"的美誉,关于何园的造景艺术分  相似文献   

7.
三维技术已经在城市规划管理等方面大量使用,基于三维仿真系统的方案评审等汇报工作与采用PPT文档作为载体的汇报方式之间出现了信息的不对等,汇报与展示之间不同步影响汇报的连续性与表达的连贯性。本文以汇报内容与三维场景的整合作为切入点,提出一种以三维仿真系统为核心的交互式汇报演示技术,实现汇报内容与三维场景的实时交互。最后以规划设计成果的汇报演示为例,展现交互式汇报技术带来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正>扬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我国古典园林的重要分布区域之一。历史上的扬州曾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南北造园、建筑匠师得以交流,因而扬州园林兼南北之长,具有"北雄南秀"的特点,在我国造园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扬州园林的叠山置石(扬派叠石)为中国三大叠石流派之一,享有"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34)
本文以天水市麦积山和南郭寺两大旅游景区作为研究对象,对景区三维虚拟展示进行研究,主要由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对于地形的构建,利用DEM和遥感影像等基础地理数据进行三维地形的构建;另一部分是三维建模,主要包括对于建筑物模型、道路模型、树木模型等景区主要地物模型的建立,利用Skyline三维地理信息展示平台将研究成果展示出来,可以实现数字景区的三维显示、场景漫游、视觉仿真等效果。为更好的展示和保护风景名胜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高洁  贾玲利 《南方建筑》2018,(1):98-103
四川地区在其独特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历史文化及风俗习惯等影响下,产生了具有古朴自然、古雅清旷等气质特点的川派园林风格。通过对四川地区重要传统园林中叠山置石作品的调研,分析其叠山置石艺术手法,进而从叠山置石技法、山石审美艺术及山石造景特征等方面探讨四川传统园林山石艺术的精华。  相似文献   

11.
顾勤丰 《城市建筑》2013,(8):206-206
假山是古典园林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但许多古典园林假山的建造手段和技术早已失传,严重影响了我国古典园林中假山的传承和修缮。本文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实例考察,对古建筑中假山的研究进行了浅要研究。  相似文献   

12.
营造技艺是建筑遗产得到科学保护与修缮的重要前提,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随着传统营建活动的日趋减少,依靠工匠“口传身授”的营造技艺也开始走向衰落,面临传承断代的威胁。本文选取高平市二层砖木混合结构的传统民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野调查、口述访谈的研究方法,对传统民居的营造流程、技艺要点等进行全面的记录与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炼传统工匠营造的民间智慧与创造力。  相似文献   

13.
程洪福  胡伏原 《中国园林》2021,37(2):139-144
假山是历史园林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材料、结构和工艺特殊,受影响因素较多等特性,是遗产构成要素中异常脆弱的元素。环秀山庄假山是中国古代园林叠山艺术作品的典型例证,亦是该园林的关键核心遗产,对其开展系统性监测尤为重要。假山遗产监测必须运用系统论方法,采取跨学科合作路径,整合多学科方法与技术,运用多种设备协作、多源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假山综合性动态监测,提升遗产监测的有效性与智慧化水平。  相似文献   

14.
顾凯  查婉滢 《风景园林》2019,26(3):19-24
对传统叠山匠师技艺进行考察研究,既是当代的传统风格造园实践的迫切需要,也是学术界对工匠文化研究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必然要求。选择以当代匠师方惠的造园叠山技艺为研究对象,在调查访谈的基础上,从他的事业历程、创作理论和营造原则3个方面,认识其叠山技艺及其理论的核心要点,并探讨他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开拓。  相似文献   

15.
戴文翼  顾凯 《中国园林》2021,37(4):139-144
弇山园是晚明的江南名园,以山景营造为重要特点。该园的主体建设延亘数年,3座不同时期营建的假山具有各异的叠山意象,分别可概括为壶中天地、山水再现和天然意趣,此三者均为园林叠山的重要主题。旨在通过对"三弇"的分析,揭示出此3种叠山意象在晚明江南园林中是如何借由具体营造实现的,这些意象的历史脉络又是如何发端、延续和变迁的,从而在传统叠山的意象与营造两者间架设桥梁。  相似文献   

16.
顾凯  叶聪  戴文翼 《中国园林》2024,40(2):124-130
现有中国园林史研究已经认识到南宋是园林中石假山营造得到重要发展的时期,然而南宋园林假山营造的具体方式及其形态特点尚未得到有效探讨。在深入研读相关文献与图像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来源与后世影响,探讨南宋园林假山营造的类型及其发展。首先从“置”与“叠”2种基本方式出发,在历史语境中探讨“森列”与“饾饤”这2类南宋常见的假山营造类型及其来源与影响;进而关注二者在仿“飞来峰”营造中的结合与发展,从而更清晰地认识南宋,乃至其后的石假山营造。这一研究将对其后中国园林假山发展的认识,乃至当代假山特点的理解提供坚实的历史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园林常以山石为主景,有“无园不石”之说。自古以来,很多山石家的技艺手法值得我们继承和发展。每座石山在堆叠之前应有一个总体规划设想。堆石叠山地基必须牢固,范围应大于山体。山石施工过程中,分层处理,便于形成层次深远、富于变化的效果。码放山石力求紧靠牢稳、咬茬坚固,但也不可能完全严丝合缝。  相似文献   

18.
喻梦哲  林溪 《风景园林》2017,24(2):117-122
针对我国古典园林中池、山等部分以叠石构成,其外观轮廓难以精确测量和清晰表达的问题,以苏州环秀山庄与耦园假山为例,尝试以三维激光扫描与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应用于此类对象,并与传统手工量取方法进行比较,验证了其在数据获取效率与全面性方面的全方位优势,并就该技术在园林信息采集和图纸成果表达等环节中的具体操作方法作了初步讨论,评测了此类测量技术手段在古典园林测绘和研究中的适宜性问题。  相似文献   

19.
河州白塔寺川古建筑营造与修复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斗栱作为白塔古建独特风貌的典型元素和重要营造特色,有三角形、四边形、六边形、八边形以及由两攒或多攒穿插组合而成的多种样式,种类达九种之多。作者通过参与白塔木匠的营造活动,对该派系各类斗栱的结构、构造做法、用材比例、营造逻辑、工艺特色及成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揭示了其复杂造型掩盖下的结构关系和构成逻辑,一方面补充、深化了建筑史中的斗栱研究,另一方面对白塔寺川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抢救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9,(1)
In this paper, the content of rockery protection was discuss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a series of documents such as the convention, declaration, and regulations concerning heritage protec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s of authenticity and integrit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rockery and its environment,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rockery protection should strength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protection of the body of a rocker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tructure, skill, materials and function, the contents of the rockery protection and the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where the rockery is locate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internal environment of the rockery space were analyzed, and the contents of the rockery protection were preliminarily propo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