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框景是中国传统的空间造景手法。徽州古民居中的"框景",是将门、窗、柱梁结构、天井等构成框格,对自然环境进行裁剪划分,以获得多样的视觉效果,该表现手法可为建筑在美学上、图像上、空间上、生态上带来多重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于大都市边缘地带的城乡辨识一直是学术界的关注议题,除了城市化水平或者建成环境以外,基于城市空间的意象感知的分析方法是识别边缘地区城市化程度的重要补充,为此,研究以语义差别法(SD)法为分析工具,通过对佛山市西樵镇的实证调查,分析了受访者对广佛边缘地区的城市感知,即西樵镇呈现出较高密度的社会经济活动、相对朴实的建成环境两大特征并存的空间感知表征,研究还通过建成环境分析对感知结果作了检验,在总结以SD法分析边缘地区城市感知的优劣后进一步提出了后续研究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3.
杨华 《南方建筑》2012,(4):33-37
实效性是城市设计从技术走向实施的关键,本文概述了深圳在城市设计实效性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土地使用与空间形态一体化的总体策略,对规划编制、技术法规和设计管理中空间形态要素的建立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外适内和——徽州古民居聚落"适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和谐人居需要与自然环境、人的行为心理相适应的建筑创作外适;和谐人居呼唤技术与艺术相统一、有机秩序的建筑创作内和。该文主要以西递、宏村为例,通过探寻传统古民居聚落的内在精神和美学特征,剖析其中的"适居性"建筑创作内涵,揭示出其对设计、研究、建设的启发、借鉴和推动,以期对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和人居环境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以安徽屏山村为例谈徽州古民居的生态适应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红云 《山西建筑》2010,36(18):35-36
通过对屏山村的实地考察,立足于人与自然相融合的角度,从徽州古民居屏山村的选址、布局、庭院空间、少费多用等方面出发,研究了屏山村所具有的良好的生态居住适应性,从而为生态建筑设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随着古镇旅游的迅速发展,物质旅游所造成的拥挤的旅游环境、低层次的旅游内容、残缺的文化气息和过度的商业化氛围、旅游特色同质化等方面的问题逐渐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焦点。本文以西塘为例论述人文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人文旅游,以及提供体验式场所来提升旅游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声景学是新兴的景观学与声学交叉学科。本文首先从诗词、文、画三方面探讨了中国文化中对声学美的追求,然后对西湖风景区进行声景学研究,尤其强调其声景观的人文属性,并进一步说明了声景观的人文研究对景观设计和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高宁  胡迅 《南方建筑》2012,(5):82-86
多功能农业理论是欧洲地区广泛接受的复合发展战略,该理论认为农业具有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价值,农业部门的商品和非商品的联合生产是理论的核心内涵。多功能农业理论可以应对我国目前出现的多种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引导转型期农业地区发展。以莫干山红枫农业公园的规划设计尝试实践多功能农业的理念。  相似文献   

9.
寺庙建筑是徽州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原因,徽州寺庙建筑遗存量相对较少,但其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宗教价值和突出的地城文化特征.该文以歙县丛林寺为例,分析其建筑结构特征、彩画形制及典型的文化特征、突出的文化价值,并从综合性研究、真实性与完整性保护、合理展示与利用三个方面对丛林寺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出了建议,以期为徽州寺庙建筑遗产的保护及利用做出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德国具有悠久的工业遗产保护的历史,从政策、保护与开发的方法等方面积累了相当的经验,本文将结合典型案例,分析工业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具体策略和方法,为了解和借鉴德国工业遗产保护的相关经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徽州古建筑维修工程的类型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徽州古建筑是分布在古徽州地域,类型多样,数量众多的一个广泛概念,针对这些古建筑在今天的不同意义和种类,应采取不同的维修策略。本文着重探讨徽州古建筑维修工程中所应采用的几种策略及其合理性,以使徽州古建筑的修缮工作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徽州古坝渔梁坝是我国古代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体现了我国古代石质滚水坝的建筑工艺与建造形制。本文从历史沿革入手,阐述其历次维修过程,分析其建造形制的发展变迁与结构特点,以及古坝在古徽州历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探讨了其保护思路。  相似文献   

13.
刘兴  汪霞 《华中建筑》2008,26(3):7-10
该文以周易中的数理为切入点。运用数理的关系原理对中国古代礼制建筑平面布局进行分析,研究礼制建筑中“倚数”布局的模式与技巧,目的是探讨数理原则如何与礼制建筑布局对照呼应、互相含蕴,从而产生空间组合的对称化、规范化和秩序化,而且还达成建筑体系内部的和谐。  相似文献   

14.
浅谈徽州民居的成因及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燕芳 《华中建筑》2006,24(11):131-133
徽州民居是中国民居建筑中的一颗明珠,它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因此,要全面了解徽州民居不仅要认识其建筑特点还要探究其形成的诸多因素.该文即对此想法作了尝试.以期对徽州民居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李钰  王军 《华中建筑》2009,27(5):20-22
任震英先生是我国著名城市规划设计大师,亦是西北乡土建筑研究事业的开创者之一。该文通过全面追溯任老的乡土建筑研究历程以及对其学术思想的系统梳理,生动展现出任老在西北乡土建筑研究领域所做出的独特贡献与成就。同时,探索先生的学术思想对今后本地区乡土建筑研究的启示,从其研究思想中借鉴经验、汲取智慧,以求在新时期中能够使之有机延续,发扬“服务西北、造福乡村”的研究宗旨。  相似文献   

16.
吴琼 《建筑与环境》2009,3(3):174-177
文物古建筑群是文物古建筑及其环境共同构成的整体,文物古建筑群的环境不能与其自身分割开来。汾城文物古建筑群的环境蕴含独特的历史信息,也是文物古建筑群保护工作的对象,对它进行研究有切实的意义。通过对汾城文物古建筑群环境的剖析与解读,针对现状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7.
杨鹏 《华中建筑》2014,(10):170-173
带状空间结构传统聚落规模较小,空间结构多受单一主导因素影响,聚落职能相对单一。在传统聚落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带状空间聚落职能定位需在区域旅游发展背景之下根据自身特点来制定。该文选取碛口古镇作为带状空间结构传统聚落的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其区位优势与景观特色,在获取其基础数据的基础之上分析聚落空间发展过程与结构类型,对其主要道路与外部空间进行承载力评价,并从区域旅游资源的角度分析其基础设施承载力,指出碛口古镇应主要发挥其旅游基地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的经济和文化空前繁荣,宗教信仰和民间崇拜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催生出大量与运河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寺庙建筑.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清真寺、大王庙和妈祖庙三种主要类型的寺庙建筑进行研究和考证,分析它们与运河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9.
孔素美 《华中建筑》2010,28(12):67-68
乡土建筑顾名思义就是各地的传统建筑。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乡土建筑也各有特色。该文从整体建筑价值观的角度出发,以傣族竹楼为例,分析了我国乡土建筑特征与价值把握的几个方面,并对当前乡土建筑价值认定中存在的误区进行探讨,以期为乡土建筑价值的认定与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2020年11月6日~11月9日,第25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在西南民族大学召开。会议以"当代视野下的民居传承与聚落保护"为主题,希望根植传统民居文化的同时,面向生活现实需求,探索传统民居文化基因的可持续传承与发展的当代创新路径。以"传统民居与聚落""现代技术与民居营造""乡村规划与传统村落""民族地区传统民居与聚落"为四条主要线索,根据会议发言、论文和相关背景文献对主要观点进行了整理与解读,并结合当下乡村发展问题,探讨我国多元发展背景下的传统民居研究现状,最后对民居学术研究深化拓展的新动向与新趋势提出展望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