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1 毫秒
1.
《Planning》2015,(10)
创新基地是高等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创新中心对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模式与思路包括课程引导实践、开放实验环境、建立传承社团、完善奖励制度等方面。经过创新实践中心的运行实践,提出创新实践基地的启示建议。这些模式、思路和启示能为其他高校创新基地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8,(5)
体验式创新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单向灌输知识的教育相比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和兴趣为导向的自控教育,是一种互动的、以提升能力为主的教育。在当前开展"双一流"建设和"双创"教育,推进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时代背景下,对体验式创新教学模式的实践、理论研究进行梳理,可以为教学模式的改革与研究的深入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4)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和"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的功能和训练内容需要得到更多扩展和提升。结合湖南科技学院电子工程创新训练中心的建设实践,阐明了构建"产学研用创"协同的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的核心理念,分析了引入企业新主体、增加新功能并运行新的协同管理机制等中心重构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8,(Z1)
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需要大批创新人才的有力支撑。作为一所以管理和经济为主的商科类地方院校,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几年来结合北京市首都"四个中心"定位要求和学院自身学科特点及地理位置优势,积极加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力度,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平台,强化实践育人理念,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并积累了一些可供借鉴和推广的经验模式。  相似文献   

5.
研究生培养是协同创新中心的重要任务之一。文章从培养目标、培养平台、培养机制、培养体系、学位资格、利益协调六方面分析了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基本要点,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结合三峡地区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生培养的实践,对协同创新中心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1,(1)
针对目前工程力学专业工程结构检测实习以见习为主,未结合学生的专业应用背景,实习内容相对独立、缺乏创新教育等问题,该文树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江苏大学土木工程技术研究院"和科技部"高端装备关键结构健康管理联合研究中心"实践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深化与企业间的合作,在实习教学理念、课程内容、运行管理、师资队伍及实践平台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工程力学专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运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该实践成果也可为其他工程实践课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理论教学中,提出并实践了"五四三"教学模式:预习—精讲—讨论—设计-验证的"五步教学法",基础理论层次、CPU层次、存储层次、外围设备层次的"四层次"教学内容体系,基础与应用相结合、原理与设计相结合、部件与系统相结合的"三结合"教学组织原则。在实践教学中,通过以验证为主的课内实验、以设计与综合为主的课程设计和以创新为主的课外"大学生创新实验"三环节,环环紧扣,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硬件设计与开发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工作室专注于公共建筑、剧场建筑、商业及居住建筑,而且将云南地域建筑创作作为实践的主要内容。通过若干项目的实践与反思,工作室逐步形成以“创新、技术与服务”三者为主的创作理念。在“创新、技术、服务”创作理念指导下,工作室综合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6)
协同创新中心,是我国高校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深入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演化规律对于指导实践,推动协同创新意义重大。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协同创新中心的生命周期可分为酝酿准备、组建形成、磨合震荡、规范运作、衰退老化5个阶段。将生命周期理论应用于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构建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生命周期模型,划分成长阶段、提炼阶段共性,有助于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成长机理进行深入认识,并为高校筹建协同创新中心提供一定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0.
通识教育包含创新创业类课程,创新方法与实践是这一课程的重要内容。如何养成科学思维素质,如何将创新方法通过实践教授给学生,是高校创新实践课的主要任务之一。三年级的实践教学为主的专业课程,其主要内容为小、微型构筑物创新设计与建造,在课程中通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环节,使学生了解行业实践发展和学术创新的理论,为学生提供创新规律和方法的相关导向和启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将多种创新方法融入课程训练过程,达到传授方法、启发设计创新能力的目的,并通过专业知识与创新理论相结合使学生能够熟练应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对教学成果进行总结和评述,反思不足,为进一步提升创新实践课的教学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改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根据不同的办学层次采用不同的办学模式,作为普通本科类学校应培养既具有较好的基本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实际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专业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文章对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以及专业特色等方面提出了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化实践平台是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新模式,是有效利用前沿技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新成果。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化实践教学模式的科学设计和有效实践,突破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局限,扩大了实践教学的覆盖面,增强了实践教学的即时性,强化了师生之间的互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通识教育作为素质教育有效实现方式,具有鲜明的价值观塑造及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通识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道德情操、社会责任等综合素质。理工科院校在推进通识教学的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管理体制、顶层设计、师资队伍建设、通识与专业教育矛盾、教学方法等方面。通识教育重"育"而非"教",文章以土木工程专业通识课地铁文化漫谈为例,探索了理工科院校通识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了以"研、论、践、训、核"为主线的课程教学体系,达到通识育人目的。理工科院校通识教育应结合自身学科特色,发挥资源优势,构建"以学生为中心"通专融合的通识课程体系,将育人理念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同时,通识课程建设需借助"互联网+"技术及大数据管理,实现课程教学全过程的育人目的。  相似文献   

14.
省级综合训练中心的建立对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实验改革起到促进和提高作用,文章结合新建省级综合训练中心的自身特点,对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改革的管理体系和制度优化、过程模式创新、后期效果反馈与评价体系探究等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旨在为其他高校申请土木工程综合训练中心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不断推进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改革,发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功能,为社会培养更多应用型、实践型、创新型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5.
城市规划专业CAD课程教学框架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洋 《高等建筑教育》2011,20(3):140-143
计算机辅助设计是高校城市规划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课程,以培养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绘图能力为目标。文章从城市规划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作用和特点出发,在总结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学模块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模式设计和实践环节设计四位一体的课程教学框架,以此为高校城市规划教育的课程改革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实施为中国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指明了道路,更进一步为培养专业实践人才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授课形式单一、结合新技术少和涉及实践知识少等问题。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和要求,横向对比国内及新加坡高校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方式,并进一步总结经验,优化教学方式,提出教学改革措施,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以期为国内高校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龚振文 《山西建筑》2013,(31):245-246
通过对农科院校建筑艺术公选课教学内容的介绍,提出了建筑艺术教学改革的方法,实践证明,采用建筑工程案例式教学,并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改革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沈俊 《高等建筑教育》2013,22(2):155-159
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其职业要素、企业要素的融入一直是"软肋"。以地方院校的非重点专业建设而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组织不能简单套用国家示范院校的高标准而盲目执行。以综合实训项目为载体,以参与设计全过程为依托,以职业岗位综合能力提升为目的的高职综合实训课程改革,在场地、项目、师资、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及由此而产生的有关实践课程体系重构,更具推广性与借鉴性,更适于地方高职院校非重点建设的艺术设计类专业。  相似文献   

19.
王洁宁  任震  黄滢  张凯云 《风景园林》2018,25(10):110-114
风景园林专业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是以规划编制技术为导向的专业课程。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目标的背景之下,于绿规课程教学中导入生态正义观正适应了高校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协同的新要求。文章基于绿规课程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形式轻思考、重标准轻责任的现状,结合生态正义观的缘起和内涵,阐述了生态正义观对绿规课程教学的现实意义:利于引导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利于保护学生的生命关怀之心;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通过对绿规课程授课内容的模块化分析,将生态正义观的代内正义、代际正义、种际正义三大内涵适时导入,探索了生态正义观在绿规课程教学中的导入途径。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比BIM技术在国内外建筑业及人才培养方面的差异,分析国内BIM技术在建筑业的应用及在高等院校教学体系中的构成,并详细阐述BIM技术的发展对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的冲击,提出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构建工程造价BIM技术的教学思路,最后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课程实训方式三个方面提出BIM技术在国内高等院校教学体系中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