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为了深入的了解商丘市民对绿色开放空间的需求,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设置各种明确的问题,做全面的摸底了解,既能收集大量的资料,又能效率很高的作出分析得出结论,全面的把握当前的情况,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朱玲玲 《门窗》2012,(9):220+222
本文在搜集和阅读大量绿色开放空间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对绿色开放空间的概念进行了论述,其次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研究现状及主要集中的几个方向上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并对绿色开放空间在现代城市中的功能和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祝侃  马航  龙江 《华中建筑》2009,27(9):96-98
绿色开放空间的发展演变是城市环境漫长变迁的结果,不仅是对城镇规划本身深刻地了解,也有助于分析城市中绿色开放空间的含义.该文研究基于欧洲国家,例如英国,德国、奥地利和法国的相关研究,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西方国家绿色开放空间与绿色城市的发展与演变,对中国的公共空间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城市绿色空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本文从绿色空间的基本概念着手,探讨了城市绿色空间构建的空间策略,力求为广泛展开的绿色空间建设建立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县城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发力点。随着绿色低碳县城的推进,县城公共开放空间的建设难以及时满足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新需求,附属开放空间因数量多、分布广成为补充县城短板的重要对象。基于此,本文分析当前县城附属开放空间的特征,挖掘各类附属开放空间的共享潜力,提出促进共享的激励政策和协调机制建议,对绿色低碳县城建设提供可参考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7.
使用后评价作为评价建筑性能的一种手段,通过评估建成环境对今后的设计策划以及运营提供参考。该文研究以重庆大学B区为例,对校园开放空间进行建成环境空间认知使用后评价,通过基于城市意象理论的认知地图与SD语义法的调研,针对重庆大学B区寻路难、空间认知模糊的问题,剖析校园开放空间在空间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现有环境提出改进的策略。评价数据将作为现有校园开放空间改造的指导资料,同时为新建校园空间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人性化公共开放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3个国际上有代表性的公共开放空间的研究实例。回顾了20世纪下半叶针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与人之间关系的研究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对英格兰城市绿色空间的使用障碍进行了剖析,最后建议以人为本是创造公共开放空间并使其具有可持续性的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9.
石骋  程文 《低温建筑技术》2023,(4):17-20+25
为测度校园绿色开放空间的恢复性效应,从理论层面为校园恢复性空间规划设计提供依据,文中以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园为例,利用文献调研、结构化访谈与问卷调查等调查方法,对12处典型空间的恢复性效应进行测度与对比,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挖掘了恢复性效应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绿色景园的恢复性效应最强,影响恢复性效应的公共因子主要包括设计营造因子、环境感知因子和活动空间因子,其中设计营造类因子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城市中长期发展规划是为应对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危机提出的城市综合发展方案,而绿色开放空间能有效改善城市环境,调节小气候,提高城市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成为城市发展策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以温哥华、悉尼、纽约、香港四个典型国际大都市作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其中长期绿色开放空间规程策略和共同趋势.并通过对比分析,提出中国绿地永续发展的建议和策略,指引绿地空间规划的政策制定和规划方案实施.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好落实2030健康中国战略, 建设利于居民健康的城市环境,风景园林学 科需要联合相关学科建立系统性的公共健 康理论实践框架,以提升绿色开放空间的整 体健康供给水平。本文根据疾病负担的伤残 调整年指标统计得出目前中国首要的健康威 胁来自代谢、呼吸两大类慢性疾病;在现有 文献基础上,从提高自然暴露、降低环境污 染、促进健康行为3方面讨论了自然要素影响 健康的主要途径和机制。并针对规划体系的 各个环节,提出从宏观规划尺度、高频使用 场所品质、邻里可步行性、生态修复和安全 隔离4方面建立公共健康基础设施的实施战 略,以指导从宏观系统布局到健康关键性地 段的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寒冷地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热舒适,文章于西安选取5个典型地点采用实地测量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冬季城市公共空间人体热感觉、热舒适度与主要气象因子的满意度与热期望.研究发现:人群热舒适主要受空气温度与太阳辐射影响,受试者普遍期望该类空间冬季温度升高、风速降低.最后文章也尝试建立适用于西安冬季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热感觉评价模型并提出相关优化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英国及西方国家在21世纪城市生活中构建绿色空间的重要性。文章分析了空间环境规划、设计及管理方面的政策依据,并涉及到当前人们对健康、生活品质及社会因素等问题的关注。论文探讨了在风险与安全、自由与控制等方面的挑战,论述了这些因素对于构建绿色空间、采取各种景观建筑设计方法来服务于社会需求与期望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羊烨  缪琦 《城市建筑》2022,(1):54-58
从绿色建筑的视角解读封闭社区,提出促进社区的共享和开放是一种绿色社区的设计策略,能够提升社区的绿色性能.从设计层面推动社区边界与城市的共享,将城市交通引入社区内部,可以达到城市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营造宜居城市的双重作用.文章以杭州湾滨海新城启动区为例,探讨了社区设计从点、线、面三个层级渗入社区共享的策略和模式,最后提出...  相似文献   

15.
围绕慕尼黑伊萨河生态修复项目,通过梳理伊萨河的历史变迁与动态河流空间发展策略,着重探索绿色开放空间理念下的近自然化生态工程技术手段与景观手段。通过深入研究,阐释风景园林视角下,理性、渐进的河流发展模式对中国河流生态修复、景观改造所带来的启发性,并概括"伊萨河计划"在适应性、开放性和过程性方面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6.
孙延莉  包莹 《华中建筑》2023,(4):99-103
深圳市高密度小学开放空间在复杂内外环境的双重驱动下,呈现出区别于传统校园空间制式的创新形态。该文通过对典型高密度小学梅丽小学和南方某传统低密度小学开放空间内开放活动行为的现状调研及对比分析,指出高密度小学开放空间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导向联系与之相关联的空间要素,提出相应的优化设计方法,即关键层集中、多层次连续、多维度开放、主题性多元。  相似文献   

17.
牛月艳  李康  周彤 《建筑经济》2022,(S2):253-256
在绿色发展及人居环境建设受到国家以及居民高度重视的背景下,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规划与实践是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本文梳理国内外在城市绿色开放空间概念、分类、特点、作用及规划设计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期望为推动我国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规划设计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行为与环境认知作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外显反应与内在机制,对于绿色空间人本尺度规划设计实践至关重要。以环境行为学理论为基础,从使用行为与环境认知2个层面对国内外研究方法与内容进行梳理和评述。其中,使用行为层面主要包括自我报告记录、直接观察图析、位置识别技术追踪和位置服务技术映射4类方法,描述绿色空间中的使用行为特征;环境认知层面主要包括主观描述、实验设计及移动互联网技术3类方法,深入解读绿色空间中的使用行为动机。通过研究方法的应用方式、适用尺度以及研究内容对比分析,发现研究经历了由微观尺度质性到多尺度计量分析的过程,由“主观描述”“客观解释”向“多元数据探索”的转变。旨在对“以人为本”的风景园林研究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国快速城市化带来一系列公共健康问题,体力活动为建立绿色开放空间与健康之间的联系提供了一条研究路径。在公共卫生、医学等学科的相关文献基础上,对绿色开放空间影响体力活动的要素进行了系统鉴别和梳理,旨在为绿色开放空间的健康干预性研究提供依据。文章从空间、场所和感知3个层面梳理了6个影响体力活动的要素,对每个要素的内容、指标、影响体力活动的类型等进行了归类,最终建立了绿色开放空间体力活动要素的初步指标框架,并基于此总结了相应的设计启示和未来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20.
在人口老龄化和“健康中国”的大背景 下,绿色开放空间作为日常社交活动发生的重要 场所,对于促进老年人社会交往,提高其健康 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较少有研究关注 到不同行为特征社交活动对绿色开放空间需求 的分异。选取南京市8个社区中的老年群体作为 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数据和城市建成环境要 素为基础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绿色开放 空间对老年人静态和动态两类不同行为特征社 会交往活动的影响。结果发现:客观建成环境 中实际出行时间、步行道密度与主观感知的设施 完备、尺度适宜和环境美观对两类社交活动均 有显著影响。两类社交活动对绿色开放空间的 需求具有分异。静态社交对社区广场和社区附 近的游园有较大需求,且偏好尺度较小、私密感较强的空间。动态社交多发生在综合性的公园广场中,对绿色空间的便捷到达属性的感知更为敏 感。研究证实了不同行为特征的社会交往活动对绿色开放空间具有不同的需求,可为老龄宜居城 市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