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0 毫秒
1.
文章主要以公共艺术与数字媒体艺术跨界合作中呈现的现象为切入点,通过探究经典案例与功能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挖掘艺术跨界合作后带来的意义和价值。以位于湖北省襄阳市的中华紫薇园景观雕塑为研究对象,该处文化艺术内涵丰富,通过对其艺术跨界合作的表现形式和商业价值进行分析,来探讨艺术家或设计师在进行多元融合的过程中,艺术跨界的实践对艺术创新有着怎样积极进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24)
近年来工业和工艺的发展,给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不锈钢、铝、铁等金属材料,柔软的有机玻璃,甚至是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的工业垃圾,正逐渐参与工业造型和雕塑艺术创作,而传统雕塑借助玉、石、泥、蜡等材料也得到新的发展。尤其是木雕、根雕艺术在近年有了新的突破。在雕塑基础性课程训练中,选择适当、方便的造型媒介,让学生更容易上手,快速地掌握雕塑的原理和方法,对于雕塑基础性教学具有一定帮助。文章通过对现代雕塑媒介的综合分析,归纳了有效、合适的造型媒介,对于雕塑教学工作者、学习者和爱好者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6,(13)
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传承,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雕塑也不例外。中国古代的雕塑既拥有历史价值,又具备艺术价值,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当代雕塑艺术发展的根基。然而,当代的雕塑教学对古代雕塑艺术有所忽视,这对于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是不利的。文章主要介绍雕塑创作,分析中国当代雕塑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传统雕塑的历史与特征及其对于当代雕塑艺术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7)
影视产业的繁荣促成了影视媒介与文学更广泛的合作,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通过银幕走向大众。本文分析了影视之所以吸引文学的特性,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影视媒介对文学传播的影响,并试图探寻出推动影视和文学达到互惠双赢的要素。  相似文献   

5.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的全方位覆盖,艺术产业更现代化更具有时代感,这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要求。当代艺术家是艺术产业文化当中与时俱进的实践者,他们将当代艺术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当中,实现当代艺术的跨界合作方式,打破原有的各领域的封闭独立状态,迎合国际艺术市场发展的多元化新方向,成为唤醒灵感,达到创作新高度有效手段。所以,当代艺术与跨界合作的多元化定位,成为当下艺术市场面临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14)
吴为山先生运用西方写实主义的观察方法和造型手段,融合现代、后现代的雕塑形式结构,塑造了具有浓郁个人风格的写意雕塑。其写意雕塑亦成为当代学术界研究的焦点与核心,对于中国当代雕塑发展而言具有宝贵的学术价值。文章从吴为山雕塑的写意观入手,分析了中国传统雕塑写意精神的建构与空间认识基础,同时通过对吴为山及其写意雕塑作品的介绍,探索现代社会雕塑的创新形式。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2)
文章通过对陕南根雕艺术造型的宏观关注和研究,增强人们对这一民间雕塑类型的认识。结合学院雕塑教学的优势,对其造型艺术特色进行理论升华,探究根雕艺术造型的当代现实意义,将其造型中的优秀涵养与现代雕塑观念加以融合,以崭新的态度面对传统的民间雕塑艺术,对探索现代雕塑造型的创新思维具有现实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23)
中国现代雕塑艺术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的,其中建筑艺术也需要一种新的定义诠释其艺术法则。文章从建筑艺术转向现代雕塑艺术的视角,重新审视雕塑艺术与建筑的关系;从雕塑创作元素角度展开,分析建筑艺术风格与创作形式;深刻阐述当代建筑艺术从早期单纯的模仿转化为现代雕塑构成艺术的演变过程。雕塑性作为现代建筑的基本特征,已经融入两种艺术的共性。当代雕塑艺术创作元素与创作特点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建筑创作中。现代雕塑构成了建筑的尊严,同时建筑对雕塑也产生了更深层次的创作影响。  相似文献   

9.
当代艺术语境中,艺术表现形式与媒介纷繁芜杂.在德国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提出"社会雕塑"(Social Sculpture)观念之后,当代艺术家开始以艺术的形式介入社会、教育等方方面面.也有艺术家将自己的整个生命即生存本身(也包括生存境遇)用以介入.艺术家将生活、工作的领域(工作室)作为一种拥有岁月与人性温度的作品呈现,赋予其极具生命力的艺术品格.文章以艺术家于振立工作室为例,通过对这一艺术案例持续深入的考察,探究艺术家自建工作室作为当代艺术家精神载体的"社会雕塑"的生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23)
家具设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现代社会对文化艺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家具设计的标准也越来越高。跨界设计理念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是当前文化艺术与生活进行有效融合的途径,其对于家具设计行业的发展十分重要。基于此,文章研究跨界设计理念在家具创新设计中的应用,以期促进家具设计教学和家具设计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第二媒介时代、Web2.0时代,视觉文化、消费主义文化,诸如此类,从媒介技术和文化交往两个维度构成了视觉艺术传播活动的当代场境。媒介技术变革直接促成了新媒体艺术产生、艺术交往互动关系新的建构、艺术在视觉上的迷恋。媒介技术变革又从其引发的"文化场所的"翻天覆地变化,间接地对艺术的面貌产生深刻影响,比如后现代艺术及艺术的产业化、波普化等潮流发生。艺术传播的当代场境,是传播策划在当代的立足点和着眼点,也是传播策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在。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4,(13)
随着后现代主义艺术渗入雕塑领域,中国当代雕塑艺术语言的边界不断延展。文章重点阐释了雕塑概念、观念、空间、材料与雕塑创作者拓展的现状。  相似文献   

13.
随着网络数字媒介技术的发展,教育模式正在发生改变,高校教学空间的建设也需要与时俱进。文章通过从媒介传播视角下的教育变化逻辑入手,分析信息时代教学活动中传播者与受众的变化与融合,从而提出当代高校教学空间建设的提倡模式,为校园建筑规划与设计提供一种新的信息时代设计思路,对未来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8,(16)
在媒介融合的社会发展趋势下,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这种发展也对现有的播音员、主持人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并且给未来的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而当下,很多有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观念和行动上都落后于媒体的发展,这使得院校的人才培养无法与时代接轨。在这一背景下,探究媒介融合时代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成了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20,(2)
加强大学生影视媒介素养教育是新时代发展的要求,本研究在分析高职院校影视媒介素养教育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构建科学的课程内容体系、开发具有特色的立体化教材、创新"互联网+"影视媒介素养教学模式、强化课程教学管理过程、加强影视媒介素养师资队伍建设等加强课程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许凯明 《安徽建筑》2012,19(6):37-38
伴随环境整治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景观雕塑的理论和研究应运而生,它是景观学与艺术学、规划设计与艺术创作的融合。人类在自然景观基础上创造了文化景观,艺术景观作为文化景观的高级形态,包括建筑、绘画、雕塑、园林等类型。景观雕塑区别于架上雕塑,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史的初期。工业革命之后,景观雕塑创作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有了很大不同。景观雕塑的实践需要规划设计的参与,艺术景观的决策和协调需要不同专业的合作。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7,(9)
草间弥生是当代著名的女艺术家,涉猎绘画、装置、雕塑、行为艺术、文学、电影、时装、化妆品等领域,且在每个领域都有深远的影响。该文从剖析草间弥生的艺术作品和时尚跨界商品着手,研究草间弥生个性的艺术语言与表达的奥秘,并肯定了波点作为时尚元素跨界对艺术与商业的结合所作出的贡献:不但推广了艺术,也将商业品牌的价值推至了巅峰。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7,(8)
现代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媒介融合成为了目前媒介发展的新趋势。与此同时,媒介融合对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促使各高校的播音主持专业必须进行相应变革。文章将针对这两个方面加以分析和探索。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3,(5)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迅猛进步,媒介呈现出融合趋势。在此环境下要想寻求发展就必须立足媒介融合的特征,有针对性地探寻新时代下媒介发展和改革的方向和道路。由此对各个工作在一线的新闻工作人员在工作内容、方式及改革方向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欲立足当下,探究在媒介融合趋势下如何才能做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6,(8)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当代艺术的影响,中国当代陶瓷雕塑表现出强大的创作活力与良好的潜质,创作者的思想观念和表达方式"表明雕塑边界的扩大,传统陶艺与雕塑的结合也成为当代雕塑文化转型的一种新的语言方式"。在当代陶瓷雕塑探索中,学院派成为中坚力量,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以景德镇陶瓷学院教师为主的创作群体。文章尝试从对传统文化的解构、重建与人性关怀的角度,对这个独特的艺术现象进行描述与归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