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介绍了大湾区在知识经济宏观背景下的创新内涵,提出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作为当前指导和统筹创新驱动发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围绕这一目标,结合大湾区的创新特点与要求,针对产业经济、空间结构、宜居环境、人才环境等4个核心方面,探讨了加强创新导向的产业合作、完善承载创新活动的空间结构、改善和提升创新氛围等重点议题,对大湾区的创新发展路径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思考,总结了构建大湾区区域创新体系的框架结构与核心建议。  相似文献   

2.
3.
《Planning》2020,(3):66-72
物流高质量发展的内在特点是物流系统化程度高、技术先进、产业和产品结构合理、内生动力强。可用单位GDP的社会物流成本、单位物流成本的物流增加值、物流服务水平、技术创新能力、绿色发展等指标评价物流业发展质量。粤港澳大湾区物流业发展质量虽然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但与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的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物流业发展质量偏低表现为物流的成本高,服务水平、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较低,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等,其原因在于技术创新不足,第三产业欠发达且发展不均衡,物流产业组织集聚程度相对较低,物流技术应用不足及劳动力成本上涨,物流一体化程度不高,物流组织管理技术不强,铁路物流发展滞后和海关效率低下等。提高粤港澳大湾区物流发展质量,要创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强化技术创新,深化第三产业发展,加快物流产业集聚,培养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物流龙头企业,加强物流技术推广和应用,加速物流一体化进程,用技术推动物流商业模式和经营业态创新,提升全球供应链的组织技术,深化铁路物流系统改革,加大海关改革力度,发展绿色物流。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1,(1)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美贸易战和香港暴力游行事件的大背景下,广东高校统战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产业转型升级将创新提到了新的高度,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种矛盾进一步凸显。在做出一定成绩的同时,广东高校统战工作还存在着如下问题:学生对统战理论认识不足,高校统战理论知识教育存在缺陷;对党外青年人士培养意识不够强,忽视了合理引导;统战工作意识不够,理论研究、学习不够,创新意识不强。要解决这些问题,可采取以下有效措施:强化思想认识教育,争取人心、凝聚人心;搭建合作平台,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高质量的人才;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和技术,为新时代广东高校统战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5.
揭示在近年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热潮中,穗莞深在湾区背景下的创新格局。研究重点关注走廊上城市对外与内部的创新联系,通过高新企业总部-分支机构、万方专利合作两种数据,对广州、深圳、东莞的创新联系网络格局进行剖析。一方面从区域层面分析穗莞深的外向创新网络,发现在粤港澳大湾区中与穗莞深相关的创新联系高达3/4以上,集中于东岸尤其深莞一带,香港与穗莞深的创新联系强于澳门。另一方面在内部层面分析穗莞深各镇街之间的创新联系格局,三市对外高联系区普遍集中在主城区、高新区周边以及高新产业、制造产业密集的城市邻接区域,广州的创新相对内向化,而深圳在走廊中的创新外向度与带动力明显较优。基于湾区背景下穗莞深外向与内部两个扇面的创新联系分析,总结拓扑网络特征,并对创新机制进行深入解析,提出协同港澳、织补网络、因类施策、完善制度等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6.
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以规划响应的演变印证规划的本质。前半部分对珠江三角洲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历版规划进行高度概括梳理凝练,解读了规划演变历史背景,揭示规划响应是一个由局部到整体、层级由低到高的演变过程,既是国家意志体现,亦是经济规律使然,此观点具首创性。后半部分主要阐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及粤港澳三地聚焦科技创新走廊的规划响应,通过描述粤港澳三地在空间上和政策上各自作出的规划响应,以地区的特殊性再次重申“体现国家意志,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规划本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都市圈逐渐成为中国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单元,其空间结构和组织方式对规划实践与政策制定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在比较全球都市圈空间结构案例与回顾粤港澳大湾区都市圈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基于城市—区域视角,采用人口流动数据表征都市圈内大中小城市空间集聚的结构关系,对珠三角内各都市圈空间结构的现状进行测度,得出广州都市圈是纵向扩展的强核心簇群结构、深圳都市圈是横向扩展的多中心分布结构、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则是形成中的多中心环布式结构等,并分析了3种不同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进而提出对应的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8.
粤港澳大湾区大学规划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骏 《南方建筑》2019,(5):20-25
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目标是要打造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而在此过程中,以大湾区大学规划与人才培养为基础建立的科研创新平台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大湾区能否实现产业升级并培育原创性科技发展的关键。通过与世界著名的三大湾区(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的比较研究,以宏观的大湾区视角为起点,提出高校规划的宏观整体性,应形成多层次多结构的大学集群规划。同时依托高水平大学集群的发展实现知识创新与知识应用的统一,在城市空间上形成城校一体的良性互动格局,并提倡大学高效综合的规划发展模式,实现大湾区高校规划地域特色的文化性和艺术性。  相似文献   

9.
采取构建旅游发展指数、基尼系数、GIS方法和市场集中度、熵值法等研究方法,对粤港澳大湾区入境旅游发展水平及客源结构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刻画,研究发现:①2000年至今,粤港澳大湾区入境旅游发展经过培育阶段(2000~2003年)、快速发展阶段(2004~2008年)和新常态阶段(2009~2017年)3个阶段;②入境旅游区域差异虽有所减小,但持续呈现以香港、澳门为第一层级,深圳、广州为第二层级,其余7市位于第三、四层级的多级格局;③在客源结构方面,香港市场多样性最强,客源结构多元且受距离限制小;澳门的市场多样性不断下降,客源集中在东亚、东南亚等近程市场;珠三角市场稳定性较强;④9市2区在城市功能和地位上的差异是入境旅游呈现多级格局且客源结构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协同创新成为湾区城市发展的重点,着力打造创新空间是构建区域创新网络的重要措施。面向湾区中微观创新空间,总结其空间类型、特征与发展趋势,提出设计策略,包括完善创新服务基质,提供满足创新主体不同成长阶段的多元服务,构建以知识创新单元、技术创新单元和服务创新单元为核心的创新社区,塑造响应企业和创新人群空间需求的第三空间。文章依托佛山三龙湾创新基础和区域资源,在城市设计中提出空间布局优化建议和建筑组团指引,促进创新活动的聚集和创新发生的可能,为湾区中微观创新空间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城市群,具有多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因此对其进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有利于提供区域生态系统科学管理的依据,实现区域内社会经济与生态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基于InVEST模型,选取生境质量、碳储存、水源供给、土壤保持4个指标,分析粤港澳大湾区2005~2018年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演变特征,并对其进行经济价值叠加制图,最后得出大湾区重要的本地化生态系统服务经验数据及综合价值量,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政策的制定及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依据。结果显示:(1)2005~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生境质量、碳储存整体呈下降趋势,降速先减缓后加快,土壤保持波动式下降,而水源供给呈“U”型上升趋势。空间分布上,生境质量呈中部向四周辐射降低的环状分布;碳储量呈中部区域—伶仃洋东岸低、四周高;水源供给量呈西北部—东部山地低、北部—西南沿海高;土壤保持呈中部低、南部沿海—北部林地高。(2)2005~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服务综合价值量波动式下降。空间分布上,大湾区生态系统服务综合价值呈中部低、南部沿海—北部林地高。  相似文献   

12.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为3个极点。其中广州、佛山两市在2000年后分别经历了“撤县(市)设区”的“城市区域化”,2008年又在省政府推动下顺应市场需求启动了“广佛同城化”,为珠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探路。通过文献研究、大数据分析和空间解析得出,广佛不仅形成了一个完整“核心-边缘”模型的大都市区,实现了空间结构的再造,还正在以3条城市轴线重构基于历史上广东省城(Canton)“古南海-古番禺”的人文山水意向。  相似文献   

13.
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为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碳储量及其变化的研究是近年来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课题。在人类活动干扰和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重要经济核心区之一正在发生快速的变化,面临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通过利用InVEST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2005、2010、2015、2018年碳储量进行定量评估,分析其时空演变及空间差异性。结果表明:1)大湾区在2005、2010、2015、2018年的碳储量分别为202.41×106、200.87×106、199.99×106、200.10×106 t,变化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2)大量的林地、耕地面积被建设用地所侵占,大湾区碳储量降低了1.14%,年损失率为0.09%;3)2015—2018年大湾区固碳量转负为正,说明近年来政府推行的生态保护政策初见成效。在低碳湾区发展目标下保护耕地和林地,大力推进增绿碳汇工程将会大大提高湾区的碳储存与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14.
按国家发展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世人关注的区域品牌,大湾区各中心城市都将有自己的核心定位和品牌优势,但大湾区品牌尚需要从认知和感受两个层次来建构自己的品牌。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一个新概念、也是一个新组合,因此,在这一新组合中,发展治理是当务之急,不仅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建设,也需要在湾区定位的基础上,构建湾区品牌,提高湾区的知名度、美誉度和感受度。湾区品牌的构建,不仅要发挥城市优势,构建品牌,也要引入新的发展模式,形成中心模块。最终,各中心区块链接组合为一体化、有特色、优势互补的大湾区品牌。  相似文献   

15.
绿色城市设计是当代城市设计发展的一种重要范型,生态韧性、可持续性、气候适应性等是其基本特征.在世界各大湾区中,粤港澳大湾区的自然、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特色鲜明,地区的绿色城市设计实践也极具多样性和创新性.梳理近现代城市发展代表性理论对绿色城市设计起源及内涵的重要影响,进一步细化绿色城市设计的定义.运用实证研究和系统建构...  相似文献   

16.
熊亮  王晓迪 《风景园林》2022,29(12):20-26
随着对人类-环境耦合系统的深入认识,空间发展和治理进入了强调多时空尺度、跨组织分层的新阶段;在领土开发和治理的过程中,对蓝绿基础设施(blue-green infrastructure, BGI)的概念认知和构建方法提出新要求。为了理解和识别多尺度蓝绿系统耦合关系的发展与变化,提出复杂适应性系统视角下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的跨尺度图析方法,结合多尺度空间数据与形态类型学,剖析和比较景观基底、基础网络、聚落发展3个层面之间的空间关系。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采用跨尺度图析方法识别并呈现BGI发展过程,揭示各个时期BGI在组成、格局和尺度上的发展规律,提出在国土空间发展、治理尺度和格局发生剧变的当下,BGI是延续和完善国土空间稳态的支撑,可以将上述规律应用于国土空间规划,尤其是对BGI历史格局和尺度的重现和延续,尝试构建内涵更丰富、更有韧性的BGI。  相似文献   

17.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治水模式分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粤港澳大湾区黑臭水体治理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水环境质量与世界一流湾区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在水环境质量升级并达到水体使用功能要求下,传统治水模式面临着水体氮磷指标降解难的问题。为此,提出碧道建设创新治水模式。介绍了碧道建设创新治水模式的内涵,以及珠海、深圳和广州碧道试点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果。结合广州珠江西航道鸦岗断面水质改善及中支涌、鸭涌河的治理效果,阐述了碧道建设通过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水文化构建的有机结合,可实现水体使用功能恢复,为粤港澳大湾区水环境质量升级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