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鹏 《新建筑》2005,(5):14-16
中国古典建筑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以木构为核心的体系。从构件、单体和建筑群体的三个层面对中国木构进行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其存在历时悠久的必然性,发掘中国木构建筑的合理性,给现代建筑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传统木构建筑体系流传千百年至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其空间形态反映着深层次的民族心理,对现代建筑设计有指导性的意义。文章试图以木构建筑原型的现代转译为切入点,探索传统木构建筑如何在现代语境下完成融合与转化,使传统木构文化成为现代建筑的设计资源,让现代人回归到传统文化下的诗意空间。  相似文献   

3.
胡冬香 《华中建筑》2005,23(6):16-17,22
中国古建筑木构体系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积淀的结果,其形成系以木作技术的发展为基础。严格的制度、深刻的哲理思想及强烈的民族自信心是促使我国古建筑木构体系得以稳定发展、自成一派的重要原因,给我国当代建筑事业的发展以启迪。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国住居文化的原型——巢居、穴居、庐居进行了建筑材料、结构、内部空间与陈设的梳理和再思考;在中国传统轻型建筑(木构)和重型建筑(砖石)之间,以及中西木构比较的基础之上,阐释了中国传统建筑对材料物性的不同理解和结构处理上的不同智慧;从建筑原型的生发环境和建筑体系效能等方面比较传统轻型建筑和现代轻型建筑的异同,探寻其在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延续和观照.  相似文献   

5.
清真寺木构架建筑技术邱玉兰中国古代建筑是以木构架作为承重体系的,很早以前就形成了一整套标准化、规格化的成熟作法,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一脉相承,日益完善,同时木构架建筑技术也在不断革新发展,至明清两代达到最后的成熟阶段。这种构架体系,不论是抬梁式或是...  相似文献   

6.
芬兰现代木构建筑产业从1990年代起至今经历了“工业化”与“绿色低碳”两个重要发展机遇,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建筑作品,推动了北欧现代木构建筑体系进步与森林资源综合应用创新。现代木构建筑的推广应用需要业主、设计师、工程师与政府的共同努力。现代木构体系在住宅、商业建筑、工业厂房、文体中心和桥梁等多场景应用中,展现出在建筑数智化与低碳背景下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7.
篇首语     
王路 《世界建筑》2005,(8):18-18
木材是一种经典和环保的建筑材料,已有数千年的辉煌历史。木材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广泛运用以及高水平的木构技术和艺术成就使以木构为主体的中国传统建筑在国际建筑文明体系中独树一帜。然而木材的使用,目前在我国还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使木构建筑的发展也受到很大的制约。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当代木构建筑的发展无论是在对材料的认识、选择和加工,还是对木构建筑的技术要点、设计方法和技术规范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世界建筑》曾在2002年第9期介绍了北美地区木构建筑的发展状况,《世界建筑》本期“木构建筑”专辑,介绍了北欧和德语…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建筑向高层发展,先后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一、由土累筑,土上架木;二、在土石基上,纯然用木架构;三、以砖石砌筑。中国古代建筑是以木构为主要潮流,则前面的两个阶段,恰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向高层发展的尝试性阶段,研究这一发展过程的大致情况及其衰落的原因,探讨这一过程对于古代木构建筑发展的主要影响,对于认识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建筑向高层发展,先后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一、由土累筑,土上架木;二、在土石基上,纯然用木架构;三、以砖石砌筑。中国古代建筑是以木构为主要潮流,则前面的两个阶段,恰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向高层发展的尝试性阶段,研究这一发展过程的大致情况及其衰落的原因,探讨这一过程对于古代木构建筑发展的主要影响,对于认识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日本作为深受中华民族文化影响的一个国家,其木构民居的发展在接受中国建筑的同时仍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立的做法以及其崇尚自然的建筑观,令今日的世界所瞩目。作为一个地震、台风、火山活动和海啸多发国家,其对木材的材料特性,木构建筑的抗震性能以及环保节能的性能的研究都是世界领先的。学习日本木构民居住宅的技术及其经验,对发展中国的木构建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卢庆旼 《南方建筑》2014,(4):109-115
通过近代中、韩之间的海上航线来考察仁川清租界建筑文化的形成,为理解亚洲建筑近代化的进程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仁川清租界内近代建筑的特点,以及它们与中国本土建筑的联系、对后来韩国近现代建筑的影响。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述仁川的开埠和中、韩之间的海上航线。第二部分概述仁川清租界规划的形成及发展。第三部分根据建筑用途对清租界的近代建筑进行分类,分析它们的建造背景和建筑特点以及所受海航线的影响。最后,探讨中国近代建筑文化对韩国建筑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刘婷  蒙小英 《华中建筑》2012,(3):155-159
宗教建筑作为建筑发展脉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筑发展举足轻重。20世纪前的西方建筑史几乎是一部宗教建筑的发展史,宗教建筑既彰显出同时期最为先进的建筑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当时代的文化发展。对中西方宗教建筑窗的比较研究,旨在以20世纪前的中西方宗教建筑为例,梳理其各自窗的发展历程、总结其造型及和分析其成因,解读社会发展与文化的差异是怎样直接影响了窗的形式的生成和窗的装饰艺术等,为人们更多了解宗教建筑和窗文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常健  叶茂 《华中建筑》2014,(11):146-150
该文以分形的视角重新审视以传统城市、古典园林、古建筑为主导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其与分形同源于自然的建筑创作思想,其"不谓分形"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分形性的建筑创作实态。呈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分形多层次自相似迭代组织思想、分形有序与无序,简单与复杂统一的几何形态的深厚渊源,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传承至今的魅力本质。同时更为当前延续历史建筑文化的精髓,探索未来分形于建筑文化领域的发展的趋势提供了一定的启发借鉴。  相似文献   

14.
段腊叶 《山西建筑》2012,38(2):9-10
探究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并通过分析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认识上的三大误区,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进行了论述,同时给出一些创新途径,从而形成和谐的、多元化的建筑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5.
海外建筑师与中国建筑文化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外建筑师在中国从事建筑设计是中国现代建筑文化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建筑文化自身的发展和转型具有特殊意义。理性地思考和审慎地面对海外建筑师在中国的建筑实践,规范有序地将其纳入中国新建筑文化的创造体系是推动建筑文化成功转型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着眼于人与建成环境情感层面的交互。以中国文化思维对“情感”的研究为开端,剖析中国建成环境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情感导向设计特征及这些特征在数字技术介入后的更新与发展,以期提供信息时代建成环境设计表达以及未来中国建筑文化研究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张康  虞彬 《南方建筑》2018,(2):67-71
在跨文化融合和地域环境的互相影响下,苏州现存的近代天主教教堂,既传承了西方古典主义的建筑特征,又吸取了本土地域建构文化,并展现出独特的中西文化融合的教堂建筑。苏州杨家桥天主堂建于1892年,坐落在苏州古城城外,其建筑特征是中西建筑文化融合下的代表之一。文章从建筑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教堂的历史资料和实地测绘定性研究,从教堂平面、立面、剖面、细部、景观及文化等六个方面,来探究杨家桥天主堂跨文化的建筑语言和嬗变进程,并将其保留下去。  相似文献   

18.
李嘉华  戴志中 《华中建筑》2004,22(2):135-137
李家大院是近期发现的典型的川西北清代民居。就李家大院的聚居环境、建筑特点、院落布局及结构功能、艺术处理及细部装饰等方面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对于总结川西北地区传统聚居经验、居住文化、建筑特色,补充和完善中国民居系谱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受西方设计理念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建筑”之风盛行,但却缺乏中国文化内涵的支撑,因此,研究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坡屋顶作为建筑单体的视觉核心,形成了人们对于传统建筑的重要印象。该文将坡屋顶作为切人点,研究其在中国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多种应用手法。  相似文献   

20.
杜鹏 《山西建筑》2014,(33):211-212
以分析中国建筑装饰语言中最基本的文化意识为基础,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装饰形象生生不息的特点,从鱼的图案与子的符号两个角度研究了建筑语言中阴阳对立统一的思想,以更好地解读中国古代建筑装饰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