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近年来,太原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应用工作,并将此作为调整建筑应用能结构和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全力推进,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单体建筑到规模化、多元化应用的跨越式发展道路,初步形成了污水源、浅层水原、土壤源、深层高温地下水源"四轮驱动"的地源热泵应用技术及太阳能光电、光热与建筑一体化的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格局。目前太原  相似文献   

2.
《工程质量》2007,(4):59-59
为了解决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投资成本高的难题,法国政府在科研投入、技术应用和市场化等各个环节做出了巨大支持。据统计,2002年法国科研机构的能源研发总经费为9.4亿美元,其中5000万美元用于发展可再生能源,其中太阳能和地热能技术研发获科研经费最多。多年来,法国政府一直采取投资贷款、减免税收、保证销路等措施扶持企业投资可再生能源技术应用项目,以解决可再生资源技术应用初期运营成本高、风险大问题。  相似文献   

3.
邬可文 《城市住宅》2015,(11):126-128
分布式能源是近年来兴起的利用小型设备向用户提供能源供应的新的能源利用方式,目前分布式能源大多数以天然气为主。详细介绍了分布式能源的发展与现状、技术应用及在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的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4.
浦东新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率的提高、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建筑能耗的比重越来越大。如何才能切实有效地降低建筑能耗?关键是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在建筑节能领域,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是降低建筑能耗、推进建筑节能发展、践行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从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主要应用技术、浦东新区可再生能源应用条件及现状等着手,深入分析浦东新区可再生能源在建筑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浦东新区可再生能源应用推进对策。  相似文献   

5.
《福建建材》2006,(2):6-6
随着我国建筑节能事业的快速发展,解决我国建筑能源消耗量大、能源利用效率低的问题迫在眉睫。在建设部科学技术司的指导下,建设部建筑节能中心和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的支持下,建设部专门成立了聚氨酯建筑节能应用推广工作组,通过技术应用和工程示范,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聚氨酯墙体保温的节能课题研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人类的能源消费大幅度增长,人们对能源安全与能源洁净需求日益增加,于是,以太阳能光伏电能为代表的新型清洁能源革命备受关注。为促进光电建筑应用的广泛交流与合作,由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光电建筑应用委员会、《太阳能发电》杂志、中国兴业太阳能技术控股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兴业太阳能杯中国光电建筑应用主题摄影大赛"暨光电建筑应用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相关  相似文献   

7.
蒋笑锋 《建筑知识》2014,(9):162-16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能源耗费越来越大,能源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房屋建筑中采用节能技术可以有效的节约能耗,促使资源得到合理运用,进而可以缓解能源短缺的现状。文章通过分析房屋建筑中采用节能技术的意义,深入的探析了节能技术在房屋建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1国际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2006年,全球各类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总量(生物质能、水电、风能、太阳能、地热、海洋能等)占一次能源供应量的18%,其中传统的生物质能利用占12.6%,这一比例在近几年基本没有变化,见图1。在一些发达国家,现代生物质能技术的应用在不断扩大,传统生物质能利用的比例在缩小:大水电提供约3%的能源,近年来发达国家大水电建设停滞,而发展中国家发展较快,因此总体比例也没有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0,(2):217-219
介绍了我国能源转型发展的基本情况,指出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产业发展动态。通过"科技发展动态分析平台"认为2018年5月底光伏新政出台,是我国进入能源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标志点;2019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推动充电、加氢等设施建设",明确了氢能产业是推动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切入点。  相似文献   

10.
推广和发展具有明显节能减排优势的天然气分布式能源,是科学用能,解决我国能源与环境问题的重要技术途径,也是构建未来新一代能源系统的关键技术。文章扼要地介绍了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概念、内涵和总体思路,重点讨论了分布式能源系统的主要发展形式——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技术特点、技术关键、应用发展情况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展望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在我国现已进入实质性快速起步阶段,即将迈向规模化实施进程,产业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1.
<正>1、项目背景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对能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节能为我国十大节能工程,国家对可再生能源的建筑应用高度重视。水源热泵是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重要技术领域,江水源热泵作为其中的类别之一,近年来日益得到重视。重庆市拥有丰富的江水源,浅层地能资源丰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全面深入贯彻《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积极开发和大力推广《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中鼓励发展地下能源与太阳能新能源技术在建筑中应用,应瑞典OLZI能源咨询集团公司、荷兰荷丰公司、荷兰住房环境部的邀请,由建设部科技司、建设部建筑节能办公室组织了建设部赴瑞典荷兰建筑节能技术考察团,于2001年10月16—31日前往瑞典和荷兰对地下能源与太阳能等新能源在建筑上的应用技术进行考察。 本刊分上下两期刊登此文,希望对业界了解和借鉴国外建筑能源应用的经验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宏力艾尼维尔"地源热泵空调机组被评为"山东省名牌产品"。2007年7月,宏力地源热泵机组、空气源热泵机组被列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十一·五"建筑科技节能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目录》,占该目录公布的8项建筑可再生新能源技术中的2项。2008年1月宏力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为"2007年中国建筑节能(地热能)十大影响力企业"第一名。自2006年至2007年,宏力公司先后承担了建设部、财政部浅层地热能可再生能源示范工程数项,有力的推动了我国地热能技术在全国的推广应用及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氢能作为清洁能源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能源企业的关注。日本可再生能源制氢和城市应用技术相对成熟,发展思路较为细致,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首先总结了日本发展可再生能源应用过程中的现状和调整,分析可再生能源制氢的成本;同时,介绍日本氢能示范工程中可再生能源制氢在城市和单体建筑中应用的探索。从技术、市场和政策角度出发,为我国可再生能源制氢在建筑和城市中的应用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传统能源总有用完耗尽的时候,发展可再生能源正在成为当今世界新的能源革命。在住宅项目中大力提倡和应用可再生能源,是实现房地产行业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也是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文章以笔者参与建设的南京栖园项目为例,对太阳能生活热水技术、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地源热泵技术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在住宅项目应用中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认为应用了可再生能源技术后,不仅大大地降低了成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长远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5,(31)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保障,能源问题关系人类发展,国计民生。随着《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出版和传播,对于书中提出的"全球能源互联网"战略思想成为能源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首先在当今社会能源发展现状的背景下阐述了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必要性;其次,介绍了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实现方法即特高压、智能电网技术,并在各国特高压、智能电网技术发展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可行性;最后,综述了为全球能源互联网提供重要基础支撑的国内外各国电网的互联现状。  相似文献   

17.
《中国建设信息》2010,(7):50-50
6月18~19日,2010中国建筑区域能源规划暨热泵技术发展研讨会在南京举行,会议旨在加快推进建筑区域能源规划发展和热泵技术等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应用。  相似文献   

18.
钢铁企业是国家建设发展的重要企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阶段,钢铁企业存在能源运输供给不足、能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促进钢铁企业的发展,则需要建立能源管理系统,从而实现能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提高环保质量。基于此,文章总结了能源管理系统建设,分析了钢铁企业能源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绿色建筑发展俨然成为建筑行业重要的转型方向,结合"十一五"以来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的广泛推广和不断普及,笔者利用某个绿色建筑项目实例,从方案阶段对可再生能源系统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和研究,将绿色建筑的节能从源头抓起,在技术、经济、运行等全生命周期所涉及的关键方面提供重要的决策意见,指导可再生能源系统的方案选择、系统设计以及施工运行。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7,(2):162-166
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符合世界能源发展方向和我国能源战略。"十三五"时期,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意义重大且发展空间较大,指出了现阶段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受到的制约因素,以及产业发展面临的难题。针对性地提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对策,采取正确而精准的措施,促进生物质能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