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高应变法模拟Q-s曲线误差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据某静压桩工程试桩的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和高应变动力试验结果,结合其桩身材料特性、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发挥性状的分析,对高应变动测模拟Q-s曲线误差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高应变动测计算的Q-s曲线和静载试验实测结果相比,在荷载较小时高应变动测计算的沉降较大,在荷载较大时高应变动测的沉降较小。高应变试验模拟计算结果与静载结果的不同,与其测试分析中采用的桩身材料和土阻力的数学模型有关。高应变动测分析时假定桩身是弹性的,但实际桩身混凝土是非线性的,使得高应变动测模拟计算的Q-s曲线产生了一定的误差;而高应变动测分析中土静阻力弹塑性的假定与实际土阻力发挥性状的不同,以及高应变测试时桩产生的位移较小,是高应变动测模拟Q-s曲线误差的主要原因,在采用高应变动测模拟Q-s曲线时应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静压桩的荷载-沉降特性动、静载试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林涛  易绪恒  赵海生 《建筑科学》2003,19(1):44-47,50
依据某工程三根静压桩的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和高应变动力试验,通过对桩身材料特性、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发挥性状、桩身荷载传递机理的分析,研究和比较了桩的动、静载试验荷载-沉降特性。高应变计算的Q~s曲线和静载试验实测结果相比,在荷载较小时高应变计算的沉降较大,在荷载较大时高应变的结果较小。高应变试验模拟结果与静载结果的不同,与其测试分析中采用的数学模型有关。由于实际混凝土荷载变形的非线性,以及高应变动测中桩产生的位移特别是桩端位移较静载试验中的小,使得高应变计算的Q~s曲线在荷载较大时一般不可能有静载试验那样大的位移和明显的陡降段。在采用高应变动测模拟Q~s曲线时应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静荷载试验法和高应变动测法是目前检测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的两种重要的方法,本文通过大量的动静对比,以静载试验结果作为高应变动测结果的对比标准,分析引起高应变检测结果误差的原因,探索高应变检测单桩承载力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以具体工程为例,选取不同区域的5根基桩分别进行静载试验和高应变动测,通过静动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在基桩进行静动对比试验的基础上,采用高应变动测是满足工程要求的,具有可行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采用基桩高应变动测判定基桩承载力和评价桩身完整性,可以获得比静载试验更加丰富和详细的信息。文章结合预制桩工程实例,通过基桩高应变动测与静载试验相结合,进一步了解反映桩端阻力大小的高应变动测曲线特征规律,以提高基桩高应变动测技术,提供可靠的高应变动测成果。  相似文献   

6.
钟冬波 《工业建筑》1996,26(2):8-12,19
本文粘弹性一维波动方程特征线解法应用到高应变动测桩中的曲线拟合中,建立等时连续桩模型;通过实例分析,与静载试验对比表明,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在淤泥质较厚地区的高精度海湾工程中,需要采用超长管桩控制工程主体沉降.某码头采用PHC管桩,试桩桩长分别为78.5、81.5m,为国内目前最长的PHC管桩.介绍了PHC管桩的制作、运输、沉桩控制措施及采取的新工艺、新材料.通过高应变动测试验和静载试验,证明试桩完整,均为Ⅰ类桩,桩基极限承载力均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8.
本文总结了用低应变动测、高应变动测、静载荷试验及孔内摄像等方法检测PHC管桩时的优缺点,分析了管桩接桩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了针对此问题的检测方案。  相似文献   

9.
陈军 《山西建筑》2009,35(22):133-134
概括了低应变动测、高应变动测、静载荷试验及孔内摄像等方法检测PHC管桩时的优缺点,分析了管桩接桩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了针对此问题的检测方案,从而避免因桩的接头问题引起的建筑物不均匀沉降。  相似文献   

10.
郭连盛 《建筑》2012,(4):72-73
本文探讨了孔内摄像、低应变动测、高应变动测及静载荷试验四种目前普遍使用的基桩完整性检测方法,分析了工程基桩使用PHC管桩时的优缺点,及接桩缺陷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多种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钢管复合桩承载特性,以鱼山大桥桩基工程为背景,选取53#桩开展自平衡试验,并将试验结果转换为传统静载试验结果,利用数值建模软件ABAQUS进行实况建模,在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的基础上分析了在竖向荷载作用下钢管竖向应变沿深度的分布规律,并改变桩基钢管厚度参数,施加水平荷载,分析了钢管复合桩钢管厚度对桩基承载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自平衡转化Q-s曲线平稳无突变,单桩极限承载力为71 293.75 kN;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吻合,在竖向荷载作用下钢管竖向应变随深度呈“盘底”形;钢管的存在能为核心混凝土提供约束作用,并提高桩基的抗弯刚度,且钢管厚度越厚、桩基的水平极限承载力越大;钢管弯矩沿桩身先变大后变小,最大值出现在31 m附近;桩身剪力从桩顶往下缓慢减小,在钢管底部位置开始桩身剪力大幅减小,再往下传递出现负值。  相似文献   

12.
工程中常采用填芯,掺加钢纤维以及配置非预应力筋等方式来增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抗弯承载力,但是这些改进后的管桩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还不明确。通过三组试件的低周往复加载试验,分别从滞回耗能延性和承载力等几个方面研究预应力混凝土管桩(PHC管桩)、预应力钢纤维高强混凝土管桩(SFPHC管桩)、添加普通钢筋的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PRC管桩)的抗震性能以及填芯对管桩抗震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添加普通钢筋能够很好地改善PHC管桩的抗震性能。填芯能够提高PHC和SFPHC管桩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承载力并能增强PRC管桩的耗能能力。各类填芯管桩的延性相对于未填芯管桩均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抗拔桩受力时,桩身径向微量收缩,桩周土体侧向应力释放,桩侧摩阻力降低。文章将桩对土的卸载作用导致摩阻力降低值与不考虑该作用时摩阻力之比,定义为单桩抗拔承载力折减系数Js。定义土体的回弹模量与压缩模量之比为土的压缩回弹比λj。利用极限平衡状态方程,针对刚性桩、钢筋混凝土桩、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桩与钢管桩,分析了不同的土体压缩回弹比λj所反映的应力释放程度对承载力的影响。结合外径1.7 m,长81.3 m,壁厚25 mm的大直径超长抗拔钢管桩静载荷试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压缩回弹比λj能很好反映土体应力释放对承载力的影响,是抗拔桩侧阻力低于抗压桩的主要原因,承载力计算值与实测值相符,其精度远高于现行规范方法,可供工程实践与科学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4.
传统PHC管桩在地震作用下表现出脆性破坏特征,限制了其使用范围。已有室内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在PHC管桩中加入非预应力钢筋形成复合配筋管桩可提高其抗震性能。目前针对管桩破坏机理以及抗震性能的研究,主要采用室内模型试验或振动台试验,未能充分考虑实际工程中桩的受力条件和土体的作用。为研究复合配筋管桩的抗震性能,在软土地区对PHC管桩和复合配筋管桩进行了现场足尺抗震性能试验研究。试验比较了常规管桩以及掺入不同含量非预应力钢筋的复合配筋管桩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延性系数、曲率分布等数据,分析复合配筋管桩的抗震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与PHC管桩相比,复合配筋管桩的抗震性能得到明显改善,且对于提高管桩延性来说,存在最优的非预应力筋配筋率。  相似文献   

15.
目前对于黄土填方场地微型钢管桩桩基性能的研究非常匮乏。依托某实际加固纠偏工程,在黄土填方场地制作三根微型钢管桩试桩,在试桩桩身混凝土中布置混凝土应变计,进行现场单桩静载试验。实测结果研究表明:(1)在一些特定场合,尤其是在施工场地狭小,工程条件复杂的情况下,微型钢管桩可用于黄土填方场地较大荷载的建筑物基础纠偏加固中,并且在黄土填方场地具有较高的承载力。(2)黄土填方地基中微型钢管桩的Q–s曲线呈缓变型,当加载至最大荷载时,都没有出现明显向下的弯折段。(3)微型钢管桩在黄土填方场地其承载力介于材料破坏和失稳破坏之间,约为材料破坏的62%,是失稳破坏的1.76倍,桩身挠曲而产生过大沉降是导致试桩破坏的主要原因。(4)在黄土填方地基中确定30~40m长的微型钢管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时,建议将Q–s曲线和s–lgt曲线相结合,同时考虑桩顶沉降值,这样才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普通预应力超高强混凝土管桩水平承载力低和变形能力差的问题,提出了预应力钢绞线超高强混凝土管桩。通过3种常用桩型6根试件的足尺受弯性能试验、有限元分析,对比了预应力钢绞线超高强混凝土管桩与普通预应力超高强混凝土管桩在抗裂性能、受弯承载力、变形能力及破坏特征等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以钢绞线替代钢棒作为主筋可以有效提高管桩受弯状态下的变形能力和承载力;预应力钢绞线超高强混凝土管桩均以受压区混凝土压碎破坏,而普通预应力超高强混凝土管桩均以预应力钢棒拉断破坏;所建立的数值模型可以合理预测管桩的受弯性能,模拟得到的桩身裂缝分布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采用厚壁钢管桩代替静压预应力砼管桩工程设计实例,通过对钢管桩单桩承载力特征值计算与桩身强度验算,以及单桩承载力静压载荷试验,证明利用厚壁钢管桩代替静压砼管桩工艺成功解决了工程施工中的技术难题,同时也可作为类似工程项目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随钻跟管桩是一种桩侧后注浆的非挤土PHC管桩桩型,是近年研发出的新型大直径桩基础。为了研究这种新桩型的竖向抗压承载性能,对现场5根直径1m的随钻跟管桩进行静载和高应变承载力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以静载试验结果为校核标准,高应变承载力检测误差可控制在±10%以内;嵌岩0.5m的随钻跟管桩极限承载力可达到20000kN,比同等直径泥浆护壁灌注桩的承载力经验计算值大13%~23%;桩侧后注浆工艺和桩端嵌岩深度能有效提高随钻跟管桩的侧阻力发挥,实测值比灌注桩的规范计算值大28%以上;虽然现场4根随钻跟管桩均嵌入中风化花岗岩0.5m,但端阻比小于30%,呈现摩擦型桩的承载性状。试验成果有助于进一步揭示随钻跟管桩的竖向抗压承载机理,可为其工程设计与工艺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介绍3根CRG新型桩在广州跑马地花园的试验情况,并结合静载试验、低应变动测及高应变动力试桩等方法,对3根试验桩的承载性能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CRG新型桩能够综合利用桩端基岩较高承载力和预制管桩较高的桩身强度,进而提高单桩承载力,证明CRG新型桩是成功可行的;(2)CRG新型桩承载力主要受桩身材料强度控制,要保证CRG新型桩承载能力较好发挥,应适当增强桩身强度尤其是浅部桩头部位的桩身强度。对于CRG桩的工程桩质量检测,桩身完整性方面可采用低应变检测,承载力检测可采用高应变法进行抽查,必要时可辅以少量静载试验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20.
黄福云    何凌峰    单玉麟    王静杰    张峰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21,(1):31-40
为探究整体式桥台无缝桥(简称整体桥)预应力混凝土桩吸纳上部结构变形的能力,对3根不同预应力的缩尺模型桩PC-1~PC-3进行了拟静力试验。利用布设于桩身表面的土压力计、位移计、应变片等,研究了预应力混凝土桩的破坏模式和变形规律,并与埋深不同且未施加预应力的混凝土桩对比,进一步说明预应力对柔性桩变形能力的影响; 通过与普通混凝土桩的对比,以临界荷载、屈服荷载、峰值荷载为评价指标,分析了预应力对试验桩强度和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预应力度的增大,模型桩的破坏形态由多条裂缝向1条主要裂缝转变; PC-2和PC-3主要裂缝出现位置分别较PC-1沿埋深方向增大0.4倍和0.6倍桩径,说明预应力度的提高增大了桩-土相互作用区域,且效果较增大桩基埋深更为显著; 随着位移荷载的增加,PC-1的桩身拉、压应变分布率先出现不对称,而PC-2和PC-3在更大位移荷载时仍保持对称,通过与不同埋深未施加预应力的混凝土桩对比发现,相较于增大桩基埋深,施加预应力可以更为显著地提高桩基的弹性工作范围及桩身的整体性和抗开裂能力; 通过分析比较模型桩的桩身承载比可知,提高预应力度可改善桩身受力性能,并可更充分发挥桩周土的承载能力; PC-2,PC-3的正向临界荷载、屈服荷载以及峰值荷载相较于PC-1均有提高,屈服荷载分别较PC-1提高了17.8%和42.3%,说明预应力度可以增大混凝土桩的弹性工作范围,提高变形能力; PC-1的等效刚度退化速率较PC-2,PC-3更快,说明施加预应力可减缓混凝土桩的刚度退化; 与PHC管桩等效刚度理论计算值对比发现,PHC管桩理论计算值偏安全,可应用于PC桩的等效刚度计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