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3 毫秒
1.
“中国新建筑文化之理论建构”是一个宏大的课题。该著作为“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的第31号专著,其所以殿后,因为“中国新建筑文化之理论建构”乃在于着眼和展望未来。  相似文献   

2.
建筑文化散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9年北京UIA第20届大会的学术主题定为“21世纪建筑学”,其分题2为“建筑与文化”这意味着关于建筑文化的研究,仍然是下个世纪建筑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我国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曾有过一段时间的“建筑文化热”:在连续几年的时间内,各种关于建筑文化的学术讨论的论文,令人目不暇接;有人大声疾呼“建筑是文化”、“是颠峰性的文化”、是“灵  相似文献   

3.
1950年代至1960年代中前期,在中国近代建筑发展脉络分支延续与世界现代建筑思潮直接影响下,由大陆迁台建筑师及其学生组成的“新派”建筑师群体在我国台湾地区进行了体系化的现代中国建筑理论建构并形成理论流派。这一理论流派直接继承发展了1930年代以来在学院派与官式建筑传统之外探寻现代中国建筑道路的思想新芽,系统呈现了世界现代建筑运动主流思想与中国文化传统全面碰撞融合的理论图景,亦成为中国近代文化思潮之余绪在现代中国建筑理论探索中的映射,具有多重重要历史价值与时代意义。本文将发掘本时段台湾地区“新派”建筑师在中国近代文化思潮余绪与现代建筑社会属性多重交叠下的理论探索,论述其对“复古思潮”的抨击抵抗及其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理论内涵,呈现其从“型造人”到“建筑文化自觉”的启蒙主义理论建构演进目标,总结这一群体及其理论建构作为现代中国建筑发展图景重要组成的意义与价值,以期完善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相关研究,补充战后中国建筑理论界在世界现代建筑运动进程中的叙事。  相似文献   

4.
现代化、国际化、本土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建筑现代化、国际化与本土化是中国建筑师面对的世纪课题。“三化”与中国建筑历史发展特点有关。建筑首先是器物文化,位于文化的外围,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有灵活性、变异性。中国现代建筑在近代出现历史性的转型、转制、转轨。历史的中国建筑单源又一元,现在是多源又多元。中国建筑现代化是必须的、国际化是不可避免的,本土化不是绝对的。  相似文献   

5.
丁援  李保峰 《建筑师》2007,(2):88-91
针对国内建筑界有关“国际化第一性,本土化第二性”的说法,本文主要以欧洲文化理论界对全球化、本土化问题的理论阐述为基础,结合欧洲在建筑、规划方面的实践经验,并回顾了中国建筑和中国文化转型的历史,力求证明中国建筑的转型必须走“全球化、本土化”一体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张煦 《华中建筑》2024,(3):17-19
该文简要分析了桢文彦“奥”的建筑的建筑设计思想理论,阐述了“奥”的建筑空间的向心性、内向性和水平向度的层次性特点,说明了其所带来的空间感知上的层次感、深邃感和领域感。在此基础上,该文进一步简述了日本传统社会结构和文化与“奥”的空间的一致性。分析桢文彦先生“奥”的建筑的理论,借鉴其挖掘本国文化传统与内涵运用于建筑空间设计的方法,对中国建筑师挖掘中国思想与文化传统并将其运用到当代中国建筑设计中去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吴良镛 《建筑学报》2005,24(6):64-66
(二)读完这部理论史著,我深感中西方在建筑学术发展上的差异,当然不能不联想中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并由此联想到了中国建筑发展的道路问题以及提高建筑理论修养之重要与迫切。一、中国有辉煌的建筑文化遗产,但理论“富矿”尚待“发掘”与提炼在中国历史上,建筑理论的发展并没有像西方那样,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形成一整套较为完整的体系。当然,这并不是说,与西方相比,中国建筑文化显得低下一些,全然不是!否则就无法解释中国古代数千年从名都大邑到各类城市,再到分布各地的集镇村落之一脉相承的发展,也不能解释从宫殿、寺观到坛庙、祠堂,…  相似文献   

8.
要努力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作为中国建筑师其重要的社会责任,就是应当学习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才能从中获取有价值的文化营养.以此为基础,融合世界建筑之长,进行富于活力的创造.从寻求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角度看,目前国內建筑创作有“外西内中式”、“建筑符号式”、“新古典式”、“仿古式”等倾向,探索中虽不乏佳作,但较多的却表现出对传统的斥贬、误用、滥用,以至复古主义流行或建筑理论上的混乱.这反映了对传统建筑文化认识上的模糊与理解上的肤浅,反映了对中国建筑历史及理论研究的薄弱.中外建筑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建筑史研究推动建筑创作,是建筑发展的一大规律,中国现代建筑创作已向广大建筑师提出了对中国建筑文化再学习、再研究的理论课题.积极提倡建筑史研究同建筑创作相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寻找建筑失落的“灵魂”,正视特定情境中的社会文化对建筑生成的意义,并将其从理论认识落实到具体行动,解决当代多元文化与建筑形式风格趋同现象之间的现实矛盾,是当今建筑发展严峻和急迫的课题。论文从城市建筑的形式、风格趋同现象出发,对传统建筑生成方式提出质疑,通过回归建筑本体和意义的存在价值分析,认识到建筑师必须积极主动地以社会、文化等广泛背景为切入点进行设计,以“时间”这一全然不同的研究角度探索新思路,将社会文化“时间”作为建筑学拓展的新视野,研究建筑如何在“当代”特定社会背景和文化多元的时间维度中,营造具有不  相似文献   

10.
建筑风水理论与实务资料集石芹斋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及理论,正逐渐为社会所公认,为建筑界所重视。研究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理论,必然涉及到其重要的一个门类——“风水”。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新形势,学术活动空前活跃,“风水”在城建开发,规划建筑领域,以“取精华,...  相似文献   

11.
中国建筑文化三大特色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在当今丰富多采的中国现代建筑创作舞台上,凡严肃的负责的中国建筑师都无不在思考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建筑之路。这是一条艰辛的路。它需要把传之欧美的现代建筑文明同源之本土的传统建筑文化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富于个性特色的创新。改革开放以来,随国门打开,当代西方现代建筑各种思潮理论、流派如洪水般涌入,虽然仍需要更深入地熟悉,“食洋”求化,但至今已不觉新鲜了。相反,在“食古”的另一方面,由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对中国文化传统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否定传统文化的余波未尽,暗流潜行,尤其在不少中青年建筑师中…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国建筑和建筑师一直背负着“抄袭国外建筑”的恶名,这在建筑界是众所周知的,尽管事实并没有那么糟糕。建筑师们也因被揪住了“小辫子”而忍气吞声,不敢分辨——这既是中国建筑设计界,亦是中国建筑批评界的真实状态。 事实上,中国建筑设计过程中更多的是对国外建筑的模仿。现代建筑的发展已近百年,但由于众所周所的原因,应当也不得不承认,我国建筑目前的水平,无论是规模、数量、质量、技术还是创作思想,与西方国家还有很大的距离,尤其足文化理  相似文献   

13.
2002年澳洲建筑师默科特获普利策奖,似乎再次证明澳洲建筑已从文化边缘往“中心”发展,而“中心”与“边缘”的对立关系,也愈加简单化了。如果被世界文化的承认是当代建筑存在的唯一理由,建筑也就成了一个文化游戏。在中国建筑急于“走向世界”的背景下,这篇短文建议中国建筑师细心审视澳洲建筑中属于文化游戏之外的“机谋”,例如“神化再造”,“玩世不恭”与“崇拜动手”。  相似文献   

14.
建筑界有着许多的体系体系的“规则”,其中一条似乎是:建筑艺术更多时候是建筑师的事情。而当大批规划师、建筑师埋头于处理国内蜂拥而至的建筑案子的时候、同样有大批建筑物源源不断地相继被“生产”矗立起来。一个较普遍的问题是:谁对建筑的艺术或“建筑意”(梁思成先生根据画意而创造性地提出“建筑意”概念.用以描述“建筑的精神”)或更广泛层面二的建筑文化负责任?尤其在面对中国目前极大的土地开发量的现实下。  相似文献   

15.
各位专家学者: 全国第六次建筑与文化学术讨论会在西南交通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就“面向21世纪的建筑文化学”这一主题展开研讨,这是建筑学界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国学术界的一件大事。 非常荣幸,我和我的同事杨唐轩先生,孙艳魁先生有机会作为“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的编辑代表应邀参加这次会议,非常荣幸,湖北教育出版社作为“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的出版单位应邀协办此次会议。“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交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湖北教育出版社能为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为中国建筑学理论建设办一点实事;作…  相似文献   

16.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建筑流派,地域文化特征极为鲜明,尤其是作为微州人生存文化最直观载体的古民居建筑,是古代徽州社会历史文化的见证。徽派古民居的选址布局深受徽州风水理论影响,尤其注重水口营造。徽派古民居的内部结构格局生动体现了徽州宗法制度及其观念形态。徽商“商而兼士,贾而好儒”的独特文化品格,成就了古民居内部装饰与陈设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前期是中国建筑思想发生重大转变的阶段,此时形成了一种融合西方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于一体的新的建筑理念,而曾经盛极一时的“中国营造学社”对此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也曾有一些建筑理论方面的著作提及到这方面的内容,但至今尚未有人具体研究过“中国营造学社”与20世纪前期新兴的中国建筑思潮之间的密切关系。本文以“中国营造学社”为核心,从文献研究、学术活动、建筑师及职员等三个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证了这个学术团体对中国建筑史尤其是对中国近代建筑思想的重要作用及影响。  相似文献   

18.
倡议书     
全国第六次建筑与文化学术讨论会 中国成都 2000年8月22日,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建筑领域的专家学者聚 集在四川成都西南交通大学校园内,参加全国第六次建筑与文化学术 讨论会,深入而广泛地探讨“建筑与文化”问题,达成共识并倡议如 下。 一、建筑与文化研究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已不止于建筑学的单 一专业领域,而是属于全人类的永恒课题。因此,对于建筑与文化的 研究,应当更多地受到人文科学、技术科学领域乃至全社会的关注,并 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的向前推进。 二、建筑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出的建筑物质财…  相似文献   

19.
金磊  杨永生 《建筑创作》2009,(5):158-165
如同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文化的根基一样,以“五四”运动为开端标志的新文化运动已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化的根基。本文认为:“五四”精神与建筑文化关系密不可分,在让历史碎片化、历史再度编码的工作中,伴随着“五四”新文化、我们可找寻到与新文化相匹配的中西合璧的新建筑与新"建筑青年"。本文的任务,不仅希望按“五四”精神去理解建筑文化,更在于要继承并发扬“五四”精神,服务于中国现代城市建设的文化重建事业。  相似文献   

20.
从上个世纪初建筑的“西学东渐”到今天,中国的“海归派”们已历经数代,他们不仅成为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沟通,联系的重要桥梁,并进一步成为引进世界建筑领域先进设计理念和建筑技术的快速通道。今天,越来越多的国内建筑设计师在国外求学有成甚至工作一段时间后,回到中国这个巨大的建筑设计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