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乡土建筑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靠经验逐渐发展而来的民间居住形式,它反映了我国民间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建筑文化和生活特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居住形式的要求在提高,使得乡土建筑的使用比例在下降.本文在调查乡土建筑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介绍了我国乡土建筑的类型和特征,分析了国内乡土建筑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将来的发展趋势,并对此问题提出一定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
彭兴 《建筑与文化》2014,(5):136-137
乡土建筑是建筑艺术领域的一块瑰宝,不仅体现在建筑的营造工艺和技术等物质实体上,更体现在通过建筑载体所传承的风俗、文化、习惯等精神层面上。其营造理念可分为六个方面:宗族观念、儒家思想、风水理念、宗教观念、自然崇拜、英雄崇拜。这些因素影响着村落的选址、布局形态,建筑朝向,人群的居住模式和生活模式。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和挖掘可以更好地解读乡土建筑,解读居住在乡土建筑里的人。  相似文献   

3.
江南乡土建筑是江南文化的物质载体,目前相关的实践和设计多侧重于"形"似,且以居住领域居多,公共建筑较少,难度也较大。本文简要介绍了江南乡土建筑的研究现状,归纳分析了江南乡土建筑的特色,总结了出五大组件:院落、坡屋顶、连廊、墙体、色彩。本文结合作品丽水古城岛五星级度假酒店和杭州建兰中学,阐释江南乡土建筑与公共建筑的实践贵在韵味而非形态。同时本文提出了应以建筑组件作为设计手段来表达江南乡土建筑韵味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作为传统聚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建筑往往蕴含着丰富而鲜活的地方生活经验与生态科学价值。有关乡土建筑的生态适应性文献多数集中在对传统聚落整体以及居住建筑的研究上面,而对其他广泛分布的乡土建筑类型几无涉及。以云南省腾冲市和顺洗衣亭乡土公共建筑为例,通过对村民自行搭建的洗衣亭之尊重自然和朴素营建技艺的剖析,探讨乡土公共建筑所富含的生态营造智慧,以期丰富与深化对乡土建筑的多样性认知与生态适应性研究。  相似文献   

5.
浙南传统乡土建筑的生态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俊清 《规划师》2004,20(4):66-68
浙南乡土建筑注重村落选址、布局的环境美,在建筑形态、色彩上皆与自然相和谐,并以其形制、造型、居住模式等方面的特色和建筑用料的自然性突现了自身的生态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朱怡  刘杰 《华中建筑》2007,25(4):79-82
浙江省泰顺县泗溪镇拥有两座具有数百年历史的木栱廊桥和一些优秀的乡土建筑.近年来,面对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古镇正逐渐丧失其历史的风貌.面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一方面在保护古廊桥和其他乡土建筑的基础上,对业已形成的新镇区一条街进行风貌整治;另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切实有效地发展当地旅游业,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7.
晋东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文化区,乡土建筑遗存十分丰富。窑洞与木构瓦房是这一地区乡土建筑主要的两种技术类型,但两者在空间组合中的功能认知却存在地区内部的差异。在阳泉盆地的宅院中,窑洞更为普遍,主要用于居住功能,瓦房仅用于礼仪性功能;而在盂县北部,瓦房被普遍用作居住建筑,窑洞仅用于辅助性的次要功能。两地的气候、材料、技术、经济条件相似,对建筑类型的认知却迥然不同,居住习俗带来的选择差异是最可能的原因。乡土建筑是对居住需求的解答,物质性因素限定了解答的范围,而非物质性因素则影响了人们在这一范围做出的选择,成为建筑多样性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8.
以武陵山区历史发展中"原住民"与"移民"两大势力的对立为切入点,定位二者所属乡土建筑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而通过对居住方式、建筑形制与结构方式的分析,从整体上对山区内乡土建筑进行再分类。  相似文献   

9.
该文探讨了滇西北高原摩梭人住居的建筑形态,从不同的角度展示其构成特征。通过个案实例,分析、解构摩梭人乡土建筑的内在构成因子(居住文化)和外在表现特征,从而全面深入地认识坝区摩梭人住居的建筑形态。  相似文献   

10.
张赟赟 《四川建筑》2011,31(5):88-90
以现存赤水河古镇乡土建筑调查为依据,通过对其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进行了概括性描述,以乡土建筑平面和空间分析为主线,来探讨赤水河古镇乡土建筑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潘曦 《南方建筑》2014,(1):82-85
我国的乡土建筑研究对国外理论关注较少,本文是以英语国家为主、对西方乡土建筑研究理论的梳理与分析。西方的乡土建筑研究发源于19世纪末,与我国以建筑学为主的局面不同,西方参与该领域研究的学科众多,研究视角与方法也十分多样。其中,建筑学、人类学和地理学是比较主要的三个学科,它们在空间、历史和文化维度上各具特点,共同完善了乡土建筑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潘玥 《建筑师》2021,(6):47-57
自工业社会起,现代建筑与风土世界之间的关系呈现从矛盾到融合的复杂演变.其中,建筑师考察、认知和转换风土世界中的设计资源,修正现代建筑自身进程的思维轨迹和操作方法值得深入探讨.文章聚焦于德国建筑师布鲁诺·陶特在德国、日本、土耳其等若干地区所对应的人生阶段当中,与风土建筑相关的文本著述与设计作品,分析其对风土建筑价值认知的发展动力和实践路径的相应改变,重拾风土建筑在现代建筑自身进程中的反思和镜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李罡  张豪 《山西建筑》2007,33(27):42-43
分析了关中乡土建筑转型的原因,并从乡土建筑空间布局形态、景观体系、人文、装饰等方面对关中乡土建筑的转型进行了实态分析,最后对其转型进行了反思,有助于人们更深刻地了解地方乡土建筑的建筑环境和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4.
张邦彦 《山西建筑》2009,35(18):39-40
阐述了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兴起和派别,对风土主义建筑及其类型作了概述,结合案例,从环境、人文、建材运用等方面分析了风土建筑在多元化、本土化趋势下的建筑特征,以构架出风土建筑独特的风貌。  相似文献   

15.
贺斌  瞿志 《室内设计》2018,(1):96-100
乡土景观是地域性文化研究的重 要学科,拥有多学科的研究语境。当前对乡 土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态学科和建筑学 科,而聚焦于宏观区域面貌的风景园林视角 下的乡土景观研究通常不是关注的重点。本 文从风景园林的视角出发,将乡土景观的研 究划分为自然景观、农业景观和聚落景观。 在研究过程中以农业景观为主线,以成都平 原地区乡土景观的演变过程为对象,详细阐 述风景园林学科视角下的成都平原乡土形成 过程,并归纳成都平原乡土景观的核心特征, 旨在促进广大学者在更宏观的视野中解读乡 土景观,展开更多的乡土景观基础性研究。  相似文献   

16.
李浩然  董璁 《中国园林》2022,38(1):64-69
面对大自然塑造的不同地理空间单元,人类为获得生存的话语权,不断探索出应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生存智慧,营造出各具特色的乡土场景。从营造的角度,首先界定乡土景观营法,分析其内涵与策略,以鄂西南土家族为例,探索在万山稠叠、坡多地少的自然条件下乡民创设出的满足自身生存所需的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的乡土景观营造方法,分述了地法、农法、水法、居法、匠法、礼法的具体措施、营建智慧和相关经验,总结其价值所在,以期让人们重新审视乡土景观营法,留住乡土景观营造之本,指导当前乡土建设,固守鄂西南土家族乡土特色。  相似文献   

17.
惠安石材特性及在乡土建筑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晓向 《华中建筑》2003,21(3):86-88,94
不同的建筑材料性能和构造方法,形成了风格各异的乡土建筑,惠安乡土建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大量采用当地的天然石材,惠安石材的三大特性构成了惠安乡土建筑石材运用的三个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18.
乡土性建筑与乡土环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试图在当代世界建筑思潮的各种走向中,从相关的内容和特点出发,探讨乡土性建筑的发展背景,阐述乡土性建筑与乡土环境的关联,例举当代建筑师的典型作品,说明当代乡土性建筑设计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林宪德 《新建筑》2011,(2):114-118
以"民居垂直分布论",亦即主张强势民族占领富庶平野地,弱势民族退居贫瘠高山区之观点,来谈论少数民族民居的生态分布。20多年来,通过对中国西南山区到东南亚北部山区的民族社会与民居形态的田野调查发现,人类生存斗争的残酷历史在世界各地不停上演,决定了民居的立体分布现象。民居的立体分布模式乃是依从"先以武力决定农耕形态,再以农耕形态决定民居形式"的逻辑形成。尽管很多民居研究者喜欢以"世外桃源"、"香格里拉"来论述少数民族的居住文化,但以适者生存的道理来诠释其事实,也许更能取信于人。  相似文献   

20.
英格兰风土建筑作为乡村景观的物质载体、居住迁徙的历史见证,亦是不列颠文化传统认同和民族国家的建筑语言。英国学界一直是世界风土建筑的学术中心,具有研究对象的多元内涵和数世纪的历史跨度,方法论及问题域在战后主要拓展到社会学、地理学、人类学及生态学方向。本文通过对16世纪以来大量文献的整理与田野调查,归纳出英格兰风土建筑研究历经学术萌芽—样本考据—学科确立—学术成型—多维视野5个时段,并相应影响了同期居住建筑形态。研究表明,英国风土建筑学术遵循从狭义实体建筑形态到广义观念居住形态的过程,二战前的学术成果奠定了后续多维视野的研究基础。文中以学术问题域为切入点,并融合时间节点的史论分析方法,重新定义英国风土建筑的内涵,分析20世纪中叶前各阶段的时代主题、历史意义、逻辑主线与学术影响,建立风土建筑学术发展线与历史关联框架,并就中国风土建筑学术方向和研究方法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