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谷健辉 《华中建筑》2005,23(2):114-115
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民族在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上存在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从深层文化背景上对其进行考察、分析和研究,探索形成这些特点的社会、文化根源,以使我们从更深的层次上理解这些特点,这将有助于我们保存各自建筑文化中的精髓并将之发扬光大。本文将以天坛为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北京天坛     
天坛位于北京城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它拥有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瑰丽的建筑装饰,被认为是我国现存的一组最精致、最美丽的古建筑群,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相似文献   

3.
吴晶巍  邬东璠 《风景园林》2023,30(5):124-130
【目的】恢复天坛外坛祭祀道路和两傍种植有助于推进天坛1998年申遗承诺的实现,进而真实、完整地展示和阐释天坛及北京中轴线突出普遍价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 OUV),助力中轴线申遗工作。【方法】叠合比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别天坛图档,结合文献和现状遗存的佐证,对明清天坛外坛祭祀道路空间位置及演变历程、祭祀道路及两傍种植的尺度进行考证,并基于明清营造尺“步”进一步校正。【结果】明清天坛外坛祭祀道路共有9条,基本形成于明代,祭祀道路两傍种植呈“仪树”栽植,最早植于明代,祭祀道路和两傍种植尺度均以明清营造尺“步”进行测量定位。【结论】天坛外坛祭祀道路和两傍种植共同构成了祭祀路线的礼制空间。考证结果可指导天坛外坛被占用地考古勘探方案的制定及后续天坛外坛祭祀道路格局与两傍种植的恢复,同时对于提升北京中轴线南段空间整体品质、恢复先农坛祭祀道路格局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11)
色彩是通往空间进程的度量之一,也是能赋予空间连续性与形式的要素。中国古建筑的色彩系统历经千年的演变,成为整体文化研究的重要表象之一。天坛的色彩系统基本脱胎于中国皇家建筑的传统风格与样式,作为中国最为完整的古建筑群,其独特的规划思想与色彩处理方式以及结合了色彩与结构的空间营造手段具有很高的美学成就。  相似文献   

5.
杜建梅  李树华  邬东璠 《中国园林》2012,28(12):100-104
北京天坛作为明清封建帝王时期最高等级的祭祀场所,是建筑与景观完美结合的设计杰作。天坛外坛通过其特有的植物景观烘托出祭坛庄严肃穆的氛围,是天坛完整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查阅古籍资料与调研现状古树,分析阐明了明清时期天坛外坛植物由圆柏、侧柏、油松、国槐、银杏、柳、榆树、榔榆、牡丹、益母草等乡土植物构成,呈现郊野风貌,植物景观特征独具祭坛特色。对整治天坛外坛植物,恢复天坛历史原貌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部中国建筑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史,甚至是一部中国政治史。北京天坛作为中国目前现存的唯一完整的祭天建筑组群,自明永乐十八年(1420)始建以来,一直沿用至清末。在逾500年的天坛建筑族群营造史中,建筑本身几经更迭。从大祀殿营建到大享殿营建再到更名祈年殿,从北京天坛建筑的改变所折射出的是从洪武初制到嘉靖改制等祭天仪礼文化的变革乃至靖难之役、大礼议之争等政治、社会的变革。本文旨在通过相关文献的整理研究以及不同史地维度的对比,以明永乐十八年(1420)、明嘉靖九年(1530)、清乾隆十五年(1750)等时间节点上的重要变化,探究天坛建筑组群500年的营造历史与明清两代政治事件发生礼仪文化变革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曹鹏  王其亨 《新建筑》2010,(2):116-121
北京天坛是唯一现存的中国古代祭天建筑群,自明永乐十八年(1420)始建一直沿用至清末。祈年殿组群作为天坛的核心部分,由于郊天礼仪改制和使用功能增益等因素,其建筑配置发生多次重大变化。由于建筑更迭多为原址重建,利用留存的文献和图像史料很难清晰地把握其营造全貌。结合对祈年殿营造史料考证与研究,并对比同时期北京其他祭祀建筑群形制和单体构造做法,绘制了天坛祈年殿组群多个时期的复原图,力求弥补其营建史研究上的缺环。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中国古代祭天坛庙建筑一些相关含义的探讨,深入研究其本初的涵义,以解读其中易被当代人忽略的传统学问。重点探讨祭天建筑之玄学意义,阐述“天、地、人”的基本概念并以北京天坛为重点案例展开对坛庙建筑中数的神秘含义学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谢浩 《建筑》1999,(5):33-33
北京天坛是我国最大的坛庙建筑,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和祈谷(祈祷丰年)的地方,建于明永乐18年(公元1420年),占地约对0公顷,面积比故宫还大近四倍,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穹守、环丘等。天坛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它不仅设计巧妙、风格独特,而且因其奇妙的声学效呆而增添了无穷的吸引力和神秘感。皇穹守(见田1)是存放祭扫神牌的地方,其正殿与配房日于一道国形房砖对缝的墙内,由于围墙内表面平整光洁,声音可沿内弧面连续传递,俗称回音壁。站在甲处的人,对着回音壁轻声说话,乙处的人可以听得很清楚。站在三号石上拍一下手,…  相似文献   

10.
通过将明清同时期的天坛与先农坛坛垣格局进行比 对研究,参考中国古代建筑群规划布局采用的模数设计手法, 综合利用文献、图档、实物、航拍图和测绘图等,得出明洪 武十一年(1378年)—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永乐十八年 (1420年)—嘉靖九年(1530年)、明嘉靖九年(1530年)—民国 三十七年(1948年)及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2003年4个历 史时期天坛坛垣格局变迁,并对其因承关系展开分析,研究成 果可为恢复天坛、先农坛坛垣格局提供依据,同时也对研究北 京其他坛庙坛垣格局、明清北京城市空间规划设计理念及保护 北京城市历史景观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介绍了拉卜楞寺的总体布局形态,阐述了拉卜楞寺建筑群体的布局模式,分析了拉卜楞寺的建筑空间布局,并与中原汉地佛教建筑布局进行了比较,归纳了拉卜楞寺空间布局的特点,从而促进拉卜楞寺建筑空间布局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以明清苏式座椅的椅背装饰为研究内容,对常见的独板式、攒框式、屏背式等椅背装饰的特点风格进行了阐述,分析了明清苏式椅背多变的款式及装饰风情,表现了明清苏式家具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8.
总结了永祚寺的总体布局概况,并从永祚寺的殿宇建筑特点与形式等方面入手,对明代寺院的建筑风格进行了分析,指出明朝末期的寺院建筑发生了较大改良,在中国的建筑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杨帆远 《山西建筑》2011,37(29):12-13
对佛殿建筑的轴线布局及像设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以少林寺为例,从平面布局和各殿的像设着手,进行了归纳与论述,指出中国的寺庙深受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具有浓郁的中国佛教建筑特色,当代建筑规划设计应学习其特点,努力体现民族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20.
传统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结构和装饰具地域特色和文化价值。文章以明清时期北京四合院和闽南传统民居为例,通过分析地域特色、建筑元素和装饰细部等,探讨地理条件、气候因素和人文因素对建筑的影响,为地域建筑传承和运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