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加强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研究,建设安全城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是世界上灾害发生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明显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本文指出了我国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所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编制原则、定位及编制方法、以及与城市规划体系整合的方法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我国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编制框架。 相似文献
3.
4.
廓清不同灾害应对理念在规划应用中的逻辑与特点,对防灾减灾规划框架的建立与实施意义重大。回顾总结了综合防灾减灾、灾害风险管理、韧性、安全等4种理念的内涵,从系统认识角度将其归纳为“行为导向”与“功能导向”两类。不同理念指导下的规划在目标、对象、内容及实施效益方面存在差异,但也具有风险“识别—分析—评价—处置”的潜在规划编制逻辑。遵循城市系统中存在的“结构—涨落—功能”作用关系,建立了“功能需求整合—风险评价衔接—空间系统组织—规划实施控制”的防灾减灾整合框架,提出了防灾减灾规划应满足的多功能目标、风险评价路径、空间系统组织思路以及规划实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6.
7.
随着人们对"安全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迫切要求我国的防灾减灾事业进一步完善与提高。但我国的防灾减灾事业起步晚、起点低,目前还未形成一套系统而完善的灾害对策体制,参考借鉴它国经验具有十分必要的现实意义。邻邦日本的灾害对策事业在全世界均处于领先水平。文中从法律法规体系、防灾组织体系、防灾规划体系三方面对日本灾害对策体制的内容进行了扼要介绍,以此为参考,提出我国今后灾害对策事业完善发展的方向与目标,最后着重于防灾规划层面,借鉴日本经验,结合重庆,提出我国城市防灾规划应改进完善的具体方面。 相似文献
8.
美国防灾公园绿地规划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形成较完备的防灾绿地系统,日本防灾公园体系也较为成熟。近年来,我国香港、北京、上海等城市防灾绿地规划发展迅速,相关规划政策、措施也在逐步完善。本文梳理了国内外有关防灾公园绿地规划实例,并结合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高密度特点,对国内外几个典型高密度城市公园绿地防灾情况总结归纳,以期为公园绿地防灾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2008年以来,汶川、玉树、海地等接连发生的地震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引发了人们对于抗震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交汇处,是地震发生最为频发 相似文献
10.
11.
通过分析造成农村住房地震灾害的主要因素,从加强民房的抗震加固措施、农村规划布局、次生灾害防御、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等几方面提出了农村防震减灾的对策,从而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12.
13.
14.
3年前,一场举国悲恸的灾难,让我们经历了一次砥砺锤炼;今天,当我们冷静回望这个大灾难的时候,受到创伤的心灵需要抚慰,如何做好"心理减灾"值得反思。5·12大地震发生之后,来自卫生部、教育部、民政部多个政府部门,中国红十字会、中国心理学会等学术组织都派出心理援助队伍,中国内地首次开展的大规模灾后心理援助行动 相似文献
15.
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500万次地震,绝大多数地震因为震级小,人感觉不到。其中有感地震约5万多次,造成破坏的地震近千次。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地震多发。灾害严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而这些严重灾害主要是来白发生在城市或城市附近的地震。城市的基本组织体系是由城市社区组成的,城市社区是城市在一定区域内由居民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因此城市防震减灾的许多工作都需要靠社区来完成。地震是一个社会敏感问题,现在大多数群众还是谈震色变。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应对地震突发灾害,建设安全社区,打造平安城市,构建和谐社会,给我们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通过整理汶川地震震害资料,对汶川地震中教学楼建筑的震害进行了归纳,探讨了不同结构形式教学楼建筑震害的原因,并通过震害案例分析得到一些关于抗震设计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7.
18.
19.
通过对地震灾区都江堰实地考察,拍摄了大量的震损照片,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归纳出十条建筑物典型破坏现象,提出对山区建筑抗震审查工作的几点启示,以期进一步完善建筑物抗震设计。 相似文献
20.
汶川地震灾害引发建筑结构设计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根据笔者在灾区的调查情况,在南京听取的《汶川地震震害调查及对今后工程抗震的建议》报告,引用了国内有关专家对震害的调查研究分析成果,着重提出了目前工程设计中存在的单跨框架设计、学校建筑结构设计、学校建筑设计、楼梯设计、防震缝设计和框架填充墙设计等有争议和有待改进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仅供大家在今后的工程抗震设计中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