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Planning》2019,(1)
为考察父母情绪教养理念与学前儿童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选取176名儿童(男92,女84)的父母,填写父母元情绪理念问卷及儿童行为检查表攻击分量表,使用回归分析考察儿童性别在父母情绪教养理念与儿童攻击行为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父母情绪教养理念在儿童性别变量上没有显著差异;男孩攻击行为高于女孩;母亲情绪教导理念负向预测儿童攻击行为;儿童性别对母亲情绪教导理念与儿童攻击行为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因此,母亲情绪教导理念越高儿童攻击行为越少,并且两者关系只在男孩群体中具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36)
目的:考察家庭教养方式与初中学生自尊、行为问题的关系。方法:使用儿童行为量表(CBCL)、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自尊量表(SES)对179名初中学生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存在各种行为问题倾向的学生人数为15~26人,占总人数的8.4%~14.5%;②家庭教养方式的部分维度与学生的某些行为问题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母亲拒绝否认对学生攻击问题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父亲惩罚对学生的违纪问题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③学生的自尊水平与焦虑抑郁问题、注意问题和攻击问题都呈显著负相关,与父亲情感、母亲情感、母亲偏爱呈显著正相关,与父亲惩罚、母亲惩罚、母亲拒绝否认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家庭教养方式对初中学生自尊、行为问题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19):97-98
目的:了解梅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及其与家庭教养行为的关系。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利用《幼儿心理卫生问题筛查问卷》《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和一般情况调查表对梅州市10所幼儿园的924例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学龄前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为15.9%。独生子女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非独生子女(P<0.05)。无心理行为问题的学龄前儿童家庭教养行为总得分高于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儿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在不同的语言/认知信息、情感温暖/自我表达、社会适应/自理、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环境气氛5个家庭教养行为因子上存在差异(P<0.001)。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在家庭教养行为因素中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庭教养行为中语言/认知信息、情感温暖/自我表达、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是影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儿童行为问题较为突出;儿童家庭教养行为与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密切相关,家庭教养行为中语言/认知信息、情感温暖/自我表达、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是影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5)
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最重要标准。学前儿童的道德行为包括服从规则行为、诚实行为和亲社会行为三个方面。父母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道德行为发展有重要影响。父母温暖、引导型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学前儿童道德行为的积极发展,而惩罚和过度控制的教养方式不利于学前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因此,父母在教育儿童时应使用正确合理的教养方式,以促进学前儿童道德行为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小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社交焦虑之间的内在相关性,辅助家长换种积极的培养思路,降低小学生的社交焦虑感,本研究采用岳冬梅等修订的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对合肥市朝霞小学200名二至六年级小学生进行测查,对儿童社交焦虑量表的两个因子在性别和年级维度上进行比较,再检验其两个因子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性,并得出以下结论:(1)在小学不同的年级中,二、三年级的孩子交际忧虑平均得分高于四、五、六年级的;在不同性别的社交忧虑水平中,女生的害怕否认评价平均得分高于男生。(2)儿童社交焦虑与双亲的情感温和与认可(FF1,MF1),父亲的过分干预(FF3),父亲的溺爱被试(FF4),母亲的处罚严厉(MF4),父亲的过分爱护(FF6),母亲的溺爱被试(MF5)因子呈显著相关。(3)父母培养方法越消极,就越易于唤起孩子的社会交际忧虑,双亲应考虑孩子的健康成长,采用科学的养育方法,增强孩子的社交自信,培育孩子的社会适应和交往本领,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11)
为了探究幼儿饮食行为的特点及亲子关系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幼儿饮食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问卷法对浙江省H市400名幼儿的家长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幼儿饮食行为在性别、年龄、抚养模式、父母文化程度和家庭经济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父母教养方式可以显著预测幼儿的饮食行为;亲子冲突性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幼儿饮食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亲子亲密性不起中介作用。研究对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33)
为考察父母教养效能感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中小学生父母教养效能感的实际效果,对23名父母教养效能感得分较低的家长开展培训。经过培训,父母在父母教养效能感总分、学习辅导效能感、行为指导与管束效能感、情感关怀效能感、社会活动指导效能感、健康安全促进效能感、情绪管理效能感、结果控制信念、掌控动机上有显著的改变。父母教养效能感团体心理干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对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影响。方法以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自我意识量表(PHSS)为测试工具,对160名高中生进行测评。结果不同性别高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差异,高中生的行为与合群2个自我意识分量表得分存在性别差异,父母教养方式和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结论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高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利于高中生自我意识发展。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4)
目前,中学生拒绝上学的个案有所上升。本研究主要调查广州市拒绝上学中学生的家庭教养、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等相关情况,为拒绝上学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研究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调查结果表明:①EMBU:拒绝上学组学生在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上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在双亲的拒绝否认、父亲的惩罚严厉、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等各因子上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他因子上差异不显著;②ASLEC:除学习压力外,拒绝上学组学生在人际关系、受惩罚、健康适应、其他、总分上显著高于对照组;③SSRS:拒绝上学组学生在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等四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不良的教养方式、较多的负性生活事件以及较少的社会支持是中学生拒绝上学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8,(8)
文章借助父母教养方式(PBI)量表、网络成瘾自测量表对医学生的网络成瘾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对医学生网络成瘾倾向有影响;父母教养方式对医学生网络成瘾倾向有直接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20,(1)
从解离性与获益性视角,考察了户口身份、居住意愿对已婚流动人口在社区导向型与个体指向型教养观念与具体品质偏好上的影响。研究发现,本地与外地流动人口在教养观念上的差异并不显著,但居住意愿成为影响该群体教养观念的重要因素:流动个体居住意愿越稳定越偏好社区导向型观念,对个体指向型观念的偏好则降低,且这一影响在外地流动人口中更为显著。基于以上发现,增强流动个体的社区认同感有利于其对子女在社区导向型品质的关注与培养,长远来看或有助于子女积极构建社会关系网络及城市社会融入。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8,(9)
为全面考察海峡两岸幼儿父亲参与教养现状的异同,研究者采用《父亲参与教养自我报告问卷》,抽取山东省济南市318位幼儿父亲与中国台湾地区台中市443位幼儿父亲进行调查,从互动监督、规则约束、情感表达、间接支持和学业鼓励五大维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市幼儿父亲参与教养情况同中有异——得分最高均为间接支持、最低均为学业鼓励;在学业鼓励方面济南市显著高于台中市,在规则约束与间接支持方面台中市显著高于济南市。鉴于此,在保证经济支持的同时,两市幼儿父亲均应从细节入手更多参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并更加关注幼儿的学习;两市幼儿父亲也应相互学习,济南市的幼儿父亲应增强对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并与孩子母亲共同分担教养工作;台中市的幼儿父亲则应更多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与习惯。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9,(5)
焦虑已成为幼儿较常见的心理问题,家庭因素对幼儿焦虑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2018年12月对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丰泽湖幼儿园135名幼儿父母的问卷调查,采用相关统计分析发现:幼儿焦虑各维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焦虑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大;积极和消极的家庭表露分别对6岁幼儿的焦虑有显著负向和正向影响,积极表露还对3岁幼儿的焦虑有显著负向影响,消极表露还对4-5岁幼儿的焦虑有显著正向影响。直接和间接的民主性教养行为对6岁幼儿的焦虑均有显著负向影响,直接和间接民主性教养行为还分别对3-5岁和3-4岁幼儿的焦虑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同时管制性教养行为对4-6岁幼儿的焦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20,(21)
在城镇化速度加快的当前时代,农村小学中的儿童数量不减反增,且许多儿童都是留守儿童。由于在幼年成长时期远离父母,父母忙于工作生活,或者祖父母过于溺爱等原因,许多农村低龄儿童都没有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甚至一些儿童会产生不良的劳动认知,在成长之后走上懒惰、堕落的人生道路。因此,农村小学需要重视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通过开展劳动课程、关注学生行为等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相似文献   

15.
基于文献梳理和汇总,归纳影响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5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在此基础上,构建建筑工人心理压力、情绪与不安全行为结构关系模型。采用AMOS 26.0软件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并对假设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心理压力与情绪之间存在显著的相互影响效果;心理压力和情绪对安全意识、不安全动机及不安全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效果;安全意识和不安全动机对不安全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缓解建筑工人心理压力和调节情绪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4,(4)
<正>当前,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而留守幼儿更是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中应当给予关注的对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可见国家对于留守儿童的关注和重视。留守幼儿大多为父母长期外出务工而被托付给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友代为教养。这些幼儿被其他亲友代养时,被关注的往往只是外在的身体状况,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5,(1)
目的:了解高职生父母教养方式以及职业兴趣倾向的基本情况,并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职业兴趣测验,对185名滨州职业学院高职生进行取样调查,并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论: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职业兴趣倾向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4,(2)
为了解陪读中学生的心理压力及其应对方式,通过对陪读中学生心理压力的六个影响因素(学校、家庭、社会、学业、人际关系、认知反应)和对其应对方式的调查,比较中学生在是否陪读和陪读者方面的心理压力及其应对方式的差异。t检验表明,陪读学生跟未陪读学生、陪读者是父母还是祖父母的中学生在应对方式上没有区别。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3,(7)
本文是针对李刚门事件而引发的对家庭教育方式的思考,父母教养方式是研究儿童健康成长问题时关注的重要课题,子女的发展受父母教育方式的影响极大,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一般分为民主型、专制型、放纵型、溺爱型四种类型,而李刚李刚对儿子的教育方式归属溺爱型,导致儿子铸成大错。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9,(13)
通过家庭教养方式问卷和幼儿自我控制能力问卷调查生育二胎和未生育二胎家庭教养方式和幼儿自控能力的发展状况,结果表明已经生育二胎的家庭幼儿与尚未生育二胎的家庭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并无显著性差异,但如果幼儿父母生孩子时年龄较小、受教育程度是初中及以下、工作相对不稳定,则其幼儿自控能力较低。除专制型以外,不同家庭教养方式与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均有一定相关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