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Planning》2013,(10)
目的:研究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对于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6月间入院治疗的120例门静脉高压患者进行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及电子显微内镜检查,观察患者门静脉主干、分支、侧枝循环显示、门静脉系统学的解剖类型并观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形态。结果:诊断过程中,CT组诊断轻度19例(15.83%)、中度46例(38.33%)、重度55例(45.84%),胃镜组轻度22例(18.33%)、中度38例(31.67%)、重度60例(50.00%),CT组诊断的准确度为96.5%;Kappa>0.4。CT检查食管下段静脉曲张111例(92.5%),胃底静脉曲张107例(89.2%),胃左静脉曲张105例(87.5%);胃镜组分别为113例(94.17%),108例(90.0%),108例(90.0%),,CT组诊断的准确度为94.9%;Kappa>0.4。结论:多排螺旋CT成像对于门静脉高压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诊断具有可靠的临床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肝硬化门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评估价值。方法:对104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的一般资料与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观察其门脉系统及侧枝血管的情况,分析以上血管与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相关性。通过对门静脉、胃左静脉及副脐静脉按照血管直径积分方法进行积分,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找到CTA积分值及胃镜分级各自判断出血的cut-off值。同时,将CTA积分联合胃镜分级随访后期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的MSCTA图像,分析CTA积分联合胃镜分级诊断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发生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104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的一般资料中EV出血组与非出血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有Child-pugh分级、血小板数目。分析的血管中LGV、PUV、PV 3支血管分别与EV胃镜分级、EV出血组/非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静脉、脾肾静脉分流、胃肾静脉分流与EV出血组/非出血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出血组/非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PV、LGV及PUV纳入CTA积分,积分值范围0~6分。CTA积分与EVH的ROC曲线显示cut-off值>3时,敏感性为79.5%,特异性为53.3%。EV胃镜分级与EVH的ROC曲线显示胃镜分级>3时,敏感性为81.8%,特异性为73.3%,AUC线下面积0.773。CTA积分联合胃镜分级评估EVH的敏感度为85.7%,特异度为79.7%。CTA积分联合胃镜分级方式随访后期54例病例,诊断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出血的敏感性为77.8%,特异性为70.4%。结论:MSCTA对观察肝硬化门脉高压侧枝血管的直径和范围有准确判断,研究中肝硬化门脉高压CTA积分方法对评估EVH的发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19):147-148
目的:探讨内镜治疗(套扎、硬化剂及组织胶注射术)联合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术治疗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共38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先行内镜检查及上腹部增强CT门脉重建。根据食管胃底曲张静脉严重程度采取内镜下套扎、硬化剂及组织胶注射术联合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结果:本组38例患者急诊止血10例,择期治疗28例。随访352个月,平均随访15个月,复发出血5例(13.1%)。结论:内镜治疗联合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术治疗门脉高压消化道大出血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能够显著降低再次出血发生。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14)
目的:分析彩色B超在肝硬化门脉高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健康体检70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选取同期收治7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组。使用彩色B超检查研究对象的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宽度、门静脉血流量与脾静脉血流量的比值,并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检查结果;以门静脉内径是否大于1.4cm为标准将观察组患者进行分组,门静脉内径大于1.4cm的为大直径组,门静脉内径小于等于1.4cm的为小直径组,研究门静脉内径与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的关系。结果:对照组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宽度和门静脉血流量与脾静脉血流量的比值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直径组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要比小直径组严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B超在肝硬化门脉高压诊断中,能够较为准确的判断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宽度和门静脉血流量与脾静脉血流量,而且也能评价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保留脾脏的断流加分流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3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保留脾脏的选择性断流加近端脾肾静脉桥式分流术,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平均手术时间为570 min,术中平均失血量为710 mL、术前平均门静脉自由压为2.94 kPa,桥式分流后平均门静脉压力为2.50 kPa;术后无并发症,脾功能亢进缓解。术后胃镜显示食管静脉曲张程度显著减轻;彩色多普勒及腹部CTA显示门静脉主干及脾静脉术后曲张程度减轻,桥式分流通畅。结论保留脾脏的断流加分流术技术上可行,有较好的安全性,临床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1)
目的探讨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肝硬化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154例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的疗效。注射步骤采用三明治夹心法:碘化油充填注射针,然后快速注入组织胶,再接1.4 m L碘化油快速注射、拔针,组织胶不稀释,静脉团直径在1.5 cm以下一次性注射0.5~1 m L,静脉团直径1.5~3.5 cm一次注射1.5~2.0 m L即可使整个团块硬化。术后2~6个月复查胃镜,如还有残留曲张静脉再追加注射。结果在154例病例中,其中急诊组织胶注射37例急性活动性出血33例止血,即时止血率89.2%(33/37);治疗后镜下静脉团基本消失,占40.9%(63/154);显著有效占44.8%(69/154);有效占7.8%(12/154);无效占6.5%(10/154)。显著有效率达85.7%(132/154)。随访3~24个月,近期(6月内)再出血率11例和远期再出血率7例共占11.7%,胃底静脉曲张程度、肝功能分级、门静脉血栓、血小板计数、胆碱酯酶、门静脉宽度在术后再出血患者和未出血患者群中分布差异显著(P均<0.05)。结论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凶险,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是控制急性活动性出血及预防再出血快捷、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10)
目的:探讨特利加压素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方法:64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特利加压素组)32例,对照组(生长抑素组)32例,观察组应用特利加压素,对照组应用注射用生长抑素,通过胃管抽吸胃内容物观察止血情况,并记录患者止血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显效率71.88%,总有效率96.88%,对照组显效率43.75%,总有效率75.00%,观察组止血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止血时间分别为(26.23±2.42)h、(30.18±2.39)h,观察组的止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20.5%,对照组12.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高于对照组。结论:特利加压素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疗效显著,但不良反应发生率略高于观察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单用盐酸普萘洛尔片及盐酸普萘洛尔片联合雷贝拉唑预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再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6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或曾出血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3例。2组患者均给予内科综合治疗,控制出血后对照组给予盐酸普萘洛尔片10 mg·次^-1,口服,3次·d^-1,1年为1个疗程;联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雷贝拉唑肠溶片10 mg·次^-1,口服,1次·d^-1,1年为1个疗程。2组患者治疗起始后均随访12个月。对2组患者3、6及12个月的再出血率进行比较,并观察其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随访3个月,2组患者再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68,P〉0.05)。随访6、9个月,联合治疗组再出血率分别为29.1%、38.2%,对照组再出血率为44.2%、53.7%,联合治疗组6、12个月的再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327、4.888,均P〈0.05)。2组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7,P〉0.05)。结论雷贝拉唑联合盐酸普萘洛尔片预防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再出血效果较好,疗效优于盐酸普萘洛尔片单药治疗,提示雷贝拉唑钠预防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5)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出血原因及发病特点。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1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判断出血原因。结果:41例患者中有20例因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占48.78%),2例因患有胃癌(占9.76%),5例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导致出血(占12.20%)。结论:对上消化道出血发病因素进行排列,从高到低依次为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胃癌出血、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破裂,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发病率。  相似文献   

10.
陈予 《矿产勘查》2014,(8):50-52
目的:探讨普萘洛尔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近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51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采用口服普萘洛尔治疗,起始剂量为10mg·次-1,3次·d-1,之后根据患者血压、心率变化情况调整普萘洛尔的剂量,治疗2周。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心率,门静脉内径(DPV)、最大血流速度(VPV)与血流量(QPV),脾静脉内径(DSV)、最大血流速度(VSV)与血流量(QSV),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肝静脉自由压(FHVP)、肝静脉楔入压(WHVP)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患者治疗后血压、心率、HVPG、DPV、VPV、QPV、VSV、QSV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其余指标较治疗前稍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1例患者治疗过程中2例出现头晕,1例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未发现肝肾功能衰竭、电解质异常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普萘洛尔是安全有效的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可有效降低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肝静脉压力梯度,降低门静脉血流,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评价肝硬化血流灌注特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慢性乙肝患者60例,其中无肝硬化(无肝硬化组)30例,肝硬化(肝硬化组)30 例;正常对照组20例.无肝硬化组、肝硬化组和正常对照组应用六氟化硫微泡混悬液在低机械指数条件下进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和肝实质的显影动态过程,记录门静脉开始显影时间(PVAT)、肝静脉开始显影时间(HVAT)、门静脉达峰值时间(PVPT)和肝静脉达峰值时间(HVPT)和门静脉-肝静脉渡越时间(PV-HVTT).分析无肝硬化组、肝硬化组和正常对照组上述各参数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3组PVAT、PVPT和HV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HVAT、PV-HVTT均较正常对照组、无肝硬化组显著缩短(均P<0.05).结论 超声造影定量参数HVAT和PV-HVTT可反映肝硬化微循环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为临床早期诊断肝硬化提供依据.同时,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术前选择性门静脉栓塞(SPVE)对因残余肝脏体积不足而不能手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肝脏体积的变化和二期手术切除的影响。方法 11例不宜一期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在X线数字减影(DSA)引导下经皮经肝细针穿刺行SPVE治疗,观察SPVE的成功率、治疗后不良反应、各肝叶体积及预计残余肝脏与全肝体积比(RLV/TLV)的动态变化、二期手术切除率等指标。结果 11例SPVE均取得成功,门静脉右支栓塞后右肝体积逐步减小,左肝体积逐步增大;术前,术后第1、2和3周时的RLV/TLV分别为34.5%、37.9%、41.6%和45.6%。术后11例均出现一过性的肝功能损害,表现为肝酶升高,4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肝区隐痛,6例低热。术后第4周,11例均顺利完成了肝癌二期手术切除。治疗期间未发现异位栓塞、肝功能衰竭、出血、胆汁渗漏及感染等并发症,无手术死亡。结论术前SPVE安全、有效,可提高巨大肝癌的手术切除率和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压力泵(IPC)对妇科盆腔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作用。方法将60例妇科盆腔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于手术后即介入IPC进行双下肢多腔气囊顺序充放气,形成对肢体和组织的循环压力;对照组则于手术后按常规方法进行下肢股四头肌舒缩、踝泵运动以及膝关节屈伸活动。结果研究组仅发生1例下肢DVT,对照组发生7例下肢DVT,2组下肢DVT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vs 23.3%,P〈0.05)。结论应用IPC对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下肢进行多腔气囊顺序充放气,可减少下肢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手助腹腔镜脾切除加门-奇静脉阻断术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 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对29例肝硬化并门静脉高压患者行手助腹腔镜脾切除加门奇静脉阻断术(腹腔镜组),与同期29例门静脉高压患者行开腹手术(开腹组)进行对比分析。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中度发热及高热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切口疼痛用止痛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切口感染率、术后再出血率和术后总胆红素升高情况。结果 29例手助腹腔镜脾切除加门-奇静脉阻断术获得成功。与开腹组比较,手助腹腔镜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早、术后发热时间短、术后疼痛时间短、术后住院时间短、切口感染率低(均P〈0.05)。术后1年再出血率2组无明显差别,术后总胆红素升高情况2组无明显差别(均P〉0.05)。结论手助腹腔镜脾切除加门-奇静脉阻断术是安全可行的,且比开腹手术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免装置手助腹腔镜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的手术技术和可行性。方法采用免装置手助腹腔镜行脾切除门奇断流术29例。结果1例中转开腹手术,28例手术成功。手术时间70~300min,平均135min。术中出血50~1500mL,平均270mL。切除脾重500-1300g,平均810g。术后住院时间5~16d,平均9.2d。手助切口愈合良好,3例出现并发症,无手术死亡。结论免装置手助腹腔镜行脾切除门奇断流术不但安全可行,而且具有微创手术的优点,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同步整合加量调强放射治疗颈及胸上段食管癌的近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30例颈及胸上段食管癌患者行调强放射治疗:采用5野或7野同步整合加量调强技术进行逆向计划设计,处方剂量:计划靶区1(PTV1)给予66 Gy(2.2 Gy&#215;30次)的剂量照射;PTV2给予54 Gy(l.8 Gy&#215;30次)的剂量照射。评价其近期疗效及急性放射反应情况。结果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中位随访期为30个月(20~38个月),随访率为100%。30例患者完全缓解26例(86.7%),部分缓解4例(13.3%),有效率为100%;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5.0%、42.4%和33.5%。多数病例出现放射性食道炎,放射性气管炎,均为1-2级,无须特殊处理;无骨髓抑制及急性心脏损伤。结论同步整合加量调强放射治疗颈及胸上段食管癌有较高的局控率,近期疗效满意,急性放射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滤过(CBP)治疗以第三间隙液体潴留为主的腹腔高压及腹腔间隙综合征(ACS)的疗效。方法37例诊断为以第三间隙液体潴留为主的腹腔高压或腹腔间隙综合征的患者按是否进行血液滤过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16例),对照组采用胃肠减压、镇痛等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1次·d^-1,5次。记录比较治疗前后腹内压、氧合指数、平均动脉压、APACHEⅡ评分、生化指标以及 TNF-α、IL-6,和 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观察治疗前、治疗后患者一般情况及生化指标、炎症介质的变化,计算死亡率。结果治疗组14例腹腔高压好转,3例死亡,4例自动出院,好转率66.6%;对照组腹腔高压好转3例,死亡9例,自动出院4例,好转率18.7%。治疗组肾功能指标、乳酸、HCO-3、肌钙蛋白 I(cTnI)及炎症介质CRP、TNF-α、IL-6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CBP 可明显改善以第三间隙液体潴留为主的腹腔高压或腹腔间隙综合征的症状,降低腹内压,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南昌市东湖区社区居民高血压的患病状况及危险因素,为探索东湖区社区高血压群体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并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抽取了东湖区社区居民7437人。采用自制的社区居民高血压知识调查表对7437名东湖区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测量血压、身高和体质量,并进行单因素χ2检验分析,高血压患病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非条件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7437名东湖区社区居民中,高血压患者1226例,高血压患病率为16.49%。年龄50~59、60~69、70~79和80~90岁者的高血压患病率均明显高于年龄18~49岁者(P<0.05),年龄60~69、70~79和80~90岁者的高血压患病率均明显高于年龄50~59岁者(均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东湖区社区居民高血压患病的因素有:超重肥胖(OR=2.209)、有高血压家族史(OR=2.559)、吸烟(OR=1.190)、饮酒(OR=1.377)、紧张(OR=2.009)、三餐规律差(OR=2.661)和口味偏咸(OR=1.185)。多因素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高血压家族史(OR=1.562)、紧张(OR=1.821)、三餐规律差(OR=0.060)和超重肥胖(OR=1.881)为东湖区社区居民高血压患病的危险因素。结论东湖区社区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较高。应将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人群列为重点防控对象,提倡戒烟限酒,消除紧张,三餐规律饮食,低盐饮食,强调体育锻炼控制体质量,以减少高血压的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