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空间织补的城市设计理念,从场地环境资源、空间体系整合和关键节点设计三个层面,对杭州市钱江世纪城奥博中心片区展开城市设计研究。通过拓展城市空间主轴、组织城市水绿网络、建构站区步行网络、优化街区空间形态与打造社区生活主街等设计策略,修复新城区的空间结构,并对重点区域的步行活动联系重新梳理与整合,营造高品质的公共空间场所。  相似文献   

2.
城市三维空间的整合是城市集约化效能发挥的充分条件,现阶段的城市三维空间整合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更加强调城市空间使用上的集约化和空间功能、环境的整合,注重城市地下地上一体化的设计思想.城市三维空间整合的要素包括实体要素、空间要素和区域,为了有利于城市建筑群与地下空间的一体化,合理进行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步行系统及地下空间节...  相似文献   

3.
从健康城市看我国城市步行环境营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洪波  徐苏宁 《华中建筑》2009,27(2):149-152
该文以“宜居城市”、“健康城市”两大理念为出发点,以整合城市步行空间和提升城市健康水平为目标,提出了营建完善的步行系统所应采取的规划策略,从而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步行系统是城市中心区各类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对 城市中心区人性化品质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步行优 先是城市中心区空间营造的重要价值观。为将步行优先的价值 观系统理性地落实到具体空间要求,明确指导城市中心区空间 设计实践,提出基于“价值特征”的设计方法。价值特征是指 设计的价值观及其引领下的空间特征。基于价值特征的设计方 法是指,明确设计的价值观,并建立基于价值观的价值特征体 系,进而落实到具体设计的思路和方法。通过“价值观、空间 特征”2个层次,实现价值观在空间设计中的落实。在步行优先 价值观的引领下,建立包含“目标价值特征、本体价值特征、 支撑价值特征”的城市中心区步行系统价值特征体系,阐释其 具体价值特征内涵,提出多元价值特征耦合的设计框架,指导 步行优先的城市中心区设计实践。  相似文献   

5.
机动化时代的城市步行化——当代城市步行化特征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靓 《华中建筑》2012,(3):86-89
随着城市机动化发展,特别是汽车交通的迅猛增长,我国城市生活中人车矛盾日益严重,对城市步行问题的研究显得十分迫切。该文由当代城市步行化的概念及内涵入手,深入剖析步行化与机动化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指出当代步行化建设必须与机动化发展互为支撑,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二者和谐的整合模式。  相似文献   

6.
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城市普遍受到气候变化和城市扩张的干扰,广州琶洲中东区作为珠三角的微观城市组团,是珠三角韧性演进表达的载体,以其为例探索整合城市与生态环境的韧性设计机制。首先辨析了城市韧性的分析方法、策略及评价体系,对珠三角的脆弱性进行背景研究;然后通过对琶洲中东区的脆弱性分析和灾害模拟,提出3个层次的韧性整合策略,包括连接现有破碎的蓝绿系统的结构性策略,构建基于公共交通为导向(TODs)、垂直水岸的步行可达空间的连接方式以及分散式雨水存储系统与多用堤岸模式的节点处理;最后利用GIS、Fragstats和Depthmap等软件平台和数据分析手段,对韧性策略和设计方案进行评估并给予反馈,从而构建起微观城市组团层面全过程的"分析—策略—方案—反馈"的韧性城市设计框架。结果表明:运用基于"策略—反馈"机制的方案设计有助于提升景观连接度、空间集成度,有效适应洪涝干扰,更好地落实城市韧性。  相似文献   

7.
<正>确定支持步行的城市设计和交通特征阈值以创建健康和可持续城市:IPEN成人研究结果居民体力活动充足是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基本特征之一。而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城市的政策制定需要基于实证的定量依据。文章旨在确定与步行活动相关的城市设计和交通特征的阈值。  相似文献   

8.
张琬乔  张译文 《四川建材》2016,(4):166-167,169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为缓解机动车为主导的城市出行压力,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已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及慢行出行系统,但对于大部分已经以机动车为主导但公共交通发展尚为欠缺的中小型城市来说,慢行出行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因此,以慢行出行为导向的城市设计或多交通模式出行为导向的慢行系统设计成为"路权归还行人"的主要方式。由步行道和非机动车道构成的慢行网络是依托机动交通路网而形成的街道网络,而山地城市的城市形态及街道网络结合地形地势等环境特点发展,因此其慢行网络也具有三维特性。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选取酉阳县总体城市设计实践中以慢行为导向的街道网络形态研究,并基于该研究对酉阳县慢行系统设计的实践进行实验性探索。本文以空间句法及GIS平台分析为主要量化研究工具,分析研究范围内以慢行为导向的街道网络现存问题,并提出优化解决方案及具体控制措施,从而指导相应慢行系统设计。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数字化和城市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以城市规划与设计的角度探讨适宜步行的城市。我们首先简要回顾历史上的可步行城市设计,然后讨论什么是可步行城市以及可步行城市的空间要素是什么,接着对新兴的主题及其实证方法进行了探讨,以衡量可步行城市的空间和城市设计特征。本文的第一部分着眼于城市设计的关键命题,以及它们是如何被提出以促进步行性。第二部分论述了步行性的概念,这是设计步行城市的基础。我们强调可步行城市的物理元素(走道、邻近用途、空间)和感知元素(安全、舒适、享受),然后我们研究构成可步行城市的各种空间元素。第三部分着眼于可步行城市和社区设计的新兴主题。我们讨论了由不断增长的计算能力以及相关的经验方法和跨学科的合作(包括空间规划、城市设计、城市生态和公共卫生)带来的城市大数据的应用前景。本文旨在为理解城市设计和可步行性提供一个整体的方法,重新评估构建可步行城市的空间要素,并讨论未来的政策干预。  相似文献   

10.
何赫 《新材料新装饰》2021,(2):67-67,69
文章首先简述了居民步行活动与城市建成环境和健康城市设计的关系,其次阐述了城市建成环境和健康城市设计对居民步行活动的影响,包括对步行环境质量、建筑用地混合度与密度、建筑功能的可达性与连通性的影响;对公共开敞空间设计、街道设计、用地与建筑布局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曹越   《风景园林》2019,26(8):20-24
城市野境是城市内部或周边区域中自然过程占主导的土地,其中人类开发和控制程度相对较低,允许在一定程度上发生自然演替和生态过程,各类野生生物能够与人类繁荣共存。城市野境在重新连接人与自然、促进人类身心健康、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服务方面具有重要和独特的价值。基于文献综述与案例研究,提出并阐释了保护与营造城市野境的 4 种途径,包括保护、修复、设计与融合,即在城市保护地中保护野性自然、再野化部分城市区域、在城市公园中营造类荒野景观以及在城市空间中系统性融入野性自然。建议在中国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中,融入野性自然保护与修复的理念,进一步探索城市野境保护与营造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城市设计可以通过物质形态设计优化城市空间环境,减少城市开发对自然水循环的影响,促进城市水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澳大利亚水敏性城市设计将城市设计与城市水文管理相整合,在设计对策、规划实施、项目实践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为城市设计相关研究提供了富有价值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城市设计导则可控体系的理性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设计导则是城市设计体系中针对如何实现空间环境设计的具体指引和控制框架,是一种由设计性语言转译而来的管理性语言。随着现代城市发展内容的不断深入和复杂化,在城市设计体系不够完善,其地位、作用尚不明朗的前提下,导则设计更应超越可变性内容的限定,转而提供一种“理性”的控制框架,限定出城市建设及其管理的可变性范围,为后续的设计与建设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本文以广州大学城中心区城市设计导则、佛山市中心组团新城区城市设计导则为例研究,尝试建构一种理性的可控框架,提出将城市设计导则体系中的可控因素进行针对项目的重要性排序、明确导控类型、并形成引导城市建设的有效管理工具和综合作用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在反思工业化城市及其食物系统的基础上,西方社会兴起了城市农业运动和学术热潮,在人居环境领域,全面探索了将农业纳入城市空间各层面,与城市、建筑和景观融合的可能性。整合城市农业与城市空间的既有研究,可概括为建筑一场地尺度、城市—街区尺度和区域—城乡尺度三个层面,依此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15.
城市综合体——商业对城市空间的整合叙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综合体是基于商业与城市复杂关系的一种新的建筑表现形式,它复合了处理商业与城市关系中积累的历史经验,对当今城市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城市综合体设计中,商业是整合城市空间的主导要素,其叙事特征主要表现为对街区混合功能的整合、与环境文脉的结合及开放空间的营造。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迅速。城乡规划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建筑设计体现了城乡规划的基本形象。本文分析了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基本含义,阐述了城乡规划建设中实现与建筑设计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李敏稚 《风景园林》2016,(6):112-118
城市正经历信息化、智能化、生态化等新进程,依靠单一学科范畴越来越难以应对复杂因素驱动下的城市发展问题。城市设计被视为形体环境创造所凭籍的政策和技术框架,而旅游规划设计则是有效配置资源、平衡经济与环境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从城市设计视野出发研究旅游规划设计,结合深入剖析体现岭南地区自然和人文特色的斗门镇区旅游规划设计案例,为探讨两种学科结合的可能性、整合专业价值和技术体系提供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概念性城市设计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朝灿 《安徽建筑》2006,13(5):20-20,25
城市设计是连接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桥梁,“概念性设计”手法在城市设计领域应用广泛,文章分析了目前概念性城市设计存在的问题,归纳了概念性城市设计的内涵及其外延。  相似文献   

19.
Rapid urbanization and global warming cause a sharp increase of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of stormwater disaster. Urban design, depending on the methodology of urban form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spatial environment to promote stormwater resilience, has broken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design mode and become an efficient path leading to addressing urban stormwater disaster. Firstl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stormwater resilient urban design based on the resilient city theory in order to set up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design method. Then combining with the specific cases and focusing on four key problems of urban design, the practical urban design methods in favor of stormwater resilience are analyzed, including the optimization of land use, the organization of urban structure, the creation of multi-functional space, and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systems. In the end, the paper further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Stormwater resilient urban design expands the boundary of traditional urban design and provides a new choice for performance-based e co-city desig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