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程世卓  赵晓龙 《新建筑》2023,(4):118-124
中国近代“非学院派”海归建筑师作为我国第一代建筑师,与“学院派”建筑师共同构成了中国现代建筑探索活动的脊梁。他们接受了海外成熟的现代建筑教育,归国后致力于中国建筑现代性的垦荒式建设,呈现出多元、多向的现代性探索。在世界现代建筑视域下,对该群体进行谱系式的观照,有助于厘清中国建筑现代性早期探索与世界现代建筑之源流关联,证实近代时期中国现代建筑活动为世界现代建筑谱系的有机分支。  相似文献   

2.
现代结构与新建筑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化构成了当代人类生活世界的基本现实。“现代”与“古代”之间存在着一种生存性的张力,表明人类生存品质和样式的变化。这种情形的发生有一个社会和思想的结构性基础,这就是所谓“现代结构”。现代结构以及它所导致的生存品质和样式,体现出的现代性原则,是科学化和民主化。建筑的现代化同社会的现代化一样,代表着一种生存品质和样式,也体现为一种观念形态。如果我们把建筑的现代化作为“新建筑文化”建构的起点,那么同样也应当首先关注和探究它的“现代结构”,关注这种新文化的目标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与西方现代建筑不同,中国现代建筑的引进与发展,既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抵抗、交融有关,又与中国特定的历史发展背景有关。在现代化与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今天,对现代建筑遗产的保护成为中国社会反思现代性、反思现代化、进而为未来人居环境建设提供经验与教训的重要途径,在DOCOMOM0理念正式进入中国的背景下,2013西安建筑遗产保护国际大会的召开对推进我国现代建筑遗产保护事业将起到一定的作用,本文从国际现代建筑遗产保护工作新进展、现代主义东渐和现代建筑遗产的界定、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多元视角、不同进程共同遗产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会议学术综述。  相似文献   

4.
20世纪50—80年代,岭南现代庭园建筑创作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获得全国园林与建筑界的一致好评。然而,岭南地区后来却再没有发展出具有同等影响力的、系统的创新园林理论。为解答这个问题,借鉴社会理论中“现代性现象”这一概念,将岭南现代庭园建筑师佘畯南的论著《现代建筑及我国江南庭园空间组织问题的探讨》视作“现代性事件”,从三个结构层面探讨作品与现代社会各层面之间的关联。研究发现:岭南现代庭园设计理论虽然明显符合现代社会经验理性的知识观和新中国建设需求这两个结构层面的变化趋势,但在理念和情感上却始终脱离现代人审美的个体化趋向,因此缺乏理论创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5.
廖卫东 《四川建筑》1995,15(4):4-6,11
在中国现代建筑的创作中,对于传统的“神似”和“形似”始终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和继承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的建筑创作中是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中国现代建筑创作中的传统观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而影响最大的四大文明中唯一沿着自己独特脉络发展至今的文明。虽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经历了众多的文化融合,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但中华文明始终形成了一套涉及社会各个方面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深入了解,人们以一种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6.
以在地性为研究视野,以史料的进一步考据为基础,再度近距离观照百年前苏工专建筑科的现代性构建活动,探明不同地方主导力量下该学科的创建初衷、发展定位,梳理建筑科建设主体人员的群体特征、地缘特征及差异性贡献,厘清在现代教学框架与在地性传统建筑碰撞下教学内容的现代性建设,从原境上理解苏工专建筑科的建立动力与初始成长,提出苏工专建筑科的现代性构建带有鲜明的地方性色彩,伴随着原生建筑现代 性衍生的初始探索过程,进而讨论了在地性社会土壤与建筑教育现代性构建模式之间的复杂关联与多元可能之规律。  相似文献   

7.
从“谱系”的视角切入19世纪英国建筑理论家A.W.N.普金的建筑思想与作品中现代性的史学研究。探明普金建筑思想及作品中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和生发机制,明确其对世界现代建筑体系的奠基性贡献,勾勒以英国为源点的世界现代建筑谱系分支的演进脉络,在此基础上揭示世界现代建筑演进的错综源流特征,以及建筑现代性内核之稳定性、边界之弹性的规律,进而提出微观地、批判地、“谱系”地观照建筑现代性初生阶段之必要。  相似文献   

8.
史论     
《城市环境设计》2013,(7):206-207
本课题试图提出中国现代美术合法性理论困境的解决思路,把"正名"作为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必须面对的根本性问题,以"人类未来巨变"为基本视野,以一切从事实出发为基本态度,将关注重心从西方现代性模式转向连锁突变的现代事件本身,进而在现代性反思的基础上面对中国近现代以来最为基本的经验事实和社会背景,将"自觉"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的现代性标识,以"传统主义"、"融合主义"、"西方主义"和"大众主义"作为中国现代美术基本形态的理论构想。在肯定既有现代性原则的前提下,以上的努力旨在拓展解释框架的涵盖性和自由度,力图为中国文化艺术的未来打开自主性发展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9.
《重庆建筑》2009,8(12):I0001-I0001
《城市空间设计》05/2009 试论中国建筑60年发展轨迹 建筑文化的变迁是伴随社会变革而产生的,而建筑的发展变化是对社会进步的见证。这些都是通过我国的经济体制发展,政治导向变革以及人文精神的演变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的进程始终都在将建筑推向更适合时代意志的发展层面。站在新世纪的开端,中国以及全人类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人口膨胀都是放在建筑师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同时不断蔓延的匀质空间使得当代建筑因缺乏向心感而产生离散的状态.进而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关于”创造性核心”的问题。创造核心的重新凝聚需要在吸收和创造现代文明的同时,融入地域的文化伦理和精神气质,使之”既迈人现代,又回归源泉。”(孟祖彦)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世界多元建筑文化的格局下,中国现代建筑正经受痛苦的反思与抉择。传统建筑文化的割裂以及对西方建筑思想的盲从使中国当代建筑变得越来越不被认知。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在走入现代化过程中现代建筑的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剖析从而探讨中国当代建筑的现代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现代图书馆建筑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馆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其建筑风格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凝固艺术,而现代图书馆建筑,其外观造型则要突出现代风格,内部结构还要满足当前所进行的工作需要,符合未来的先进管理方式,适应现代化的服务手段,笔者从图书馆建筑的外观、内部结构、利用率等方面来探讨图书馆建筑的艺术美,从不同的角度证明了同层高、同柱网、同荷载的“三统一”模数式图书馆是目前现代化图书馆建筑最完善的形式。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马武定 《城市规划》1999,23(6):22-27
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化是我国目前正在经历的社会转型的主旋律。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后指出,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已步入快速发展期是不容否认的事实,并且认为在我国城市化问题所面对的艰巨性与紧迫性的客观情况下,我们必须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城市化进程不仅是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数量与比例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城市质量的提高。积极发展小城镇并不能等同于城市化,也不能代替城市现代化。对现有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和质的提高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在城市现代化建设方面获得不同凡响的业绩。城市化建设的进程越发响应着建设和谐社会的主旋律,因此城市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和谐发展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
岭南自古便是中、西文明交流的窗口.在两种异质文化的交流融汇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岭南建筑文化,从而产生融合中西两种建筑风格的岭南民居建筑.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由于传统岭南建筑文脉的失落,便产生了在住宅设计中岭南建筑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该文研究中国近代建筑史时期(1840-1949)社会与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及近代城市的分类原则,剖析按不同发展模式开始现代化进程的近代城市典型实例上海、大连与济南,并从城市道路系统构成肌理的视角比较研究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进程,探讨中国传统城市与近代城市的本质区别,以及以上海和大连为代表的两种近代城市发展模式的利弊。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东莞长安联办小学的设计任务提出两个问题:如何延续基地富有特色的自然环境景观,如何营造富有个性且符合社会需求的小学校园?分别从适应现代小学教育发展理念和营造特色校园环境的有关要素出发,对与此相关的问题展开思考,提出人文化、自然化、现代化的山地小学校园设计模式.  相似文献   

17.
传统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现代化具有独特的内涵。传统文化是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现实场域,高等教育是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现代化与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过程统一体。促进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应该成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一个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8.
城市工程管线作为城市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运行正常与否直接关系整个城市的生产、生活,亦成为衡量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本文分析了目前城市工程管线的现状,提出了加强城市工程管线规划与管理的必要性与途径,强调今后在城市建设中应注重城市工程管线的规划管理,以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作为浙江省建筑业金字招牌的绍兴建筑业如何保持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是业内人士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绍兴市建筑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及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绍兴市构建"现代建筑之都"的战略定位和目标以及具体的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20.
青岛地区在德人租借十六年间发生了巨大的现代化转变,然而此时中国社会原有体制仍未消失,社会整体呈现出一种多元势差的结构形式。西方化的建筑形态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从碰撞伊始就发生了渐进式的逾越整合现象,文章试从社会学的角度以青岛地区的文化形态、生产方式、政策法规、港口经济等方面为切入点,分析外来建筑形态的强势楔入及其渐进式逾越的状况,希望以此勾画出当时特殊历史背景下青岛建筑发展的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