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征稿启事     
《城乡建设》2006,(5):1-1
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农村除旧布新、由传统而现代是一个历史过程,因势利导乃基本工作方法. 要适应城市和工业的发展水平.城市和工业发展水平制约着"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战略的实施.工业和城市发展到相当的程度后,一方面,具备了相应的经济实力,支持和反哺成为了可能;另一方面,农村和农业的进步成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前提,支持和反哺也成为了必需.顺势而动,积极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则是英明之举.浙江绍兴县和广东小榄镇支持的力度很大,与其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水平密不可分.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必审时度势,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2.
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农村除旧布新、由传统而现代是一个历史过程,因势利导乃基本工作方法. 要适应城市和工业的发展水平.城市和工业发展水平制约着"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战略的实施.工业和城市发展到相当的程度后,一方面,具备了相应的经济实力,支持和反哺成为了可能;另一方面,农村和农业的进步成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前提,支持和反哺也成为了必需.顺势而动,积极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则是英明之举.浙江绍兴县和广东小榄镇支持的力度很大,与其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水平密不可分.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必审时度势,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辅相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推动城镇化发展.城镇化发展尤其是小城镇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正因为如此,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强调"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2月留声     
《城乡建设》2006,(3):51-5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切实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在城乡差距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对农业实行工业反哺,带动农村发展的举措,是关乎国家经济发展、广大农民生活状况和国家稳定的重要策略。本文主要通过对国外新农村建设的总结并结合国内新农村规划具体实例,提出在"十二五"规划来临之际完善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措施。  相似文献   

7.
许初鸣 《城乡建设》2005,(12):59-60
工业化与城镇化互为推动 工业化进程加快了,才能吸纳城市人口并消化农业现代化释放出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城镇化步伐;也才能培育稳定可靠的财源,更多地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镇化步伐. 城镇化的实质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只有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通过产业规模的扩大,并优化产业结构,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才能吸纳农村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工业生产发展了,就业岗位增加了,人口不断向工业流动和集中,城市规模就逐渐形成并不断扩大.工业化的兴起和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城镇化程度提高的过程.如果没有工业化的坚实基础,政府盲目建设城市,农民盲目涌入城市,甚至硬性指派农民进城,制造虚假的城市繁荣景象,就会使得进城农民无业或失业,有的只好居住在城里而干活在农村,甚至只好返回农村去,造成城市的"空壳化",城镇化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曾多次使用过类似提法,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那么什么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把我们的农村地区都建设成为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美丽乡村.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有了一定发展基础之后都采取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现在已经跨入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因此,我国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性举措的实施正当其时.  相似文献   

9.
本着"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山东省济南市根据本市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基础设施普遍水平较低,大多镇为吃饭财政,经济实力弱,产业基础和发展动力不足,还难以承担起拉动和辐射带动作用,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两会"热议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以及社会各界关注度最高的一个话题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发展目标,是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放在了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农村的小康和农业的现代化,这是整个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步骤。这一战略举措的提出和实施,必将推动中国广大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正如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所言“,加强农业和农村建设是一着活棋,这一步走好了,就能…  相似文献   

11.
龚蔚霞  周剑云 《规划师》2007,23(4):55-5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综合概念,其强调的是城市和乡村的整体利益.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珠海南屏镇北山村的新农村建设应采用"政府引导,农民参与"的规划方法,通过建立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规划协调平台等措施,实现农村建设与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  相似文献   

12.
浅议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永凡 《安徽建筑》2006,13(6):26-28
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这个根本指导方针,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推进。文章在系统的分析当前欠发达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上存在的问题基础上,从发展经济、村庄整治、创新机制、培训农民等方面对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提出一些思想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祝奇峰 《城市建筑》2014,(18):32-32
本文详述城乡一体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与此同时提出对城乡一体化的正确理解,列举保留农民自然村改造得到实效,怎样从根本上转变农民观念上的意识。笔者结合在乡镇基层多年工作的体会,阐述人们对“城乡一体化”内涵不清而片面理解,并提出了个人的思虑。  相似文献   

14.
任俊良 《安徽建筑》2006,13(5):57-57,6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没有固定模式,必须依据农民和农村的实际,分类加强引导。文章从规划管理的角度,结合实际,提出一系列引导新农村建设的思想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如何建设新农村生态住区成为目前焦点,根据江西的实际情况,探讨新农村生态住区建设的方法和要求,以推动新农村生态住区的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珠江三角洲的新农村规划已成为政府与农村有关集体土地如何开发的谈判博弈过程。"城市偏向政策"下,集体土地大量违规开发反映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经济、提升农村公共服务的强烈愿望。司法制度难以对城乡土地争端进行有效力的仲裁,而镇级政府没有动力或意愿对集体土地开发进行有效的登记、监督与管理,因此,(城市对)涉及集体土地的农村政策的彻底转变将成为珠江三角洲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发点,而不仅仅是农村居住环境的局部改善。  相似文献   

17.
新农村社区属于城市和乡村的混合模式,尚未纳入国家建筑节能标准的强制管理范围。为了保证新农村社区建筑节能工作的健康发展,要明确牢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宗旨,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合理运用市场、政府和第三方等三大调控力量,构建建筑节能工作平台并规范各种角色的行为,加强技术、资金和制度三大支柱建设。  相似文献   

18.
加强农民住房建设管理与服务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房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题中应有之义。因为住房既是农民安身立命和发展生产的基础性条件,也是乡土、地域、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信息的主要载体。当前农房建设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宅基地紧缺与闲置农房增加矛盾显现,建房数量扩张与村庄人居环境落后、居住舒适度不高并存,缺乏特色与文化传统,质量安全隐患凸显等问题。文章对于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结合当前城边村的发展现状和新农村建设的宏观背景,分析探讨了城边村建设的一些可行建设措施,以规范新农村建设,并在确保村民利益的基础上,推动城边村城市进程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0.
靳萌  张丽 《中外建筑》2009,(8):92-93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新时期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重要举措,改善基础设施,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是目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以上海浦东新区曹路镇新农村建设为例,在分析乡村绿化景观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的基础上,探讨了其设计原则、方法,对进一步开展新农村乡村景观和公共服务设施设计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