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建筑》2015,(4)
<正>为进一步推动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中国建筑学会史学分会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决定于2016年7月择期在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召开"第15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此次年会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国防工程学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建筑学会史学分会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联合主办,大连旅顺口区规划局承办,自即日起向国内外公开征集论文此次学术年会的主题为"近代中国的海防、  相似文献   

2.
近代建筑史的研究方法 近代建筑的保存与再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这是第一次到北京,今天能够同大家见面,在一起讨论有关近代建筑史研究的问题,感到很荣幸。去年,以汪坦教授为首的中国同行们举行了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学术讨论会,这标志着中国的近代建筑史研究已经正式起步,对此我感到十分高兴。我希望,从整个亚洲近代建筑史研究的角度上,今后能够同中国的学者们合作,让我们一起把近代建筑史研究推向前进。我今天想讲一讲近代建筑史的研究方法、调查方法以及近代建筑的保存和再利用的问题。我要说明  相似文献   

3.
侯幼彬 《建筑师》2017,(5):8-15
<正>一、"近代专业户"我跟中国近代建筑好像特有缘分,头些年参加的建筑学术活动,接触的都是中国近代建筑。第一次是参加建筑工程部建筑科学研究院组织的编写"建筑三史"。我被分配在"中国近代建筑史编写组",参编了《中国近代建筑史》(初稿)。这是最早成型的一部《中国近代建筑史》书稿,我是6名执笔人之一。这个书稿主要以铅印本发  相似文献   

4.
王文清 《华中建筑》1989,(3):33-34,30
不久前,在由汪坦教授主持召开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上,不少代表的发言涉及到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内涵问题。关于这一问题,可分纵横两方面来论述。纵的方面,即近代建筑史的断限;横的方面,即近代建筑史研究的对象或内容。这两方面即构成了近代建筑史的时空框架。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分期与断限,一方面应该考虑中国史学界对中国社会史分期问题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应该考虑到建筑史不同于政治史的某些特点。在前一方面,建筑史学界的观点较为一致,认为把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上下断限定为1940年到1949年,这是正确的。至于近代建筑在地域上发展的不平衡性,可以在研究地方史时取不同的断限,但从整体上看,从全国看,近代建筑  相似文献   

5.
篇首语     
《新建筑》2016,(5)
正30年来,每两年一次的中国近代建筑史年会为这个领域的学者提供了一次广泛交流的机会。今年7月召开的第15次年会关注洋务运动以来的近代军事建筑,同时继续推进着近代城市、建筑的实地调研及史料考辨等方面的研究,体现了本领域中一些令人振奋的新进展。因此,本专栏以"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之新面相"为题,按新领域、新问题和新材料三方面,精选文集中8篇能够代表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最新成果和学术方向的论文,辅以4篇约稿,一并飨之读者。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新进展,首先反映在研究领域向1 949年之后扩张这一重要趋势。不以  相似文献   

6.
000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广东省高教建筑规划设计院、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中国建筑学会中国近代建筑史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2000年7月24日在广州开幕、28日在澳门闭幕。这是自1986年以来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第七次全国性会议、第二次国际会议。第一次由境内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者共同主办。1999年12月澳门回归祖国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对此次会议十分重视,决定作为此次会议的主办单位之一参加,并具体承办部分活动,使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同在中国近代建筑历史中具…  相似文献   

7.
徐苏斌 《建筑师》2017,(5):20-28
20世纪50年代中国近代建筑史主要以帝国主义和阶级斗争为主线索,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现代化的主线索。2016年"中国近代建筑史"(五卷本)的出版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里程碑,也促进了对研究线索和理论框架的进一步思考。本文作者基于参与主编本书的经历,提出了X+Y+Z的框架,即近代建筑史研究需要同时思考外来的影响(X轴)、传统的继承(Y轴)和他学科的影响(Z轴)的三维取向,而不是任选其一。论文解释了作为X轴的民族主义背景下的"主体受容"、殖民主义背景下的"从属受容"、作为Y轴的传统的承传与创造,并探讨了作为Z轴的知识、权力、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殖民主义、公共领域等理论对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8.
杨奥晴 《新建筑》2000,(6):65-66
" 2000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广东省高教建筑规划设计院、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中国建筑学会中国近代建筑史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 2000年 7月 24日在广州开幕、 28日在澳门闭幕,历时五天,跨越广州、澳门两地。这是自 1986年以来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第七次全国性会议,是第二次国际会议,更是我们进入 21世纪的首次盛会。   此次研讨会具有如下两点与以往研讨会的不同之处:其一,是第一次由澳穗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者共同主办的;其二,是第一次在境内外两地举行的。  …  相似文献   

9.
赵辰 《建筑师》2020,(1):91-91
正"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在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之后迎来了快速发展期。全国规模专题会议的持续召开以及相关论文集的出版,特别是汇集海内外近40所高校、80余位学者合作完成的五卷本《中国近代建筑史》于2016年正式出版并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建筑史分期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期问题是确立中国近代建筑史基本理论框架的重要问题。把中国近代建筑史置于近代中国剧烈变化的政治、经济背景之中,把中国近代建筑的产生与发展作为近代中国政治、经济背景发展变化的结果来考察,是分期的主要依据。中国近代城市与城市中新建筑体系的产生与发展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主要内容。综上述,作者提出中国近代建筑史分期方案。  相似文献   

11.
Chinese planning history research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out of architectural and construction history. Its main foci have been the periodization of planning practice and the long-term evolution in the form of modern cities. So far, there has been little work on the main body of practice, planning procedure, implementation, and effectiveness. The authors argue that it is time to shift the approach of planning history and explore how it can best contribute at a practical level to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lanning in China.  相似文献   

12.
刘亦师 《建筑师》2020,(1):129-133
在近年来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和出版欣欣向荣的背景下,本文简要分析其成因,并尝试讨论若干使本领域 走向深入和深刻的可能。首先,以清华大学建筑系开设的中国近代建筑史课程为例,补充论述其教学现状及发掘 一手资料、发动多数学生开展普查和研究的重要性。此外,试从技术史、观念史和思想史等视角与方法,以及重 视1949年前后的断裂与接续问题两个方面论述可能的方向与方法。结论部分论述本领域研究的两个特点,指出 未来近代建筑史的生命力在于在艰苦、坚实的史料工作和案例研究基础上,能够衍生出多种多样的叙事方式和研 究范式。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已从不同领域陆续整理和吸纳了较多 1840 年以后西方关于中国陵墓的研究成果,成绩斐然。然而,即使学界已将国外汉学纳入本土学术视野中,也主要集中于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层面,鲜有从建筑视角出发,对 19 世纪中叶以前西方关于中国墓葬建制研究成果的总结探讨。因此,本文谨将该时期的部分重要史料著述校核整理,以汉学研究的发展进程为脉络,结合建筑学和学术史视角,分三个阶段对过往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尝试探明西方对待中国陵墓及丧葬观念的看法,汲取其知识论的成果,借鉴其方法论的学术思维。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建筑话语或思想的形成无疑是近代建筑史研究最重要的问题。中国近代建筑的文化观所导致的对建筑民族性的认识,是民族形式新建筑创作的理论基础,而对科学性的追求则是建筑现代化的内在动力。作为建筑的民族主义基础的文化观和作为建筑现代化基础的科学观是理解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想发展的两把钥匙。  相似文献   

15.
刘源  姜省 《南方建筑》2014,(6):4-11
建筑图书是传播建筑知识的媒介,近代建筑图书的出版改变了我国历史上建筑专书甚少的状况,影响了近代建筑学的发展。在回顾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文章指出研究近代建筑图书的必要性,梳理了近代出版的建筑图书的书目、编著者、出版时间和出版者等信息,将之整理成表,并进一步讨论了近代建筑图书出版的整体特征。论文最后通过考察图书的印次来探讨近代建筑图书的影响,分析了再版次数最多的三种图书《房屋》、《建筑构造学》和《房屋建筑学·住宅编》的作者、内容、编辑意图和读者对象等情况。  相似文献   

16.
涂欢 《建筑学报》2007,(1):95-97
东北大学创办的建筑系是中国近代建筑教育史上第二个建筑系。作为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的先驱者和实践者,东北大学建筑系凝聚了梁思成、林徽因、童寯、陈植等一大批著名的建筑教育学家的心血。通过对其创立背景、教师队伍及教学探索等方面进行阐述,探究它为中国建筑教育事业所做出的宝贵努力。  相似文献   

17.
毛福荣  马剑 《华中建筑》2007,25(12):108-112
中国特有的院落中的园林建筑的室外光色和视觉分析,处于建筑史中的古建和园林以及视觉的交叉领域,一直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基于此,利用环境色彩、视觉流程等手法和概念,结合现代视觉、色彩学及心理学原理,对典型的颐和园排云殿进行了室外光色视觉分析.研究成果有利于古典园林建筑在旅游、夜景等方面的发展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1986年以来发表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会上的会议论文的统计及数据分析,从研究对象及研究者两方面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现状存在的地域性差别及不平衡性做出解读,认为研究的地域性差别和不平衡性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现阶段的必然状况,同时也是在今后的继续研究中需要加以调整的方面。  相似文献   

19.
黄窈逑 《山西建筑》2010,36(6):21-22
指出伊东忠太与梁思成两者的《中国建筑史》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早期国内外对于中国建筑史的研究成果。对二者进行比较式阅读,旨在辨析两者所运用的不同研究方法下的不同视角,从而对于当今建筑史研究方向做出探索性思考。  相似文献   

20.
真实性原则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历史图像记录是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和研究工作中“真实性”的重要依据。从20世纪初开始,多位外国学者对中国进行了摄影记录,其中又以日本学者的记录最具系统性和代表性,开创了专业研究者对中国建筑摄影纪录的先河。这些庞大的摄影和研究成果资料群共同构成了中国最早的文化遗产图像数据库,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建筑遗产的状况,同时也是日本从明治末期开始的对亚洲国家遗产记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日本东洋建筑史研究回顾及为什么要进行历史图像的研究,日本对中国的建筑文化遗产研究概况和该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