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污水氯化/脱氯消毒副产物的生物毒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发光细菌法考察了氯化/脱氯消毒后污水的生物毒性及余氯形态、氨氮浓度和有机物含量等对消毒后污水生物毒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氯化/脱氯消毒后污水的生物毒性显著增强;当余氯呈化合态时污水的生物毒性随投氯量的增大而增强,污水对发光细菌的发光抑制率与投氯量的对数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当余氯呈游离态时,污水的生物毒性随投氯量的变化出现了峰值,继续增大投氯量后生物毒性有所减小;氨氮有削弱消毒后污水生物毒性的倾向,而有机物则有增强消毒后污水生物毒性的倾向。  相似文献   

2.
饮用水源地藻华会释放大量藻类有机物(AOM),AOM与氯消毒剂反应生成的消毒副产物(DBPs)会给饮用水用户带来不容忽视的健康风险。为此,探究了臭氧/氯消毒对AOM结构和DBPs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臭氧氧化能有效去除AOM中芳香蛋白和酚类、叶绿素a、藻蓝蛋白结构物质,但是对腐殖酸类结构的去除效果相对较差。DBPs生成总量随臭氧投加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其中主要是三氯甲烷(TCM);卤代乙腈和卤代酮的生成总量随臭氧投加浓度的变化趋势不明显。延长臭氧接触时间会明显增加1 h氯化中TCM的生成量,氯化24 h时DBPs生成总量与臭氧接触时间无关。在臭氧/氯消毒过程中,AOM的DBPs生成潜能低于天然有机物(NOM)。AOM有利于一溴一氯乙腈的生成,而NOM会生成更多的二氯乙腈。  相似文献   

3.
硫代硫酸钠脱氯特性及其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察了二级生物处理出水经氯消毒后采用硫代硫酸钠脱氯的效果。结果表明,在氯消毒后初始余氯为10mgCl2/L的条件下,当反应时间为60min、硫代硫酸钠投量由理论投加量的100%增加至500%时,余氯去除率由41.2%增加到95.5%。硫代硫酸钠脱氯过程为分步反应:在最初的1min内,余氯脱除速率最快;反应1min后,自由氯脱除呈现零级反应,一氯胺、有机氯胺为一级反应;自由氯脱除速度快于一氯胺和有机氯胺,无机氯胺和有机氯胺是硫代硫酸钠脱氯反应速率的限制因素。当以硫代硫酸钠作为脱氯剂时,采用普通活性污泥法的污水处理厂需通过提高硫代硫酸钠投加量来实现快速脱氯,而采用生物脱氮工艺且硝化效果良好的污水处理厂只要保证足够的脱氯反应时间即可实现很好的脱氯效果。  相似文献   

4.
不同给水处理工艺的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生物可同化有机碳(AOC)作为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评价指标,对常规处理工艺和臭氧/生物活性炭(O3/BAC)深度处理工艺控制AOC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工艺都会使出厂水的生物稳定性变差,常规处理工艺和深度处理工艺使出厂水的AOC平均浓度分别增加了26%、70%;尽管砂滤和BAC滤池去除AOC的效果良好,但O3氧化和氯胺消毒会大幅度提高AOC浓度。因此,有必要采取减少后臭氧投加量或单独采用BAC、增加生物滤池接触时间以及减少消毒剂投加量等措施来控制AOC浓度,促使出厂水水质达到生物稳定。  相似文献   

5.
以天津市某自来水厂的滤后水为研究对象,采用二氧化氯、氯胺顺序投加联合消毒工艺对其进行消毒处理。运用化学分析和生物学试验的方法,考察了经不同投量的组合消毒后消毒剂残余量的变化,以及联合工艺的消毒效果和持续消毒能力。试验结果表明,经不同投量组合的二氧化氯、氯胺顺序投加联合消毒后,出水中的细菌总数及总大肠菌群均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氯胺投量对总余氯和二氧化氯残余量的影响显著,而二氧化氯的投加量对其残余量的影响不大。二氧化氯、氯胺顺序投加联合消毒工艺在低投量组合下就能达到良好的消毒效果,且持续消毒能力强。  相似文献   

6.
一氯胺消毒剂检测新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立  方闻  谭斌  李翠颖 《供水技术》2008,2(5):43-45
讨论了传统一氯胺测定方法在应用中的局限性,并介绍了一种新的检测技术.实际应用表明该技术可以使水厂饮用水消毒中产生尽可能多的一氯胺,还可以使污水处理厂出水消毒中一氯胺的检测精确,而不受有机氯胺、亚硝酸盐和锰的干扰;帮助水厂控制过量投加氯和氨,从而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7.
对MBR出水采用氯胺消毒,通过控制三卤甲烷(THMs)生成量的各影响因子,以使消毒效果达到最佳.试验结果表明:THMs生成量随着氯氨比值的降低而减少,氯氨比为(5:1)、(4:1)、(3:1)、(2:1)时的THMs生成量较氛消毒的分别降低了63.9%、72.5%、74.3%、75.2%.氯与氯化按先后投加比同时投加具有更好的控制THMs生成量的效果,先氯后氯化按、先氯化按后氛的THMs生成量比同时投加的分别减少了约8.8%和34.4%.氯胺投量与THMs生成量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R2=0.9478).THMs的生成量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增多,但在接触10h后趋于稳定.pH值升高不利于THMs的生成,在pH值≧8后THMs的生成量趋于稳定.THMs的生成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多,但变化幅度不大.  相似文献   

8.
AOC是衡量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重要指标.研究发现,不同的臭氧投加量下砂滤出水的AOC变化不显著,考虑氧化作用和消毒效果,将最佳的臭氧投量确定为1~2 mg/L.生物活性炭(BAC)滤池改善了臭氧氧化后出水的生物稳定性,对TAOC的去除率稳定在28%~65%,而对AOC-P17的去除效果优于AOC-NOX的,因而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性.较长的空床接触时间(EBCT)并不能保证对AOC的良好去除,但有利于TOC的去除,同时水温的降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BAC对AOC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城市供水存在多点加氯时,为在各节点余氯满足要求的情况下达到总投加量最低或较低,同时实现水力优化调度,建立了氯投加优化控制模型。该模型以各泵站总耗费最低与氯总投加量最小为目标函数,以各泵站出水水量与水压、各投加点氯浓度为变量;水力与水质仿真模拟均采用EPANET软件;该模型采用改进非控制排序遗传算法(NSGA-II)求解。将该模型应用于我国S市供水管网,模型所得解使得平均氯投加量浓度得到降低。  相似文献   

10.
系统研究了广泛应用的脲类除草剂绿麦隆在饮用水氯胺化消毒过程中的降解特性,考察了不同的氯胺投加量、pH值、溴离子浓度、水源等条件下绿麦隆的氯胺化降解规律。结果表明,绿麦隆的氯胺化降解速率较慢,由于氯胺自降解反应的存在,其反应机理也较为复杂。随着氯胺初始投加量逐渐增大,绿麦隆降解速率明显加快;不同pH值下绿麦隆的氯胺化降解速率变化明显,当pH值为6~7.5时降解速率较快,尤其在pH值为6时降解最快,在pH值为4.5时降解最慢;不同的溴离子背景浓度下,绿麦隆的氯胺化降解速率没有明显差异;在不同水质背景条件下,当pH值为6时,绿麦隆的氯胺化降解速率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而当pH值为7时绿麦隆的氯胺化降解速率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评价体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AOC和温度对饮用水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具有重要影响。通过试验的方法对不同AOC含量、不同温度条件下静止存放的饮用水(自来水和瓶装水)的生物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建立了AOC-TDWMS评价体系,弥补了用AOC单项指标评价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不足,更科学、可靠,且更具适用性。  相似文献   

12.
1 加强原水的调质手段在 pH 3~ 11范围内 ,三卤甲烷生成量与 pH成正比 ,卤乙酸生成量与 pH成反比。一般认为最适宜的pH范围为 6 .5~ 7.5 ,在此范围 ,既有利于提高消毒效果 ,又能减少由于氯消毒产生的消毒副产物。2 投氯点的变更原水中三卤甲烷前体物含量高时不能采用一级泵前、沉淀池或过滤前加氯 ,而应采用生物预处理 ,以免恶化水质 ,增加三卤甲烷和卤乙酸等消毒副产物。若需要灭藻或清洁滤池 ,可在进水处采用间歇大剂量投氯 ,以替代经常性预氯化 ,同时后氯化时间在 30min以上 ,以提高消毒效果。3 控制投氯量加氯过多 ,能…  相似文献   

13.
BGP法测定饮用水的生物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饮用水的生物稳定性是考察饮用水安全性的重要指标。通过试验确定了BGP法测定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操作条件:以原水作为接种液,以R2A培养基培养计数,接种液在20℃下培养5d,接种液与水样的体积比为1:100。对照试验结果表明,BGP和BDOC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作为BDOC的替代指标用于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测定。  相似文献   

14.
脱氯对降低消毒污水致生物毒性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选取亚硫酸钠为脱氯剂,利用发光细菌法考察了脱氯作用对降低由余氯引起的生物毒性的效果。结果表明,经氯化消毒后污水的生物毒性明显增强,这主要是由消毒副产物引起的;投加脱氯剂可减小甚至消除由副产物引起的急性毒性,其最可能原因是脱氯剂与一部分副产物反应而生成了毒性较小甚至没有毒性的物质。  相似文献   

15.
建立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地表水和生活饮用水中2,4-二氯酚、2,4,6-三氯酚、五氯酚。结果表明,方法浓度范围均达到0.05~200μg/L,相关系数0.998 0,2,4-二氯酚、2,4,6-三氯酚、五氯酚的检出限分别为0.01、0.01、0.03μg/L,在加标量为1.00、15.0、160μg/L时,3种氯酚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7.4%~109%)、(95.6%~107%)和(88.6%~102%),精密度RSD分别为(3.2%~7.2%)、(2.9%~6.9%)和(2.1%~6.3%),满足地表水和生活饮用水的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饮用水中常见的两种不同细菌——琼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junii,革兰氏阴性)和松鼠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ciuri,革兰氏阳性)在UFC条件下进行加氯消毒试验,分别测定两种细菌的生长曲线、细菌特性的标准曲线、总有机碳(TOC)、不同消毒时间的耗氯量,分析两种细菌耗氯量之间的差别以及吸光度之间的差别,以此推断DBPs产生量的区别,研究不同的细菌种类是否对消毒副产物的产生具有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细菌的耗氯量Dt和吸光度差值ΔUV254都随着TOC浓度的增加和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增大;细菌的单位耗氯量SDt和单位THM生成势都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17.
在水厂生产中,加氨之后,水体的 PH 值急速升高,时间长了在氨投加水射器中会生成 CaCO3而堵塞,导致氨机进水而影响生产,同时令氯耗升高。我们通过改进水射器结构和管道安装方式,解决氨堵塞的问题,完善了氯氨投加系统。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具体数据说明原水经氯处理后产生的副作用,然后详细叙述用水经氯处理产生副作用的规律,分别列举如下:(1)投氯量与投氯点的变化对产生有机物总量的影响(2)增加投氯量和次数会使用有机总量增加;(3)原水中腐殖酸含量增加将导致CHCL3含量增加;(4)降低原水浊度会减少水中有机物总量。  相似文献   

19.
氯胺消毒过程中碘代三卤甲烷生成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碘代消毒副产物的"三致"特性远高于氯代和溴代消毒副产物,是近年来饮用水领域颇受关注的一类新兴消毒副产物。以微污染原水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其在氯胺消毒条件下碘代三卤甲烷类消毒副产物生成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原水中存在一定浓度碘离子的条件下,采用氯胺消毒可产生较高浓度的碘代三卤甲烷类消毒副产物,其中以三碘甲烷为主;碘代三卤甲烷的生成总量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碘代三卤甲烷的生成量和组成受氯胺投加量的影响较大,在氯胺投加量较低的情况下主要生成三碘甲烷和一溴二碘甲烷,在氯胺投加量较高的情况下生成一氯二碘甲烷、二氯一碘甲烷、一溴二碘甲烷和三碘甲烷四种碘代三卤甲烷;碘代三卤甲烷的生成总量以及三碘甲烷在总碘代三卤甲烷中的比例随着碘离子浓度的增加而提高;总体上,氯胺化过程中碘代三卤甲烷的生成总量随着pH值的升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20.
饮用水的水质生物稳定性(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扼要介绍饮用水水质生物稳定性的判断指标,以及提出接近、达到生物稳定性饮用水的水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