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012年5月,王澍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领取了建筑设计界的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当时的他没有海外留学背景,身份是中国美术学院的教授,不属于任何建筑设计院。在获奖之前,他一直独立于国内现行主流体系之外,一年几乎只按照喜好做一个项目,每个项目从设计到建成耗时数年。如果按照国内建筑设计院年度人均产值的方式来衡量,王澍创造的价值和设计的面积无法和大多数建筑师相比。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至今,他的建成作品有约20多项,其中在杭州和上海的一些早期作品建成后已经被拆除。  相似文献   

2.
《石材》2017,(1)
<正>近期看到介绍中国建筑师王澍的文章,令我对这位中国建筑的反派人物肃然起敬。对他肃然起敬不是因为他毕业于名校,师从院士、拥有建筑博士的头衔,而是对他那种对中国建筑追求奢华、奢靡之风严厉批判的勇敢精神,对他那种对资源可循环利用,对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王澍这个非主流设计师,以他的"另类"绽放光芒。他设计的建筑绝不以高档的建筑材料去夺人眼  相似文献   

3.
张淼 《建筑技艺》2012,(5):247-251
以旧材料纪念过去,同时又采用现代形式的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了2012年普里兹克建筑学奖。不少评论将王澍获奖的原因归结于他较为特殊的学院身份或是少见的独特实践机会,也有评论认为"王澍的实践对中国没有普遍意义"……众多争议,让我们静下心来重新审视中国建筑的文化形态和历史责任。改革开放这三十年,市场要求建筑师解决飞速发展的城市化供求关系,王澍的建筑显然不是一个能用来广泛推广的建造方式,而他非常执着地这样去做了,可以说是对当下大规模低品质的批量建设所产生的社会问题的一个反抗。我觉得,这一点反抗的精神可能比他的作品获奖本身更重要!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建筑师王澍对于建筑营造逻辑、设计方法、材料和建筑形态上清晰的思考脉络,深入探讨了王澍与当今主流建筑师的不同,并对其代表作进行了评析,以期发掘出王澍在中国建筑界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简讯     
<正>2014年砖筑奖将于5月在维也纳颁奖由中国建筑大师王澍先生担任评委的2014年砖筑奖(Brick Awa rd 14)将于2014年5月8日在奥地利维也纳市举行颁奖典礼,届时包括中国著名建筑师在内的全球许多建筑师嘉宾将莅临典礼《时代建筑》作为中国境内唯一一家被邀专业媒体将全程跟踪报道。  相似文献   

6.
荷雅丽  俞琳 《建筑师》2010,(1):42-52
奥地利建筑师约翰·伯恩哈德费舍尔冯埃尔拉赫(Johann Bernhard Fischer von Erlach,1656-1723)是欧洲巴洛克时期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 Monarchy)的重要建筑师之一。令人感兴趣的是他的一些设计作品表现出与中国之间的明显联系。同时他也是欧洲最早公开出版的世界建筑史图册《历史性建筑的设计》(A Planof Civil and Historical Architecture,1721)的作者,此书第一次将中国和泰国作为世界建筑的一部分进行比较研究。本文介绍此位奥地利建筑师的生平和工作,并分析他和中国以及中国式风格建筑的关系。文章第一部分从西方建筑传统的大背景下讨论费舍尔的建筑成就。第二部分,研究在欧洲中国风背景下他的建筑活动,并介绍奥地利中国式建筑风格体系的构成。  相似文献   

7.
《重庆建筑》2012,(3):2-F0002
正王澍,1985年获得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本科学位,三年后从该校硕士研究生毕业。毕业后,他到当时的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从事旧楼改造及环境与建筑关系的研究。他的第一个独立设计的建筑项目是在大约一年后开始的,为杭州附近的一个小城海宁设计一个3600平方米的青少年中心。这个作品于1990年完成。2000年王澍完成了他第一个主要作品--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这个作品体现了他的建筑哲学对环境的密切关注。如何让建筑自然的存在于山和水之间而不突出,以及苏州园林的造园思想是他设计这座图书馆的沉思背景。在设计中,这座图书馆将近一半的体积处理成半地下。此外,四个散落的小建筑的尺度明显小于主体建筑。2004年,王澍凭这个作品荣获中国建筑艺术奖。王澍2011年荣获法国建筑学院金奖,2010年与妻子陆文字一起荣获德国谢林建筑实践大奖。2012年2月28日,美国洛杉矶普利兹克建筑奖暨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正式宣布,49岁的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8,(6)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的今天,现代建筑已成为城镇建筑的主流。一些中国建筑师热衷于学习西方,建设所谓的"现代建筑",而忽视中国传统建筑的价值。这说明了一些人对本民族文化缺乏自信。2012年,世界建筑界公认的针对建筑师个人的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花落中国,建筑师王澍获此桂冠,这说明其设计理念和作品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奠定了中国建筑师在世界建筑领域的话语权。在此背景下,该文主要研究王澍建筑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设计思想,希望让更多人了解王澍的设计理念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金鑫 《建筑学报》2022,(5):84-90
聚焦中国建筑师王澍的博士论文《虚构城市》(2000年)以及同时期的理论写作《时间停滞的城市》(2002年)。首先,通过文献梳理,探讨王澍对待建筑写作的实验态度:写法如做法。其次,采用文本细读,分析王澍建筑写作的具体策略:挪用。通过挪用,王澍挑战了传统学术活动中作者与他者、现在与过去、理论和实践的边界。最后,对王澍理论写作和建成作品进行多方面对比,指出消解边界的意识贯穿了王澍的思想和实践。  相似文献   

10.
记者:王澍荣获了普利兹克建筑奖,并且颁奖典礼在中国举行,这两件事引起了建筑行业和建筑师的思考,中国的建筑师应该怎样走出去? 吴德绳:王澍获得了普利兹克奖,是一件值得高兴和称颂的事,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国际建筑界对中国建筑设计的认可,普利兹克奖在中国颁奖也是对中国建筑师的肯定.王澍的设计表达出了建筑设计中的中国元素.我们要充分利用普利兹克奖带来的效应,扩大中国建筑在世界的影响.我们应该看到王澍建筑设计作品背后的理念——低碳绿色、节能环保、民族文化,这是顺应时势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王澍获得了2012年度的普利茨克奖,该奖发源于美国。是业界公认的、颁给当代建筑师的最高奖项。但当一位建筑师获得这一荣誉之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本文通过对以往这一桂冠的获得者的后续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地标建筑及“明星建筑师”现象的考察,来推测这位来自中国杭州的建筑师王澍日后的发展轨迹。这篇文章建立在一篇访谈的基础上,指出王澍的作品不管是在全球范围内,还是在中国本土,都将对当代建筑产生有意义的冲击。  相似文献   

12.
本刊记者 《安徽建筑》2012,19(5):9-11,209
正王澍其人王澍,1963年生于新疆,1985年获得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本科学位,三年后从该校硕士研究生毕业。毕业后,他到当时的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从事旧楼改造及环境与建筑关系的研究。2000年获得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设计与理论专业城市设计方向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澍喜欢箫管,擅长书法和山水画,执着践行中国本土建筑学理念,享有"中国最具人文气质的建筑家"美誉。与始终追随国际潮流的建筑师不同,王澍更加注重的是现代与传统、人工与自然的平衡。  相似文献   

13.
邓往 《建筑师》2013,(2):34-38
过去二十年来王澍以艺术家建筑师的姿态通过自身的言行对中国的职业建筑师等从事建筑设计的人员展开了批判。其实这两种建筑师应该有不同的标准。包括普利茨克奖在内的有关建筑创作的艺术类奖项属于主观性的奖,而不同于科学界的那种客观性的奖。中国的科学技术奖到底属于哪种奖?王澍通过自己十年来创作获得了普利茨克奖,宁可看作是奖给朝气蓬勃的青年建筑师这个群体的和对他个人对主流建筑的批判性姿态,对王澍个人而言更应看作是一种激励。毕竟离完美还有距离。  相似文献   

14.
许松华 《建筑创作》2007,(11):116-122
君特·多明尼戈(Günther Domenig)是最具代表性的奥地利当代建筑师之一,他被认为是奥地利南部城市格拉茨学校的领导者,并由于他高水平的建筑作品而闻名。多明尼戈是一个杰出的人物,一个知识渊博的作家,同时在建筑照明和材料方面也极富造诣。在奥地利,多明尼戈的作品不光有大体量的、也有小到珠宝、舞台的设计,他身兼设计和教学,对内在的挖掘也  相似文献   

15.
张永和与王澍作为当代中国建筑界举足轻重的两位建筑师,各具鲜明的创作风格及建筑思想。本文试以两位建筑师的二分宅和三合宅两个住宅建筑作品为出发点,分析并研究其创作中的异同之处。从思辨、归元、介入三个方面辨析张永和与王澍两位建筑师的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16.
动态     
正瑞士建筑师达维德·马库洛讲座在CBC精彩上演2014.03.28北京2013年3月28日,瑞士建筑师达维德·马库洛(DavideMacullo)受邀在CBC(China Building Centre)进行题为"从文脉中提取"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中,马库洛结合自己参与的项目,阐释了自己如何以建筑和文脉的关系为出发点并通过当代的方式去解读地域历史的特征和居住者的需求同时以使用者的幸福感受作为设计的最终目标。达维德?马库洛具有瑞士人的井井有条,却不刻板;设计忠  相似文献   

17.
王澍是中国当代最活跃的年轻建筑师之一,他的建筑文本一直保持着对传统文化和个人经验的探索,建筑作品带有明显的个人印记。文章通过对王澍早期和近期作品的比较分析,从设计观念、空间形式、建造技术以及建成效果等方面,对其建筑历程和特点做一个简要的总结和梳理,试图探讨王澍在当代中国建筑发展整体上呈现"模糊"的状况下,力求突破的价值与现实的困惑。  相似文献   

18.
正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脚下,建筑师Mark Neuner和他的设计团队Mostlikely在这里进行了一场名为"像一个任性的皇帝般去生活"的设计探索。这次探索的目的在于思考,如何在不忽视历史传统的前提下用现代的建造手法"构造"生活。项目位于奥地利的基茨比厄尔镇地区,被委托的任务是设计一座独立的住宅建筑。在项目进展过程中,这个年轻富有创造力的团队在保留地域本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建筑正在发声。创意倍出的新锐设计、前所未有的庞大工程、如火如荼的特色小镇、各具特色的城乡发展……中国建筑亟待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本刊直击中国建筑重大事件与项目,多角度呈现中国建筑创新的理念与技术,深度解析国际标准下的当代中国建筑特色风貌。崇礼太子城冰雪小镇"中国建筑师(后改为建筑大师)工作营"项目正是以"尊重自然、集约资源、中国风格、国际标准"的设计理念,汇集诸多建筑大师与顶尖团队,以筹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力图以冰雪为特色打造中国北方山地风格旅游小镇。作为这场设计"盛宴"的组织者,中国建筑学会发挥自身优势,以创新的形式保证了项目高水准的运行。  相似文献   

20.
通过"访谈初识"、"亲述感悟"、"游历象山"、"解读文字"这4个步骤,对中国文人建筑师王澍的设计作品与思想进行一次全面的解读。其中着重分析了王澍在创作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设计时的灵感来源和思想方法。同时通过对王澍所撰写文章的理解来挖掘王澍的文人特质和其所想表达的建筑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