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卢强 《华中建筑》2002,20(3):17-21
该文通过黄山“贡阳山庄”的改建设计,努力使其所处的北海宾馆地段的环境得到改善,并总结了“地域”、“地景”、“地形”由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和“地形”、“地景”、“地域”由微观到宏观为实现良好的景观环境的建筑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2.
地景建筑,也被称作"地形建筑",早在上千年前就已存在。中国更是早在秦朝时期就有地景建筑的理论生成,成形于隋唐时代。从地景建筑最初的起源与发展、地景建筑多元化内涵和案例分析等角度对地景建筑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新建筑》2013,(6):94-99
由魏春雨WCY地方工作室设计的滨湖景观建筑位于梅溪湖核心区滨湖景观带,是10余个以服务、配套功能为主的园林建筑。我们在这次建筑实践中尝试以"地景"为主要策略,从而对设计的原真性、环境的地形要素、材料的某些属性及建造方式等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回归原真性相比大多数城市建筑,小建筑没有琐碎的功能限定、严苛的规划控制;也没有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m~2的建设规模,反而有机会尝试从原点重新思考建筑本体,回归建筑原真性。设计希望清零,回归原初状态,以简洁的语汇来表现建筑、以地景的方式响应环境,促使建筑与环境特征产生某种呼应。契合微地形现实中许多外表光鲜的建筑与基地的关系却是简单、粗暴的改变关系,地形的变化常常被忽略甚至熟视无睹。建筑应该是融入环境的,有如从环境中长出来。设计希望这批小的景观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是轻轻触碰的方式,能够敏锐反映地形的微妙变化,以低调的态度因应微地形,以  相似文献   

4.
论文化地景--全球化潮流中的地景研究趋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黄文珊 《中国园林》2003,19(8):26-30
文化地景研究,是一门整合性与跨学科性的科学。地景建筑涉及人类整体的环境,以规划、设计、施工,合理而技巧地解决空间课题,提供人类更优质的生活环境。地景建筑专业一直以来无法定位在单一学科范畴,因为它并非只是表象的地形外貌,而是一种文化再现的形式,是文化反映的现象。通过论述地景与文化的关联、文化地景意涵、地景研究过往,以及文化遗产、历史景观与普通地景,在定量与定性的差异中,探求文化议题的地景研究与发展趋势,以期在21世纪全球化潮流中,为地景于文化性与地域性的方向中寻找定位。  相似文献   

5.
要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形态结构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征,城市人口的激增与生态环境的恶化对城市空间的开放性和生态性带来了考验。地景建筑通过对建筑与地形关系的梳理重组,日益成为协调城市与环境空间关系的重要建筑类型。其中,拟态式地景建筑作为主要类型之一,通过模仿自然界元素形态与大地景观风貌肌理使建筑融入城市与生态空间中,可以活跃城市空间的枯燥氛围,保持建筑与场所生态空间连续性。该文论述了拟态式地景建筑的概念、内涵及拟态方式,并从自然地貌、自然元素、自然景观三方面对拟态式地景建筑设计策略进行解析,以期发挥其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拓展城市开放空间等方面的优势,从而提升城市空间品质。  相似文献   

6.
地景建筑最初起源于英文词组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直译,有时候也被称作"地形建筑"。地景建筑的形式早在上千年前就已存在,纵贯人类建筑史,早在人类穴居时期,地景建筑便频繁的以各种形式出现于人们的生活中:沿山而凿的各色佛教石窟、寺庙;依山傍水的帝王陵寝,以及沿用至今的陕西窑洞与因纽特人冰屋……都可视为人文景观与大地不断对话的衍生物。中国更是早在秦朝时期就有地景建筑的理论生成,成形于隋唐时代。本文将从地景建筑最初的起源与发展、地景建筑多元化内涵和案例分析等角度对地景建筑进行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王欣  胡坚强 《中国园林》2005,21(8):73-77
谢灵运山居,又称始宁墅,是山水诗人谢灵运隐居的风景式庄园,也是晋末南朝著名的自然山水式园林,在我国园林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遗址调查为基础,以<山居赋>和谢灵运诗文为基本依据,考证山居位置和范围;并结合绍兴历史地理文献,复原谢灵运时期山居山水地形和植物景观,在此基础上探讨山居总体布局、主要聚落位置.对谢灵运山居复原进行了初步探索,试图为南朝园林史研究提供实例.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景建筑理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佟裕哲  刘晖 《中国园林》2003,19(8):31-38
中国地景建筑理论起源于西部秦朝时代,到隋唐时期已形成系统理论。地景学主要是研究人工工程建设中如何去结合自然,因藉自然,中国地景建筑理论有两大特征,一是天人合一观,景观、生态与人文相和谐:二是景观设计美学与数学、哲学相融合。继承传统理论用于现代,希望达到地景建筑与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相互融合.提高现代工程建设规划设计水平。  相似文献   

9.
周凌 《世界建筑》2004,(8):86-88
兴化市档案馆方案与施工图早在3年前就已完成。设计开始时反复出现在脑子里的一句话是:“走向人工地景”。若把建筑理解为一种城市地景,这种地景就是城市在地平线上的升起。建筑是改变城市轮廓的人工景观,内部空间是使用者的内景观,剖面是建筑师组织的画面景观,是建筑师眼中的生活景观。曾设想此建筑是“空旷大地上浸入自然的人工景观”。现在周围已经盖满房子,呈现在眼前的景象是:“稠密都市环境中有缝秀明的建筑综合体”。室内空间组织了一个东西向序列,有室外平台、  相似文献   

10.
该项目的设计师曾把景观称为地形艺术,一种艺术不关乎园艺学,抑或生态学。人们也许会问,这是否近似于雕塑艺术。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地景艺术”?地景艺术确实使雕塑更加贴近景观,它以大地为背景(而不是博物馆的围墙),[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地景建筑来源于大地艺术,是一种表现出大地景观特征的建筑,形态上呈现出水平延展性,与大地肌理及周围景观相融合.还原、延续、并扩展地表形态。而在21世纪的建筑发展潮流中,有机与非线性这两个关键词也被抬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地位,本文尝试将有机非线性理论引入到地景建筑,阐释了如何运用有机非线性思维去思考地景建筑机制,最后架构出一个建筑空间与自然空间和谐相处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方振宁 《建筑知识》2011,(10):62-63
单军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单军建筑与城市工作室主持建筑师P24地块设计从中国传统空间和造园手法中得到启示,强调建筑与环境的互动和融合。"景"的概念贯穿建筑内外,项目设计师试图将该建筑塑造成一种"全景"办公建筑(panorama)。"地"景(land-scape)将周边自然坡地转化为地段内半自然台地景观  相似文献   

13.
以福州三坊七巷历史街区为例,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构建了历史街区中声景感知与景观评价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建筑景观满意度对声景愉悦度有显著积极影响。在不同类型的声源中,机械声的优势度越弱、自然声的优势度越强,则声景愉悦度越高;声景丰富度越高,则声景愉悦度越高。在不同特征的声景基调下,声源感知对景观评价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其中安静的声景对人们的感知评价影响最为显著,而提升民俗活动声的优势度可以显著提高不同类型声景基调的感受。使用者信息中,年龄对声景及景观感知评价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建筑师董豫赣的作品始终不同程度地彰显着传统园林意向的品质.传统园林的图景性文化又一次为小岞美术馆的创作提供了感知世界的方式。文章以现象学的维度对作品进行阐述,在"地形""场所""场景"的视野下理论性地审视小岞美术馆的造园意趣所在。然而,这种独特的景观和建筑思想语言是否具备承载现代观念结构和技术文明的全面性,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论建筑环境竹景观的虚景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海燕  吕文明 《华中建筑》2007,25(3):152-153
竹子以独特的自然美感和人文内涵而具有丰富的景观效应,中国园林可以说"无园不竹".竹景观中虚景的营建更使建筑环境具有自然天成、空灵生动的氛围.综合众多建筑环境竹景现实例,该文主要从竹林天籁与竹影玲珑两方面分析竹林虚景的设计手法,为现代建筑环境竹子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元景景观建筑规划工作室设计的"中国人民银行管理干部学院景观设计"项目地处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东园村东侧,景观面积2.9hm2。项目地处北京北部燕山山脉的居庸关叠翠峰脚下,东西夹山,清泉成潭。"因境成景"结合山体、地形与  相似文献   

17.
1990年以后,台湾建筑在经历政治转型以及九二一地震之后,一群青年建筑师都共同地面对台湾的城乡地景,并藉以不同的建筑构筑实验和论述,寻找所谓的“在地性格”和“人文关怀”,开创了一系列在台湾地景风貌之间的一种“或存”、“若存”状态之台湾当代本土建筑.他们分别地回到自身的城乡环境,以参与/介入的方式,进行一个社区改造和场所塑造的建筑运动,并以较小尺度的建筑或是地景系列作品,来找寻着属于自己的真实生活景观.  相似文献   

18.
将中国古代的自然山水园林与当代风景名胜区的建设相结合,巧妙利用自然山水来展现中国园林精髓,传承中国园林文化。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论述如何通过情感的判断营建山居建筑,并通过山居建筑这一媒介试图为当代人营造一处心灵寄托之所。以石花洞风景名胜区为例,从相地、立意、布局3个方面来论述两大重点山居建筑的营建手法,从而构建可居可游的自然山水园林景观。  相似文献   

19.
邵健  周浩 《时代建筑》2013,(2):78-87
设计始于对地形、地景的审视,在场地中以直觉体悟的方式,决定了建筑姿态:遁山入林,表明重返自然的建造立场;再回到种种师生日常活动场景的设定,一个山地"学游聚落"悄然呈现。文章从山院关系、暧昧边界、路径、事件及新木构等方面叙述这个新山地聚落如何演化并鲜活地适存于当代。  相似文献   

20.
在景观空间不断缩减、用地日益紧张的城市中,地景建筑通过建筑、人居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创造出满足当代需求的新型建筑空间,为城市的更新与改善提供了新的方向。文章简要谈谈城市中地景建筑作为一种新兴的建筑形式,它的特点及其对城市未来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