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党和国家把新型城镇化作为一个新的发展战略。学术理论界围绕推进新型城镇化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不少共识,但在一些重要问题上也存在不同看法。本文对安徽省马鞍山市推进新型城镇化进行个案研究,介绍了马鞍山新型城镇化的基础,并制订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以及推进新型城镇化保障机制。得出几点启示:必须因地制宜地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把中心村建设纳入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体系以及深化相关的改革。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3)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而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要实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重视农民的利益保护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的分析,指出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农民利益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11)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也是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虽然目前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提高较快,但金融支持模式滞后严重制约了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对此,提出加强政府的督导作用;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创建全方位融资体系;加快资产证券化进程,创新城镇化资本运营模式;创建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持环境,完善多层次融资体制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金融支持路径。  相似文献   

4.
城镇自然环境承载力和社会公共服务力严重供给不足,是制约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外部背景看,经济全球化引起的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在亚太地区的制造业转移,加速中国工业化助推了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在未来的20年中,我国将有3亿左右的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镇。我国的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城镇化的政策等方面,各级政府还没有作好应对的系统准备。旨在分析制约新型城镇化选择的主要问题,提出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对中国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但是传统城镇化模式不可持续,必须探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在阐述新型城镇化产生的背景及定义基础上,探讨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驱动因素,认为市场导向与政府助推的发展路径最适合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3)
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是各级党委和政府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生态文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当在自觉遵循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基本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笔者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教训,在对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进行理论阐释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评价标准,并进一步提出构建新型城镇化运行调控体系的基本设想。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8)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型城镇化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的热点问题。对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支持,也成为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机遇和重大课题。本文在阐述世界城镇化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探寻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发展趋势,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商业银行金融支持城镇化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2013年12月,中央召开了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了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以及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今年3月,国务院又颁布了新型城镇化规划,这些都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是现阶段推动我国实现内向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尽快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城镇化模式进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成为迫切要求.本文通过分析绿色建筑与新型城镇化的内在关系,指出绿色建筑产业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进而提出绿色建筑集中建设及其产业的集聚发展是探索新型城镇化模式的有效途径,并重点阐述了绿色建筑产业新城在新型城镇化模式探索中的独特优势.然后将绿色建筑产业新城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概念进行全面解析,并详细回答了为什么建设、如何建设、是否可以推广、如何推广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绿色建筑产业新城作为重要模式为全国不同地区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一种思路,对新型城镇化模式的探索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进一步认识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实践,厘清城镇化要素,把握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性,已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而作为一个有着巨大自然禀赋差异的大国,中国特色新型城镇道路是不同地域走出因地制宜、以人为中心的多元城镇化道  相似文献   

11.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空间发展的转移,未来中部地区将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站场,而小城市则是这场战役的关键环节。本文以中部地区小城市安徽省界首市为例,分析了其城镇化发展特征,面临的发展机遇,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以期为同类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建设与城乡规划一直是我国社会发展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部分,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对我国城乡规划的理念、模式、方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促使我国的城乡规划必须要结合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同时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废止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颁布与修改,为我国的城乡规划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依据与保障。本文以新型城镇化为背景探讨我国城乡规划转型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当前乃至今后长期发展的主要方向,而如何依托新型城镇化发展美丽乡村又是其中的重要命题之一。本文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理论进行了探讨,并结合海南实例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传统城镇化存在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劳动力吸纳能力不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以及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其中分析了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必要性、特点以及原则。接着,对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并从劳动力吸纳能力、耗能低产值高、后续动力以及城乡统筹四个方面研究第三产业对新型城镇化的作用。最后,得出了发展新型城镇化是必然选择以及第三产业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4,(18)
新型城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是建立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当前城镇化的主要方向。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进行界定,分析了当前我国在人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三方面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即"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5,(7)
新型城镇化为我国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变革,有助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其自身释放了极大的内需潜力,产生了巨大的金融需求。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存在资金来源过于依赖财政、融资结构严重失衡、金融产品和服务单一、配套政策不到位等金融方面问题。从金融创新、金融风险防范和金融监管方面入手,提出构建新型城镇化金融体制的路径,通过不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4,(4)
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要考虑城镇化的发展速度,更应该注重城镇化的发展质量。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的核心任务是有序推进农民市民化和农业现代化,重点包括基础设施、环境治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的提高等。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金融服务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但要进一步提升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质量,对金融发展与创新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要突破金融服务对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制约因素,必须在金融制度、融资模式、资本市场体系等多方面进行金融创新。  相似文献   

18.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为我国城乡统筹提供新的契机,带来了城乡统筹规划理念与思路的转变,同时也对城乡统筹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我国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关系分析为线索,阐述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城乡统筹规划的基础与约束因素,对我国城乡统筹规划的编制体系、形式,编制内容与技术体系的调整进行了学术探讨,旨在为我国城乡统筹规划体系的完善与规划实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王兴平  李迎成 《规划师》2013,(12):78-82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新阶段,也是当前各级政府推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政策目标,但由于缺乏基本的判断指标,目前对于这一概念的应用出现不少误区。研究针对这一实践需求,在系统分析基础上,提出了界定新型城镇化阶段的门槛指标,并将城镇化率超过50%、人均GDP超过6 000美元、第一产业比重低于10%和城乡居民收入比低于3这四项指标作为进入新型城镇化阶段的门槛值。在此基础上,研究将由传统城镇化进程转向新型城镇化进程的过渡期细分为四个不同阶段,并对我国城市所处的新型城镇化阶段和特点进行了分析,旨在为处于不同城镇化阶段的区域提供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避免将新型城镇化作为一种"整齐划一"的运动推进。  相似文献   

20.
刘一荻 《山东建材》2016,(4):149-150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规划与城镇化建设就成为了我国的社会发展和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伴随着我国的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经济体制发生变革,城镇化迅速发展的同时也迎来了其新的挑战。新型的城镇化促使我国的城乡规划出现了新的理念和模式,这也意味着城乡规划要打破传统,为现代的社会发展作贡献,这也就要求了城乡规划必须要与新型城镇建设发展现相结合。本文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对我国的城乡规划将要面临的转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