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顾凯  叶聪  戴文翼 《中国园林》2024,40(2):124-130
现有中国园林史研究已经认识到南宋是园林中石假山营造得到重要发展的时期,然而南宋园林假山营造的具体方式及其形态特点尚未得到有效探讨。在深入研读相关文献与图像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来源与后世影响,探讨南宋园林假山营造的类型及其发展。首先从“置”与“叠”2种基本方式出发,在历史语境中探讨“森列”与“饾饤”这2类南宋常见的假山营造类型及其来源与影响;进而关注二者在仿“飞来峰”营造中的结合与发展,从而更清晰地认识南宋,乃至其后的石假山营造。这一研究将对其后中国园林假山发展的认识,乃至当代假山特点的理解提供坚实的历史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与现代风景园林先图纸后建造的方式不同,在中国古代园林的营造过程中,设计者直接面对物质材料与工具,将材料特性与传承的技艺相融合,切身地参与实际建造过程,并在过程中协调材料与设计的矛盾。本文以古代园林中的假山为研究对象,通过剖析设计者"相石觅宜"与"问石求意"的过程,阐述假山理法中材料与设计的关系,还原古代园林假山的营造方法,为传统园林的研究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3.
西方现象学理论为解读中国传统宗教文化景观提供了一种"存在性的理解"。基于现象学视角剖析山地寺庙园林营造的禅意匠心,通过对重庆华岩寺相地选址、总体布局、空间序列、八景文化的调研分析,归纳华岩八景生成的自然山水和历史人文物象,探讨其场所实境建构的方式方法及现象学审美体验。用跨文化的思考模式,从自然观、空间体验、风景审美等方面探讨山地寺庙园林蕴含的现象学色彩,总结山地寺庙园林环境营造过程中文化价值要素融于空间物质要素的一般方法,为当下中国本土的宗教文化景观研究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4.
无论是根据历史文献还是现有遗存,"亭踞山巅"在传统园林中非常常见,然而当代研究对此常有质疑或忽略。针对这种现象及反差,研究"亭踞山巅"旨在获得一系列的历史性认识。从大量命名及文献中可以看到,山巅之亭的作用主要是观景场所,而非被观对象。根据深入历史语境下的当代研究,山巅之亭所反映的"自然"与"人工"之间的文化内涵,是自然景物与人工营造之间的连续一体、和谐共存、相互作用的密切关系,而并非人工凌驾于自然之上的矛盾。根据对晚明园林的研究,"画意"成为造园叠山的宗旨,以及因为张南垣的影响力,使得形式构图及尺度问题变得突出,从而一直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5.
黄华君 《风景园林》2022,29(8):56-58
本项目位于山东潍坊桃李春风,笔者主要负责营造中央展示区假山部分,营造总面积约100 m2,假山营造用石约750 t。设计师将假山与建筑、植物、水体等元素融合,创造丰富游观体验,使观者感受入真山之境。1立意好的假山营造,置身其中应有山水画境之感。该假山作品追求“瑶琳仙境”的氛围意向,通过营造假山的丰富层次和空间,形成平远、深远、高远的“三远”境界感受。设计师一直追求和坚持通过多样的营造手法,让观赏者产生犹入真山的体验感。  相似文献   

6.
中国园林的"曲水流觞"景观起源于上巳节踏青郊游和文人诗酒酬答等民间聚会活动。"修禊"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使得曲水景观成为中国古典园林一个恒久不变的题材。"曲水流觞"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对其形制、内涵的演化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对理解我国传统园林艺术,探索现代城市园林设计之路都有重要意义。探讨了中国园林曲水景观在形式、意境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中国造园在各个时代不同的造园观和自然观。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以其独特的建造景观方式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类型,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古典园林受到古代儒、道、释等多元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园林生态观。君子比德、天人合一、神仙思想是构建中国古典园林的三大哲学基础。纵观中国古典园林史,可以发现"崇拜自然""对自然的畏惧""人与自然物我相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生态设计观"早已被古人所运用。同时古人留下了大量的造园理论思想与既成作品,随着造园史的发展,人们不断的探索自然、模仿自然,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加以合适的改造自然,为健康的人居环境营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闽南地区的近代园林受风水观念、传统造园和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形成中西融合的风格。造园将规则形与自然形、现代材料与自然材料、植物与假山等因素融合。莲塘别墅用装饰启发联想、用楹联点明诗意、用光影营造体感,营建精致的空间。莲塘别墅园林既融合了风水观念、东西方造园风格、地域营造技法和文化内涵,又体现了主人的审美意向,是闽南近代园林的代表。  相似文献   

9.
园林遗产的保护和活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假山置石是园林遗产中蕴含"意境美"的典型要素,具有其特殊性.从遗产活化的角度,以江南园林中的赏石为切入点,探究赏石文化同园林文化发展的历史,并通过对"江南四大名石"的历史、形态特征和评价总结,探究赏石蕴含的美学和人文价值.探究理论结合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3D打印...  相似文献   

10.
张春彦  王玫  王其亨 《中国园林》2021,37(2):130-133
在对自然长期的探索中,"流观"的"观照"方式逐渐成为华夏民族对自然万物观照的一种思维定式,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影响了传统艺术的欣赏和创作。用"流观"的方式考察传统园林空间艺术,对"流观"一词追本溯源,总结出"流观"的3点内涵,即视点游移变化的广瞻,由空间游动带来的时间感,以及强调心理主观感受。对应分析"流观"在园林空间中的设计表现,探讨"流观"与中国传统景观空间设计的关系及其影响下中国传统景观设计的特性。  相似文献   

11.
传统文化意象深刻影响着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其中"桃源"意象是被古典园林反复再现的典型意象。"桃源"意象以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桃源景象为起源,其所蕴含的田园思想、隐逸情怀成为中国文人理想园居的典范,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对"桃源"这一典型文化意象的研究,以圆明园武陵春色、留园缘溪行两处园林景观为例,探讨古典园林中"桃源"意象的表达,解读其在选址、布局及造景要素组织中所呈现出的设计思想以及园林意境创造手法的异同,从而为中国园林意象论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园林》2019,(11)
由于社会动荡等原因,中唐时期的许多文人仕途不顺遭贬谪,也因此有机会纵情山水,开展园林营造。其中柳宗元与白居易的园林理论与实践是该时期园林发展的重要代表。本文在探讨客观社会背景下白、柳的生平经历,分析其影响园林观形成的内在动机的基础上,通过对他们园林营造的书面表征和实践经验的深入比较,分析二者园林观的异同,并将其总结为"因借"与"再造"的差异性表达。通过分析表明白居易与柳宗元不同的园林观对当下园林设计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提出目前园林设计中对柳宗元的核心园林观中自然意识复兴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颐和园写秋轩的选址对于造园来说并不理想,但是我们的前辈们却能在这里创作出极富诗意的园林栖居,并被孟兆祯先生誉为典范。本文尝试结合历史文献、实地调研与测绘对其进行一系列的研究,通过分析其园林内部与外部空间环境、成景与得景等多方面因素,总结其"景面文心"的园林内涵,并深入剖析写秋轩假山的设计推理过程与其成功的原因。以期更为深刻地理解传统山地园林造园艺术,并为现代山地园林的设计与营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王欢 《建筑创作》2020,(1):34-39
苏州传统民居宅园相依,园中建筑在乡土营造的基础上灵活排布,随景合宜。厅堂是宅园兼有的重要类型之一,在园林构景时具有"观"与"被观"的双重属性,具体在檐下廊和装修的格局及细部做法上有所体现。本文分别解释园林庭院里和山水间两种环境中,厅堂檐下部分从空间格局、流线组织到装饰样式上的适应和变化,强调园林建筑连续景观体验的作业。  相似文献   

15.
"钓台风景"是中国古代造园中重要的风景营造主题,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园林实例。文章以浙江省桐庐县严子陵钓台风景营造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历史背景为线索,以各时段内"钓台风景"形成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创造为研究内容,从严子陵钓台营造背景、营造空间和景观要素的三个方面探究与梳理其风景原型的形成契机与客观存在。在此基础上结合对相关历史文献、美术创作研究,深入探究"钓台风景"在历史动态演进过程中形成的风景模式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杜心恬  冀凤全 《风景园林》2023,30(11):130-136
【目的】中国传统园林中存在的“空间深度”的非稳定性现象,在当代学者的研究中逐渐引发热议而备受关注。【方法】基于人的空间体验视角,采用建筑现象学的方法,结合历史文献及图像资料,分析在不同的园林空间情境中,游者是如何通过身体经验的变化扩大了对原本空间尺度的感知,形成了园林中对于“远”意的体验效果。【结果】3种园林空间类型:眼前有景、一隔两岸、无限空间,分别对应3种身体经验中“远”意效果的生成方式:意识中的情境变化、记忆的叠加与忘却、填补想象的世界。在园林体验中,意识的流动与身体的运动成为相互作用的2个力,在主体知觉形成的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结论】最终可以发现,以上3种对于园林“远”意的空间感知,体现的是头脑中意识运动的绵延,由此也呈现出异于西方传统透视学中的空间观念。这为中国园林设计实践、营造准则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园林文化的内涵予以了更进一步的阐释。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山水画和古典园林两方面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情结"所蕴含的自然观。通过反映自然山水在体现自然观的绘画以及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运用,挖掘艺术与园林中的"山水情结"的指导价值与文化意义,以期在当今景观设计中体现这种文化思想。同时指出"山水情结"与生态理念道并行而不相悖,"山水情结"是我们具有特色的文化财富,在当代的城市建设与景观设计中不应该忽视"山水情结"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清代皇家园林中的禅宗园林环境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芳  李士好 《建筑与环境》2009,3(3):108-110
本文从历史角度出发,以魏晋时期的市井寺庙与山林寺庙为起点,概述了寺庙园林肇端发展及历史沿革,阐明了汉化佛教——禅宗寺庙建筑的不同类型及相关的文化特色。尤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主要探究对象,从清代皇家园林中禅宗寺庙园林环境分布概况、寺庙总体布局及寺庙本身格局的园林环境阐发了皇家寺庙园林的基本特征。并从禅宗及禅文化特有的哲观和价值标准,分析了寺庙园林环境产生的思想基础、佛教禅宗精神与传统园林观之间不期而遇的契合,揭示了清代皇家园林中禅宗寺庙园林环境的设计意象,阐发了其造园目的和创作手法。最后,本文按照由自然到禅化的顺序把禅宗寺庙园林的的审美分为几个层次,并归纳、例举了清代皇家园林中寺庙园林环境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9.
孙松林  宋爽 《园林》2022,(5):59-66
中国园林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蕴,其文化内涵和主题精髓是山水文化,也是中国园林区别于西方园林及其他园林艺术的根本所在。通过对中国山水文化与山水思想的溯源,认为中国园林是在山水审美与山水诗画基础上进行的立体时空创造,是中国山水艺术的重要载体。提出了中国园林山水营造的4种境界,即游历自然,寄情真山水;遗貌取神,诗画假山水;缩移模拟,壶中天地宽;以形媚道,山水比德。并以一次造园实践为依托,解析了如何在当代公共景观中进行山水营造,以达到既符合当代审美需求,又彰显场地特征与文化价值,还蕴含文人情趣与精神意境的多元统一,实现对中国优秀山水园林艺术的继承发展。  相似文献   

20.
面对当代生活空间与环境中人工与自然失衡、割裂的严峻现实,跨越广泛地域、文化等条件的多样现实,以及人工与自然交互传统在当代的失却和断裂,"桃花源"等理想世界图式在人类现实世界的营造——以园林为代表的理想居所和以北京为代表的理想城市,提示了建构和修正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理想建筑和城市的可能性。文章通过童寯的"园林三境界"和佛光寺五种空间范式性启示,以及"微缩北京"/大院胡同28号改造中微缩社区、宅园合一、日常诗意和都市胜景的营造实践,系统性地归纳出"现实理想空间范式"营造的五种要素:风水形势、叙事空间、结构场域、人作天工、胜景情境。这一强调人作为体验主体的空间营造范式可以称作"身临其境",即强调由人工的营造和自然的景象交互而成的情境给人们带来的诗意生存和生活,并最终凝练为"胜景几何"理念——一种对于当代严峻、多样的现实中人类理想生活空间营造问题的可能答案,一种将"自然"纳入建筑本体要素之中的新空间营造范式,一种基于普适人性的生命理想对当代建筑学进行修正的可能性,由此,新的"建筑学四原则"可以是:坚固、适用、自然、愉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