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刘文文 《山西建筑》2009,35(4):36-37
指出文化人类学为建筑历史与理论和建筑设计提供了新的维度与视界,尝试以拉普卜的《住屋形式与文化》为背景,通过连贯阅读来理清建筑、整体环境和城市三个层级上文化模式与建筑形式、文化特性与环境设计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理论的角度阐述了对《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一书中主要观点加以总结概括和分析举例,并发展了书中关于环境与文化的关系、群体与文化的关系论述,指出建筑与文化的关系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旻 《时代建筑》2006,(3):170-170
建筑设计应以所在环境的文化特性研究为基础, 在《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一书中,阿摩斯·拉普卜特深化了从《住屋形式与文化》到《建成环境的意义》一贯以来的对文化主题的探讨,并以环境行为学为纽带, 指出不同“群体”对于环境的不同感知和对于“美好”的不同定义,而“设计”即为界定这种感知和定义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蔡佩 《门窗》2012,(11):116+118
分析设计师与湖湘地域文化、湖湘地域环境与博物馆建筑和室内空间创作等问题后,通过对湖湘地域建筑和室内在空间的有关理论和湖湘地域文化的特点研究以及对湖湘地域博物馆的案例分析,得出从传统中创造现代,即从湖湘地域建筑空间特性的分析中得出湖南的建筑文化精髓,并运用现代设计理念、技术手段演绎它,提出设计有湖湘文化特色的博物馆建筑的抽象思维模式,使湖湘文化在当代博物馆建筑设计和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实践表现更明确。  相似文献   

5.
《时代建筑》2007,(3):158-169
文化建筑散布在城市中.深刻地反映着不同时代的城市风貌与精神,空间模式的创新,先进技术的运用.环境脉络的关注和文化精神的创造构成了当代文化建筑设计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6.
“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熏陶着中华民族,已渗透进民族的骨子里。它具有融合冲突、化解矛盾、弘扬个性、创造新生的特征。建筑设计目的在于反映建筑与环境、人的关系,实现建筑、环境、人的相互融合。通过对王澍建筑作品的研究分析与深入解读,从建筑与自然地理、历史文化、人文聚落、人社会的环境关系四个角度,探讨了其作品中对“和合”文化的反映与思考,进而研究“和合文化”对其建筑思想和设计手法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建筑是人生活的空间形式表现,人存在与环境之中,空间环境影响着人,同时也展现一定文化精神,决定着它的文脉关系。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就是要把人的需求和环境及文脉的关系用建筑特有的空间形式语言表达出来。本文从特定文化建筑的分析研究中深入解读建筑设计的各个元素及环境要素之间的对应关系,为文脉与环境的共生提供一些设计线索。  相似文献   

8.
校园建筑是不同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物质文化载体,地域文化对校园建筑设计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如何将地域文化特色诠释为建筑语言融入到校园之中,是建筑创作构思的关键所在。文章将从地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入手,分析地域文化特性在校园建筑中的演绎方式,最后结合广西民族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实践,总结出地域校园建筑设计方法,以期为之后的校园建筑规划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中国渊源与实践作了论述,从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建筑环境、建筑的科技手段、建筑的形式语言等角度阐述了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从而促进建筑设计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解析启动建构的建筑设计教学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对建筑整体形态的理性解析 ,提取与场所环境、构成美学、空间结构、功能技术以及建筑文化等紧密联系的三种概念形态。同时将建筑设计的切入点与建筑的三种概念形态建构建立内在的拓扑关系 ,从而形成建筑设计的整体式建构模式。并提出理性设计和教学的五个步骤  相似文献   

11.
走向未来的厦门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90年代厦门有数百栋大型、高层建筑在新建,有来自中外百余家设计单位的建筑师在认真研究厦门近代建筑“骑楼街”、“嘉庚楼”、“鼓浪屿欧式建筑群”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资源的基础上,探索走向未来的厦门建筑之路。同时,以厦门重点建筑的设计竞标实例说明,在进一步挖掘厦门自然景观资源的基础上,探索具有“海上花园之城”特征的环境与建筑和建筑与环境;在进一步研究厦门近代建筑的基础上,探索具有厦门历史文脉的现代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2.
周涛 《华中建筑》2010,28(9):70-72
新建临汾市博物馆场地选址位于尧都景区标志建筑华门周围的圆形用地内,该方案设计入手的基点和探索的难点在于:如何使新建临汾市博物馆与华门建筑景区相融相生,相得益彰,形成临汾城市独特的群落建筑广场,形成文化园区内公众参与、交流的中心,进一步弘扬临汾古都尧文化的图腾意念,实现对环境融借和升华的"有机建筑"设计理念,实现"珠圆璧合,凰舞图腾"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建筑总是存在于具体的环境中,并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文章通过对地域文化的内涵、地域文化的交流、地域性建筑文化的形成与表现的研究,并在对一些知名建筑设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地域文化对建筑设计风格产生影响,并提出建筑创作需要更好地吸纳和融合地域文化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泉州西湖公园北大门设计的介绍与分析,就现代城市景观建筑,在尊重环境,继承发展地域传统文化艺术方面,以及景观、建筑、环境、艺术的结合方面,所做出的新颖独特的创造性设计,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和介绍。  相似文献   

15.
本文梳理了 1990年代以来闽南地区地域建筑设计的发展过程.借由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三喻"理论,将这一过程分为受闽南文化影响较深、表现出更多前喻性的厝格时期,以及受自然及技术影响较深、表现出更多并喻性的海韵时期,并分析在每一时期,文化与环境的力量如何作用于建筑.  相似文献   

16.
文章关注的是BAU这家澳大利亚 中国的建筑、城市设计与景观设计公司的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这家从事各种规模设计,关注不同环境因素的公司对研究的重视。4个刊登的项目显示了在现代城市环境中如何拓展建筑的语汇,建筑的复杂性反射出文化的多元交汇性;可持续的理念在功能与形式等各个层面的实践;以及对建筑设计流于形态设计机器的抵制。  相似文献   

17.
古语云:无水不成园,无水不成居。水元素是中国传统的建筑与景观设计元素,被广泛运用于现代建筑和校园景观中,为空间环境增添了一份独特的活力与灵动,并逐渐成为校园景观设计的主角。该文通过对校园水文化、校园水体景观设计进行初步分析,对建设生态节约型、趣味型、有文艺范儿的校园水体景观设计进行初步探索,结合相关校园文化建设及校园水体景观设计实例,并着重以河海大学校园水体景观为例做具体分析,得出在校园水文化基础上进行校园水体景观设计的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新厂区建筑的文化、生态结合着现代工业建筑特征的设计思路。设计在表达工业建筑时代文化的同时,也在原有环境基础上通过规划设计进行优化设计,创造一个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相似文献   

19.
罗厚安 《城市建筑》2014,(21):389-389
结合凤县古羌文化演艺中心的建筑设计创作,本文探讨研究地域性元素在建筑实际项目中的具体应用。指出具体的建筑设计只有从地域环境要素、功能特征、文化背景出发,不盲从与主流的建筑思潮,才能为建筑实践带来更大的创作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