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识别无障碍"研究的是在"运动和动作"等"行为"发生之前的"感知、识别和判断"问题,是导识系统设计的基本技术要求。基于"识别无障碍"理念,结合地铁空间的特殊环境属性,提出地铁导识系统设计的具体方法:空间导向设施的识别无障碍设计、传统标识设施的识别无障碍设计。旨在从根本分析研究人在地铁空间中寻径行为(Way-finding)的发生关系,以期提高地铁空间的识别率,并对"识别无障碍"理念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2.
商业空间是人类活动空间中最复杂最多元的空间类别之一,环境并存着一定的陌生性,需要使用者实时地识别。这就需要在商业空间的节点、通道、区域的空间意象三元素内进行安全性、合理性的商业空间导识系统识别,从使用者角度出发,更强调使用者的感受,建立无障碍性识别的导识系统。通过大量调查汇总,对使用者的行为特征进行研究,包括人的步行距离研究、人的步行速度与人群密度研究、人的左转弯习性研究等。推导出导识设计的几个基本原则,进而形成无障碍导识系统设计,在字体、图形标识、商业导识色彩的3个视觉信息方面进行模式规范,将其融入到今后的商业空间导识系统设计中,以期对商业空间的人性化设计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24)
目的是于历史古城地域文化,对公共设施导识系统提出以文化遗产为导向的设计思路,为人文景点的导识系统开发提供借鉴。方法是通过实地调研从古城导识系统现状入手,针对问题提出建立明确的文化设计路线,从而构建整体性的系统策略。结论是作为公共设施服务系统肩负着功能的传播和文化的传承双重作用,以遗产文化为导向设计的导识系统能够有效区分城市文化,并提升城市的品牌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4.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在结构复杂的地下空间中,定位定向困难问题成了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地下空间导识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传统的导识系统形式研究的局限性,提出应用视觉代码设计的概念,通过个案研究法研究视觉代码设计对结构复杂的地下空间导识系统的完善和补充,结果表明:通过文字代码、图形代码、色彩代码、造型代码的设置,可以完善地下空间导识系统的完整性和科学性。通过对视觉代码设计的使用,可以促进地下空间的活跃,帮助使用者迅速识别,极大地提高了地下空间的效率。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设施也不断发展,逐渐完善地铁空间导向标识设计亦变得越来越重要。地铁空间的导向系统不仅具有引导性公共设施符号标识的功能,还具有指令性交通标识的作用。导识设计中需要运用视觉元素来把设计者的设计理念和信息准确地传达给使用者,使人在地铁空间中能确定自己准的位置,并迅速抵达下一个方位。图形设计、色彩设计、字体设计等是构成地铁空间导向系统的主要元素,本文对其在"形、色、意"方面的视觉语言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6.
地下综合体可以有效缓解城市空间容量、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及空间组织模式的复杂性,导致出现导识效率低下的问题。而软导向设计有机融入空间环境,巧妙利用建筑元素形成一套不被察觉却又无时无刻引导人们行为的导向系统,它与标识相结合,帮助人们在正常状态下有效定位、快速找到疏散出口,在改善地下综合体使用品质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空间意象理论基于人们对城市、建筑、环境的认知心理特征,构建出完整的空间认知系统。地下综合体软导向设计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成熟理论,对应提出地下综合体空间意象设计,从区域、路径、节点、边界、标志5方面,提出软导向系统设计对策,为地下综合体的设计提供操作性较强的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7.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的无障碍设计,是面向空间中的"行为"无障碍性的研究;而在"运动"和"动作"等"行为"发生之前的是感知、识别和判断,则对城市空间和建筑物的使用,潜在着"识别无障碍性"的问题,并且问题发生于全体的空间使用者。"识别无障碍性设计"是对空间被动性品质的延伸要求,是对通用设计目标的拆解,包括为空间中行为的安全和导向识别设计。需要研究建筑和城市空间的"识别"无障碍性,二者一起构成空间设计的无障碍意义。  相似文献   

8.
地下综合体存在方位感差和导向性差的问题。在传统的设计理念中,对空间的形式感非常强调,却往往忽视人在复杂环境中的空间认知,也忽视人们在这些复杂环境中的行为取向。虽然标识系统确实是空间认知体系的组成部分,但是过多的标识往往是视觉噪声,使得使用者在地下空间的导识效率愈加低下。因此,地下空间的导向设计除了要不断完善标识系统,还应该开发其他的辅助方式,软导向就是导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从地下空间环境认知规律出发,对北京西单77街地下综合体导向系统进行了实际案例调研分析,分析了地下空间的导向性的问题及设计规律,提出使用者可以根据空间认知,利用空间设计的差异性来完成自我导向,并具体总结了利用空间设计开发软导向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7,(21)
在现代社会中,导识系统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必需。优秀的导识系统应该具备功能性强、系统化高、视觉传达性好等特点。然而,现实中有些导识系统设计作品忽视细节,被使用时容易导致识别和记忆障碍。印象、表象、意象是记忆由弱到强的三个不同阶段,是记忆由短变长、由单一变丰富的一种记忆规律。在进行导识系统设计时,设计者如果能够很好地在细节处理中把握这三种记忆规律,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导识系统信息识别迟缓、误导误识等问题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规划师》2017,(9)
城市夜景意象作为一个完整城市意象的必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形象建立与空间特色展示方面的作用正日渐受到规划界的重视。网络媒介的发展与数据信息传播的多样化,使城市意象不再依赖于个体的亲身体验,突破了传统空间的物理约束,在广域范围内被受众所感知。研究以珠海为案例,重点探讨两个议题:如何基于网络媒介(图片)数据包含的信息,对城市夜景意象作出基本特征识别与大众选择倾向?昼夜城市意象的时空差异如何体现?基于"四个空间尺度+两个时间维度"的分析架构,研究借助夜间遥感光强度数据和互联网搜索引擎中的图片景观数据,对珠海的城市夜景空间意象进行量化研究,分析人们对珠海夜间环境空间意象的感知差异。研究发现,城市夜景意象的城乡差异较大,市域与中心城区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并具有更为强烈的大尺度认知、地域城市特色倾向;人工标志性构筑物元素与山、海要素是夜景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目前经历的高速都市化进程,本文引入“都市细胞”这一都市空间结构概念,并以广州市番禺洛溪新城为例,利用空间句法理论中的可视度图形分析方法对其进行空间结构分析,以了解它的空间特征、影响因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发掘其潜在的社会内涵,理解中国都市群的动态发展和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2.
蔡瑞定 《华中建筑》2014,(12):89-93
当前城市空间系统日趋复杂与多元,系统与要素之间关系呈现分离机械化、孤立片断化倾向,因此重新认识和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系统的要素及内在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该文从分析空间构成入手,以逻辑推理的方法提炼出城市空间系统两大要素,即"城市廊道"和"城市功能体",通过引入中医学生命整体观的思维方法,形成了城市物质空间整体性的独特认识,由此建立廊道与功能体的概念、并分析其二者内在的关联关系,为构建城市生命体形态系统结构的解析观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也提供了一种城市空间阅读和空间健康问题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暴发引发了全国对城市公共健康的高度关注,解决城市健康问题需要城市空间策略的积极应对。街道是城市中最重要的公共空间,从促进居民健康的视角研究街道设计的概念内涵、方法流程、评估监测等内容,对当下的中国乃至全球都具有积极意义。在研究梳理健康街道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广义和狭义健康街道的内涵以及健康街道设计的定义,总结健康街道核心要素及其对公众健康的影响、对应的设计策略和相关政策要点。选取加拿大、英国、美国等国的健康街道设计报告作为研究对象,归纳出开展大量基础研究、构建多层次目标体系、制定设计指引而非强制性标准、多元化设计方法及多维度统筹协同等可借鉴经验,并将其应用于我国团体标准《街道设计指南》中,希望为推动健康街道设计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公园城市的发展与建设使城市中的自然由各要素独 立运行转变成为城市自然系统整体联动,传统生态修复中以单 项要素和单一问题为对象的保护修复方式已不再适用于公园城 市中的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要求。基于既往生态修复 方法和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思路,探讨耦合公园城市理念的 城市自然系统整体修复方法,提出由对象层级确定、生态问题 识别、策略路径构建、项目实施引导组成的修复框架,并以成 都市东进区域为例,从资源状态、生态过程、服务功能三方面 对公园城市自然系统进行整体修复,以期为公园城市建设及山 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提供经验启示与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城市绿地在构建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和文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凸显城市风特色和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研究以规划具有域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为目标,以贵州松桃苗自治县为例,通过剖析松桃原生苗寨景观特征提炼传统地域乡村聚落景观意象并将之转化为市绿地系统空间形象,以物境重构和情境转换主要手段,从空间格局和空间内涵两方面提出造松桃县城绿地系统空间形象的规划对策,探基于传统地域乡村聚落景观的城市绿地系统规方法和途径。实践表明:历经千百年自然选择聚居营建演化形成的传统地域乡村聚落景观,具地域自然生态特征和人文生态内涵,由此形的景观意象是人们对地域聚居环境的共同"心图式"和"记忆地图",以此为凭规划城市绿系统是对地域特色"生活语法"的尊重和传承是改变"千城一面"困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场所营造之街道表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颖 《华中建筑》2010,28(1):94-97
在消费文化影响下,城市街道表层对城市场所感的营造影响越来越大。该文将"表层"定义为沿街公共空间。从表层属性、要素、管理等方面阐述。通过学习国外街道表层的营造成功案例,对我国街道表层提出建议、启示。  相似文献   

17.
建筑与人、建筑与城市、建筑与自然这三种关系一直是建筑设计的核心内容。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探讨需要通过"场地分析"完成,而其中的"自然环境"往往会影响设计成果。在很多特殊区域,设计需要借助对地质、地貌、水文、植被等景观要素的分析完成。采煤塌陷区是工业化进程中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矛盾冲突的产物,作为研究对象,可以较好地演示基于景观要素的建筑设计策略与方法,基地自身的"缺陷"可能会成为建筑空间组织的原点:建筑概念、结构、形态、空间组织均来自景观要素。  相似文献   

18.
现代城市的发展斌予了城市门户空间新的内涵与特征,其不但具有界定标志作用的一面,而且扮演着城市与外部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过渡区的角色,对于现代的城市空间体系而言,城市门户空间已成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做出新的解析与认识显得尤为必要。以宁波中心城门户空间为例,在对门户空间的功能及空间发展方面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其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化梳理,以期能在相关地区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引导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李铁军  ;梅洪元 《新建筑》2014,(3):140-143
第三代万达商业综合体产品以“因市而城”的城市设计理念融八并创建城市核心商圈,其附属的公共空间是综合体联系城市并自我完善为“城中城”的关键要素之一,充当了综合体内部之间相互联系、内外之间相互连接的直接媒介。以啥西万达广场为例,从公共空间形象认识、城市和公共意象、参与性体验三方面研究万达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的优化策略,以期为同类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