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1 毫秒
1.
《Planning》2021,(Z1)
<正>《三体》三部曲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中国科幻小说推上了世界级的高度。身为一名高中生,笔者谨以对作品最真挚的敬意,以及对科幻小说最纯粹的热忱,表达自己的些许浅见。一、叙述语言《三体》作为科幻文学,并非逻辑架空的虚幻,亦非自定义秩序的魔幻,而是建立于当今科学背景之上的具有完整世界体系的著作,书中对现实世界进行了艺术性的科学虚构以及科学性的艺术加工。其中涉及的专业名词、科学学说和科技设备,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11)
井上靖(1907—1991),日本著名作家、评论家、学者,代表作品有《斗牛》、《比良山的石楠花》、《1950》、《一个冒名画家的生涯》等。井上靖早期文学作品多以揭示、抨击现实日本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不良现象和社会政治、经济弊端作为作品主题,进入50年代后则将文学创作的重点放在对战后生活的描述中,其中许多含有大量中国色彩的文学作品如《敦煌》、《楼兰》等文学作品受到广大读者和评论家的关注,好评。本文通过对井上靖部分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探讨其作品中对于以孔子、王昭君为例的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刻画,展示其特有的文学创造方式、方法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及其对于日本文学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17)
《双城记》问世之后,其作品中人物思想和行为是理智亦或是偏激,一直颇受世人争议。本文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思想感性和理性进行阐释,结合其作品中的情节、社会背景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9)
川端康成(1899—1972),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当代作家。其文学创作活动开始于1914年,终止于1972年,代表作品有《雪国》、《伊豆的舞女》、《古都》、《千只鹤》、《月兮月兮》等。在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活动中,川端康成大胆的对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写作手法进行了借鉴,同时也继承了日本传统文学的古典神韵之美,其中川端康成在作品中对于日本民俗文化风情的变现尤为突出。本文通过对川端康成部分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探讨川端康成文学作品中所具有独特魅力的日本民俗文化风情,展示其对于日本文学,亚洲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18)
《东方朔和猛犸象》是日本近代大文豪幸田露伴的怪谈作品集,书中运用了大量的中国文学元素,出现了诸多的中国历史人物,文学作品,人物轶事及其古诗词名句等,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从其中可以看到露伴文学创作中对于中国文学的受容,同时也体现了露伴深厚的汉学造诣。对其作品中中国元素的梳理、考察,不但可以韵味作品独特的美学价值,还可以感受作家汉学造诣的广度与深度,并可为研究近代中日文学的交流与相互影响提供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4)
《简·爱》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品,作者在向世人展示人的价值、尊严与爱的同时,也通过作品中简爱和罗切斯特等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纷繁多变的自然环境以及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表达了她对于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的深刻关注和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7.
未建成之但丁纪念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晓玲 《建筑师》2006,(4):41-46
本文通过对意大利建筑师特拉尼的作品-但丁纪念堂的感性的游历和理性的形式分析,探讨特拉尼在但丁纪念堂的设计中由感性地联系历史与文学的过程到理性地设计平面的过程,最终创造出给人感性触动的理性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9):13-14
"理性与自由"是在浪漫主义时期人们脱离了各种专制的束缚而提倡的个性解放,但是却在后来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对于理性的发展却又限制了自由的活动范围。在《曼斯菲尔德庄园》之中,简·奥斯汀一方面通过塑造主人公范妮的形象,对自身的道德理想进行了抒发,但另一方面这种抒发却又是以引导读者理性思辨为主的。以《曼斯菲尔德庄园》为例,阅读文学作品之中审美的自由空间受到了理性思辨的干扰,双方形成了文学中独特的一对矛盾。简·奥斯汀用自己独到的笔触,给出了一种应该如何正视这一问题答案,即以感性审美为始,引向理性认知,逐步提升读者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0,(11):63-64
伊恩·麦克尤恩作为当代英国颇具影响力的作家,其小说中曾多次涉及对于人类思维本质的思考。如何认识世界以及走向真理一直以来也是哲学家们致力于探讨的问题。因此,本文将基于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理论,以麦克尤恩小说《赎罪》为文本,阐释作品中人物意识的发展以及自我意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辩证关系的真理性。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4)
纳博科夫(即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俄裔美籍作家。因受到其自身的人生经历的影响,在纳博科夫的文学作品中常呈现出多元化文化、文学表达方式和方法等内容的融合,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其文学作品中欧洲文学(尤指俄罗斯文学)与美国文学艺术特征的结合。小说《普宁》是纳博科夫1958年的作品,小说中讲述了流亡的俄国老教授普宁在美国一所学院的任教过程。本文通过对小说《普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作者纳博科夫在文学进行创作活动中对于俄罗斯式现实主义和美国式后现代主义两种表现手法的运用,展示其在文学艺术继承方面与文学艺术创新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21,(1)
<正>言子,本名向燕,生于四川宜宾,籍贯云南永善,工作生活在绵阳。先后在《中国作家》《北京文学》《天涯》《散文》《红岩》《黄河文学》《作品》《广州文艺》等刊发表文学作品数百万字。曾获巴蜀文艺奖、宝石文学奖、《滇池》文学奖、《黄河文学》双年奖,梁斌优秀短篇小说奖、重庆市第十七届期刊好作品一等奖等。作品入选多种选集、年选以及高考语文阅读试卷及中学课外阅读读本。《散文·海外版》《散文选刊》《青年文摘》等多家报刊曾转载其作品。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4,(9)
读完了《悲惨世界》,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整个心神都被书中人物的曲折命运所牵动,一代文学巨匠,雨果的文学作品并不是以擅长描写心理活动而著称,但在这部作品中,雨果通过对冉阿让深刻而又独具特色的心理描写,为我们刻画出了冉阿让鲜活的人物特性,充分展示出了其对人物心理描写的独特见解。  相似文献   

13.
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是展示设计乃至在艺术设计中在计划与实施阶段主要的思维方式,二者有着各自的特点。当谈到思维人们很自然就会联系到"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必然发展","感性认识阶段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等一系列的哲学论题。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所谓的纯艺术思维方式之间的矛盾纠葛一直是设计师所面临的课题之一。人们通常孤立地看待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认为前者过于理性,是哲学家的思考方式,而后者比较感性,才是真正的艺术思考方式。然而将两种思维在展览展示设计中有机结合,提供一种处理理性与感性之间关系的较为正确的科学方法,定能产生出具有优秀的思想与创造力的作品。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4,(2)
尾崎红叶(1867——1903),本名德太郎,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其在文学作品创作活动中倾向且热衷于写实主义文学的写作活动,同时文学作品不乏优美华丽的辞藻和对于各种美好语境的营造,代表作品有《香枕》、《三个妻子》、《多情多恨》、《金色夜叉》等。《金色夜叉》是作者尾崎红叶于1897年开始创作的一篇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贯一和阿宫凄美的爱情故事,作者通过对于爱情主题的描述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和所存在的各种问题。本文通过对小说《金色夜叉》中故事情节、文学语言、人物角色的细节进行描述,探讨作者尾崎红叶在文学创作中所追求、热衷的写实主义和小说作品内容对于现实社会的反映,展示其在为文学艺术继承方面和文学艺术创新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4,(5)
作为海明威文学生涯中的重量级作品——《老人与海》,1954年他曾以这个著作获得了诺贝尔的文学奖。小说通过对老渔民桑提亚哥在海上冒险捕鱼,与自然环境无畏斗争的故事,反映出人与自然永恒不变的自然法则。本文试全面剖析《老人与海》作品中的斗争精神,阐述其中的英雄情怀、坚定品质和无畏气概三个精神境界的纬度,走进小说人物背后所深藏的内心世界,重温经典文学作品带给读者的无限魅力。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3,(22)
一部普及大众的文学作品往往是当代社会的缩影,而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则是一个作家呕心沥血对一个社会的思考,是作者心灵的沉淀。无论哪部作品在流传千古的历史进程中,深邃而犀利的故事展现的总是一个时代的特征,一份历史的见证。契诃夫作为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戏剧作品《海鸥》经过其史诗般的精心修饰,堪称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深蕴着经典文学的特性。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9,(5):2-3
《圣女贞德》是萧伯纳60多岁创作的闻名世界的著作,萧伯纳也因此戏剧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被称为是"理想主义和博爱的标记"。《圣女贞德》是萧伯纳的文学创作中鲜有的悲剧,以英法战争中的真实历史人物贞德的人物事迹进行描述,展示了一个无所畏惧、舍己爱国的女英雄形象,但是女英雄的行为却不被人理解,被当时社会所荼害。本文通过对《圣女贞德》的理性和感性分析,来探讨《圣女贞德》中的悲剧描写。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4,(2)
托马斯·哈代(1840——1928),英国著名诗人、小说家,其早期创作以小说为主,继承和发扬了维多利亚文学的艺术特征与传统,晚期则以诗歌创作为主要写作活动,并且引领了20世纪英国文学的新潮流,开拓了英国20世纪的文学局面。《无名的裘德》是托马斯·哈代于1896年创作的继《德伯家的苔丝》之后的又一部长篇小说,被认为是哈代思想和艺术魅力等表现最为突出的文学作品之一。本文通过对《无名的裘德》中故事情节和文学语言等进行分析,探寻作品中托马斯·哈代悲怆语调于悲观色彩下所表达的挑战与反抗精神,展示作者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托马斯·哈代在现代文学发展中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性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西方哲学将感性与理性性别化之后,社会性别区分的偏见现象随之产生,人们常常认为男性对应理性,而女性对应感性.因此,女性建筑师作为少数群体常被贴上感性、主观、不可信服的标签.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力量愈见突显,女性建筑师在建筑领域中也展现出了极大的进步.比如扎哈、妹岛和世等都是建筑界女性力量的代表人物,她们的作品中呈现出极大的感性、细腻、温柔的女性魅力,为建筑增添了诗意与温暖.文章侧重研究建筑设计中的女性色彩,关注女性建筑师的思维特性.  相似文献   

20.
怪形     
《Planning》2021,(18)
<正>红蜻蜓说约翰·W.坎贝尔,这个名字是科幻史上的传奇:科幻发展的策划者与推动者,大师级别的编辑,同时也是了不起的作家。他所创作的《怪形》被誉为科幻史上最优秀的中篇小说之一。这部作品被多次改编成电影、电视,甚至小说。其创意更是启发了科幻、惊悚、神秘等创作类别的一代又一代作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