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章介绍了上海市最早建成的大型保障性住区之一"新凯家园"。在《上海市大型居住社区规划设计导则》和《上海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技术导则》尚未推出的背景下,"新凯家园"为保障性住房的规划建筑设计和实践作出有益的探索,对此后保障性住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居住密度指标是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和建设环节的重要技术指标,对于保障性住房的合理规划与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良好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国内外案例调研为切入点,结合我国保障性住房的自身特点,对上海市保障性住房合理的居住密度指标进行针对性地调研、研究和分析,总结出适合于上海地区保障性住房使用的居住密度指标,提出改善居住密度的具体策略,以期能够对未来上海市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产生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住宅产业》2010,(6):7-7
5月26日上午,上海市保障性住房性能认定试点工作座谈会在上海举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保障司侯淅珉司长发表讲话,上海市局住房建设监管处和住宅中心(保障中心)分别就上海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和上海市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及保障性住房性能认定试点工作的情况做了工作汇报,全筑建没企业集团作为全装修企业代表阐释了在保障性住房中实施全装修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住房保障     
《中国建设信息》2008,(7):69-69
上海市公布2009年住房建设计划;辽宁省将建225万m^2经济适用房;哈尔滨市规划建设09年保障性住房;浙江绍兴制定“夹心层”改造规划;湖北省住房公积金增至340万;宁夏银川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  相似文献   

5.
"住房问题"是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之要,进入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在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对继续完善城市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从现阶段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的转型特点及存在问题出发,以建立城市保障性住房土地储备规划机制为切入点,同时结合对广州市保障性住房土地储备规划的解析,提出了基于土地储备视角的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已进入大量建设时期时代呼唤高质量的保障性住房规划。保障性住房规划编制方法研究迫在眉睫。以南京六合区“三房”建设规划为例,针对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常见问题和矛盾,在调查、选址布局等方面探讨了与空间决策相关联的规划方法创新。  相似文献   

7.
《住宅科技》2011,(12):17-17
在全国及上海市全面超额完成今年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之际,本刊特邀上海市政府法制办公室,上海市住房保障事务中心及上海市住宅建设发展中心等政府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为社委会单位代表作了一次上海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报告会。使与会代表对上海保障性住房的政策法规,各种保障房供应机制的具体操作情况及目前上海保障性住房的规模进度和建设管理方面所承担的相应工作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胡馨文  蒙春运 《规划师》2012,28(Z1):32-38
高容积率保障性住房具有其发展的必然性。上海市保障性住房三林基地项目规划在充分研究其现状的基础上,在不改变规划面积的前提下,以"H.沪尚社区"为规划理念,采取"大社区、小组团"模式,理性配比机动车停车需求,科学适配公共服务设施,如构建"15分钟服务圈"、配套设施"保质"规划、构建居住景观环境、"精细集约"的住宅户型平面设计及"新海派"的住宅立面形态控制等,对高容积率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以广西崇左市为例,从保障性住房的现状、保障性住房的需求量预测、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规划、保障性住房的年度建设安排四方面探讨了崇左市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的具体内容及措施,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本刊讯]上海市房地产行业协会主办的第十届"上海市优秀住宅"评选活动在上海市房屋管理局、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自2017年4月起至11月顺利结束。本届评选活动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要求,充分体现连续性、公正性、权威性、导向性,重点关注保障性住房建设,全面反映近两年上海住宅建设整体质量的水平和节能省地型优秀小区的建设。按照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的《上海市住房发展"十三五"规划》(沪  相似文献   

11.
上海大型居住社区规划的实践和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新一轮以"大基地建设"实施保障性住房计划的规划工作,总结以往经验和教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贯彻实施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要求,优化城市居住空间布局,完善住房供应结构,提高城市居住环境质量和水平。规划从指导思想上突破传统居住区概念,由"大型居住基地"转变为"大型居住社区",突出城市社区的整体发展理念,突出社会和谐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选址研究、规划编制和工作机制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2.
通过丁家庄经济适用房的规划设计实践,探索大型保障房社区持之有效的住宅规划模式,结合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打造可持续发展的节能省地型社区。"街坊式"布局在大型社区中的成功运用,从而解决了不同人群的混居问题,解决了当地的就业和安居的平衡。  相似文献   

13.
关于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加强城镇规化和城镇住宅建设两个方面,提出了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的若干政策建议。要正确处理城镇建设与节约土地的关系,提高对地下空间利用的认识,鼓励建设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注重住宅建设与使用过程中总的资源能源消耗,建立“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观念”。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制定相应的技术产业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政策为保障,促进住宅建设的节地节能节水节材。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compares approaches to planning and delivery of affordable housing across England,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While all three nations began with a common starting point—early British town planning legislation—underlying differences in urban regulation, property rights and housing provision soon emerged. However, signs of convergence have lately re-appeared, as all three countries have responded to affordable housing shortages by exploring new strategies to boost supply through the planning system. In the tradition of comparative housing research, this paper examines these strategies in the context of each country’s particular historical, socio-cultural, governance and urban planning frameworks. Our analysis shows how differences in planning systems and approaches to housing assistance can delimit opportunities to secure new affordable homes, particularly in the context of increasing land values. Effective delivery of affordable housing through the planning system depends on consistent and enforceable policy articulation, government commitment, a mature affordable housing sector, and particular market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5.
回顾二战以来英格兰保障性住房①的发展历史,总结了当前英格兰保障性住房的定位、类型、受益人群、供应机制以及空间绩效调控。结合英格兰的经验和我国的具体情况,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提出启示:政府必须而且能够在保障性住房供给上发挥积极的作用;进一步完善、细化保障性住房的供应类型和监管机制;加强特大、大城市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注重空间绩效调控。  相似文献   

16.
梁潇 《中外建筑》2013,(7):136-139
以上海市保障住房三林基地4号地块为实例,对保障型住房低成本景观规划设计做探索,提出在资金和场地受限制条件下创造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较好的住区的景观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17.
摘要 从住房供应结构(Structure of Housing Provision)的理论视角出发,基于广深两城实践,着重论述中国大城市保障房供应的 两种结构,即“政府主导”(大规模建设模式)和“政企联合”(配建模式)。不同的供应结构,根植于不同阶段的社会经济及城 市发展背景,其本质为不同行动主体由于资源动员能力的差异而联合起来以实现保障房供应。“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建设模式盛行 于“十二五”期间,主要受自上而下的中央政府压力以及城市扩张期郊区建设用地的相对可获得性所驱动。在“后‘十二五’”时期, 一方面大城市发展阶段逐渐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更新,新增建设用地受限,而存量用地更新涉及复杂的利益主体和高昂成本,在此 情景下“企业化”的政府无法“独自”实现保障房供应;与此同时,大城市的保障房需求日益高涨,实现保障房供应的主体多元化(特 别是开发商)是形势所需,“政企联合”的配建模式成为典型。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政策性住房配套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上海市配套商品房和经济适用住房规划特性和相关政策的分析,在上海市政策性住房的配套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和思考,并提出初步的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19.
Land use planning systems in Australia and the United Kingdom (UK) share a common history. In both nations, one objective of town planning has been to improve housing conditions for the urban poor and facilitate sufficient housing supply for growing post-war populations, with UK legislation serving as a model for Australia, at least until the 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Act 1947. Since this time however, approaches have diverged. In the UK, housing assistance and the land use planning system have co-evolved, with planning an important tool for securing affordable housing, particularly in England. In contrast, a deep cleavage between urban planning and housing policy persists in Australia. Drawing on a series of studies undertaken separately by the authors over the past decade which concentrate on Australia and England, the paper compares urban and housing policy in both nations, and examines planning system performance in securing new affordable hom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